北京北四環(huán)路向東南方向拐彎的地方,有一座大立交橋,叫望和橋。水泥橋身這樣一轉(zhuǎn)、那樣一扭,四兩撥千斤地分出秩序,將匆匆過客導向各自的去處。橋身之上,瀝青混凝土的“河道”,承載著無數(shù)車輛匯成的鋼鐵“河水”,日夜奔流不息。
我在這座橋邊坐公交車上下班。車站挨著小區(qū)圍墻,柵欄下,有一片無主的野地,小區(qū)園丁不管它,城市綠化也沒把它算上。春夏時,這里偶爾爬出一枝薔薇,開幾朵瘦瘦的花,此后便只有狗尾草和灰灰菜隨意生長。
夏末秋初時節(jié),那里忽然長出一叢高高的紅蓼:十來穗水紅色的花,像野店挑出的酒旗,招搖在綠葉頂端。
我童年時見到的蓼花,總生長在水畔。它們從小河岸邊的野地里、木橋下、蒿草叢中探出頭,如太公垂釣一般,向流水垂下或粉或白的穗子。那大多是酸模葉蓼和馬蓼,植株不高大,孩子能輕易采擷。在河邊玩耍時,我總喜歡去剝蓼花穗,收集寶石般熠熠閃光的種子。
而這里,雖然也是一座橋,卻沒有煙汀芷岸、白鷺青魚。鋼鐵的“河水”揚起塵煙,路人行色匆匆,各懷心事,連一個眼神都無暇分給它。紅蓼花蓬勃盛開,瑞穗低垂,泰然自若,渾身上下縈著鮮明的秋意、野性和靜氣。
北方的紅蓼,常常高大得令人驚嘆。有時,它于胡同轉(zhuǎn)角處拔地而起,枝梢與門檐齊高,幾乎可以當成樹木的“平替”。很難想象,一粒如芝麻大的種子,竟能長成如此偉岸的模樣。深秋,蓼葉變黃,落下大半,更顯出滿枝紅穗的玲瓏昳麗。磚墻低矮,又灰又素,襯得它亭亭玉立、寶相莊嚴。像什么呢?像古書里說的,大唐四方來朝,有南方來使“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裝扮如佛教造像,被稱為“菩薩蠻”——端莊華美,體態(tài)極妍,在這層皮相之下,又始終藏著不馴的野性。
就是這三分野性、一種靜氣,讓蓼花無論生在哪里,都如同自帶一個小世界。在風塵尾氣中,在窄巷陋居中,蓼花所在之處,就是一片汀渚。
兒時讀《水滸傳》,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風煙散盡,英雄黃土,徽宗皇帝在夢里,終于第一次來到梁山泊,但見“紅瑟瑟滿目蓼花,綠依依一洲蘆葉……淡月疏星長夜景,涼風冷露九秋天”。一時掩卷,我突感背后升起一股涼意,激靈靈直上頭來。那大約是我初次體會到,壯志常被辜負,熱鬧終會散場,而人生的傷痛、磨難與遺憾,往往遠多過意氣風發(fā)。
但既生而為人,就得接受這樣的設(shè)定,且要在這樣的設(shè)定中,盡可能地擁有一顆篤定的道心。
紅蓼被鳥攜來一粒種子,落到什么樣的土地上,原也沒得選擇。
(三 鼓摘自中信出版集團《自然會有答案》一書,張伯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