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這書,背景不是廟堂便是沙場,事關(guān)軍國大計(jì),缺乏日常生活,輪不到什么吃喝。宴會不少,但多是宴無好宴,勾心斗角。也不會論個吃,最多喝個酒。
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正史沒有,純屬虛構(gòu)。無非為了描述諸侯狗眼看人低,曹操慧眼識英雄,關(guān)羽武威驚天地,為日后關(guān)羽降漢不降曹做伏筆。妙在正史上華雄死在191年初春,那時河南天氣還涼,出營斬將,馬歸轅門,其酒尚溫,真是快。關(guān)羽這一口得勝酒喝得痛快,讀者看得也爽?。?/p>
后來張飛丟徐州,起因是催曹豹喝酒。這一段寫來場景如畫:張飛勸酒,曹豹不喝,張飛威逼,“我要你吃一盞”,曹豹勉強(qiáng)喝了;張飛再勸,曹豹真不能喝了,張飛說了句千古勸酒妙句:“你恰才吃了,如今為何推卻?”完全沒有道理,聽來卻又難辭??梢娭袊絼窬乒乓延兄粸楸M興,只為看他人受驅(qū)使,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罷了。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指天畫地,旁若無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故事很有名,煮酒的法子也有趣。曹操先跟劉備說了望梅止渴的段子,想象青梅熟透,已讓人滿口生津,何況青梅真的煮了酒呢?梅子本身并不能釀酒,東亞諸國都有米酒浸梅子,取其酸洌清爽、促進(jìn)消化的用途。大概青梅煮酒不易膩,曹劉喝酒也就乘興而起。如此看來,曹操小看天下英雄,傾吐胸中之志,多少也帶酒意了。
這里題外話一句:正史上曹操確實(shí)懂釀酒。畢竟魏晉詩歌文章,離不開酒嘛。曹操故鄉(xiāng)沛國譙縣有“九醞春酒”,曹操把這法子提給漢獻(xiàn)帝:酒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趁臘月二日漬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來發(fā)酵,每三天將一斛酒飯投入曲液中,九斛米為止。曹操還提出改進(jìn)法:如果覺得三十斤酒曲對付九斛米,出來的酒太苦了,就再加一次,這樣出來的酒味不苦,甘甜些,不錯。
也難怪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自己加工調(diào)制過的甜口酒,可不就喝得起勁么?這樣的甜口酒再加青梅,酸甜適中,想起來就好喝。酒里有酒糟的酒,是為濁酒?!度龂萘x》開頭《臨江仙》“一壺濁酒喜相逢”,就是這意思。
袁術(shù)是《三國演義》里的大丑角。歷史上本來也是叱咤一方的人物,可惜腦子一熱稱了帝,瞬間成為眾矢之的。袁術(shù)土崩瓦解之余,忘不了錦衣玉食,臨死問廚子要蜜水喝,廚子憤然回了句:“止有血水,安得蜜水!”
歷史上三國有方士左慈,《三國演義》把他說成是個神仙中人,戲耍曹操。廚子端來魚膾,左慈就說魚膾非得松江鱸魚才好吃,又說必須用紫芽姜才能烹,于是都變出來了。紫芽姜就是嫩生的姜芽,脆香,不比老姜老而彌辣,用來配鱸魚膾,確實(shí)好吃。東漢時人也確有吃魚膾的習(xí)慣,比如陳登這位令曹操和劉備都欣賞的湖海之士,就是吃魚膾太多,得了寄生蟲病。
后來《世說新語》里,張翰見秋風(fēng)起,想念吳中家鄉(xiāng)的鱸魚膾和莼菜羹,感嘆人生應(yīng)該要適意,怎能千里求名爵,于是辭職回去了。羅貫中借左慈說鱸魚膾,未嘗不是在提醒曹操功成身退、享受人生呢。
曹操與楊修的雞肋典故天下皆知,雞肋二字遂被永遠(yuǎn)定義: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這其實(shí)還是爺們的審美。李碧華寫《潮州巷》,說懂行的人最愛吃鵝頸:食髓知味。肉不多,但有味。后世愛吃鴨脖鵝掌之類的,其實(shí)都類似呢。楊修因?yàn)閹顺粤瞬懿俚乃?,還跟曹操玩小聰明,“一合酥”拆字解讀為“一人一口酥”,很妙。但這個故事只能發(fā)生在曹操麾下,酥是塞北酥酪,也只有統(tǒng)一北方的曹操才吃得到,江東孫權(quán)就沒啥機(jī)會了。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了南蠻,班師回朝,鬼魂們攔著瀘水不讓走,非要拿四十九顆人頭來祭,有點(diǎn)土匪路霸的意思。丞相上知天文下明地理,發(fā)明個木牛流馬十矢連弩都是翻手之間,何況區(qū)區(qū)妖鬼?隨便拿點(diǎn)面團(tuán)中藏著牛羊豬肉,再寫篇祭文,就把鬼們哄走了。大概鬼們也比較現(xiàn)實(shí):血淋淋一顆生人頭哪有面里裹了肉餡好吃?此物就叫作饅頭了。丞相真是流芳后世恩澤大眾,發(fā)明個饅頭都讓我們開心。
諸葛亮發(fā)明了饅頭,但自己吃得并不多。有個《晉書》與《三國演義》都有的情節(jié):司馬懿問使者諸葛亮吃多少,使者說一天三四升米,而且什么都管。司馬懿很高興:“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當(dāng)時魏國給老人的口糧所謂“給廩日五升,五升不足食”,而諸葛亮一個身高一米八的山東大漢,一天吃的還不如一個老頭多,還要事必躬親。這身體狀況,可想而知。
這就不免說到諸葛亮出茅廬之前了。劉備二顧茅廬時,半路遇到一個酒肆,里頭有諸葛亮兩位好朋友擁爐賞雪,飲酒唱歌,好不快活。設(shè)若諸葛亮不出山,想必也是這樣自在一世,“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吧?他出山時,羅貫中寫“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fēng)五丈原”,此后一去不回頭,最終留下的財(cái)產(chǎn)也就是成都八百株桑、十五頃田,吃都沒怎么吃好。真是“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摘自《三國氣度》)
要是我有心給自己定做一個戒指,我就會選這樣一句話刻在我的戒指上:“任何事情都不會過去。”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會不留痕跡地過去,我們所走的最小的一步都會影響現(xiàn)在的、將來的生活。
——語出俄國文學(xué)家契訶夫。有時候,“任何事情都不會過去”反而比“一切都會過去”更能讓人警醒和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