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中隊研學小隊以學校開展的“讀名著·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為契機,拜訪了臨滄市臨翔區(qū)唯一的國家非遺傳承人“鼓王”俸傳詩爺爺,學習了傣族象腳鼓的制作技藝以及象腳鼓舞。
首先,我們來到象腳鼓展示間。一進門,我們就被眼前一個個漂亮的象腳鼓吸引了。它們就像一個個精美的高腳酒杯,鼓身上畫著獨特的花紋,可好看了!展示間的展示牌上介紹了象腳鼓的十個制作步驟,包括選材砍料、下料定型、內(nèi)部鏤空、浸泡防裂、修理打磨、雕刻花紋、上身著色、鼓皮制作、繃制鼓面和著色彩繪。時至今日,象腳鼓的制作依然只能靠純手工,工序很復雜,完成一個象腳鼓需要3至4個月,每一個精美、珍貴的象腳鼓背后,都飽含著制鼓人對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堅守和傳承。
接著,我們來到制作間,圍坐在俸爺爺身邊,聽他給我們講述傣族文化,展示象腳鼓的制作過程。一說到象腳鼓,俸爺爺就有說不完的話。俸爺爺告訴我們,象腳鼓的制作技藝已有500多年歷史,在傣家人心中,象腳鼓不僅僅是樂器,更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具有生命和靈魂的物品;每逢傣族盛大節(jié)慶,象腳鼓都會響起,傣家男女老少都會歡快地跳起象腳鼓舞,可以說哪里有象腳鼓聲,哪里就有歡樂的人群。俸爺爺現(xiàn)在80多歲了,他的女兒也加入了傳承象腳鼓制作技藝的隊伍中。雖然他已經(jīng)做不動象腳鼓了,但還是拿著工具,一邊敲,一邊鑿,一邊給我們講述??粗鴮P闹轮镜馁籂敔?,我仿佛看到了他年輕時制作象腳鼓的模樣。
最后,俸爺爺?shù)呐畠簬е覀兲鹆讼竽_鼓舞。我們換上傣族服裝,背著象腳鼓,在俸阿姨的帶領下,喊著“噻噻,噻噻”,跟著節(jié)奏一邊敲打一邊跳舞。象腳鼓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渾厚的“砰砰”聲,大家跳得可開心了,仿佛置身于熱鬧的傣族潑水節(jié)中。
這次研學活動開啟了一段別樣的學習歷程,通過親身體驗,讓我們感受到傣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認識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性。這次活動真有意義!
指導老師 黃丕露
名師點評
本文開頭點明了研學活動的主題,正文內(nèi)容詳細且層次分明,結(jié)尾總結(jié)了活動的意義,結(jié)構(gòu)完整,敘述有邏輯。小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研學體驗,讓讀者了解了傣族文化,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