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君王讀書的文章,最有名的當數(shù)王夫之《讀通鑒論》中的《論梁元帝讀書》。其實南宋有一部與《讀通鑒論》性質相近的史論,同樣是評論《資治通鑒》所載史事的,就是胡寅的《讀史管見》。書中多次論及君王讀書的問題,很多觀點已發(fā)王氏之先聲。
君王愛讀書、尚文治,常常會被知識分子津津樂道。比如孫權勸學的故事,現(xiàn)在還出現(xiàn)在語文教材里,告訴同學們讀書學習的必要性。而胡寅則要唱反調,揪住那句“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拿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廢長立幼的糊涂決定說事兒,批評說“雖曰讀書,吾必謂之未嘗讀也”。這還不夠,批評拓跋珪的時候,胡寅又把孫權拉出來“陪綁”,說他“未嘗知書之統(tǒng)紀”,跟沒讀一樣。
那么君王該怎么讀書?胡寅說,君王讀書跟一般讀書人不一樣。讀書人追求知識淵博,什么都看。君王日理萬機,哪有這閑工夫?要讀就得讀最精華的,比如《論語》、《孟子》和五經(jīng)。這跟胡寅的理學背景有關。他的養(yǎng)父是湖湘學派創(chuàng)始人胡安國,老師楊時是一代宗師程顥、程頤的弟子。所以他會說,君王把一部經(jīng)弄通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那還不跟玩一樣!你看看拓跋硅,搞那么多書,最后還落得個“弒于孽子、禍發(fā)蕭墻而莫之覺”的下場,這就是天天琢磨黃老之法、申韓之術——這在儒家看來都是歪門邪道——不好好讀儒家經(jīng)典,弄不清“父子君臣之道”的后果!
平心而論,胡寅對孫權和拓跋珪的批評未免有些苛刻,邏輯上也未必說得通,甚至有些迂腐。君王作出錯誤決策,原因可能很復雜,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沒好好讀儒家經(jīng)典;反過來說,就算真好好讀了,也沒辦法保證不犯錯。不過,他觀點中的一些合理內容,比如讀書要根據(jù)自己的身份、目的、需求有所選擇,優(yōu)先閱讀經(jīng)典,讀書重在明理,不光要會讀還要善用,都還值得今人借鑒。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胡寅批評的矛頭并不只是指向君王,也指向博士李先。他認為李先之言不得要領,因為他只跟拓跋硅說書是個好東西,并沒有說該讀什么、怎么讀,結尾的“以經(jīng)術告君而不見道者,與不告同”與之相呼應。這正是宋代士人“為帝王師”理想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