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擷一柑橘,其實潤而有光澤,用指尖自梗破之,便聞馥郁滿手,酸甜交織。
小時候并不十分喜愛隨處可見的柑橘,以至于每次回想起往事總會愧疚與悔恨。
幼兒園的流光不可攬。許是美食分享會,要把家里的美食帶去幼兒園一并集聚分享。回家后便和爺爺說起,不想收獲了一個個都用塑料膜細致包裹的柑橘。孩子心性的我只愛那花花綠綠的零嘴,自然不愿意在一眾孩子里被看作“落伍”。柑橘在江南是隨處可見的——木制平房的旮旯處總是堆著柑橘,好像初中體育器材室里層層疊疊地堆著的球。后來在開蒙時讀到《陸績懷橘》,想到爺爺把自己對孫女的心意精心包裹,可他的孫女卻嫌棄他和橘子“落伍”,才開始扼腕喟嘆。
在后來回首的悔恨中,我又想起了那時橘子的酸楚與那些流水年華中不曾被我采擷的花兒。好在故人今尚在,嘉樹尚凈植,于是刻意將那些香甜與酸楚翻出,綴在廣袤記憶的長河中。
嘗記初春的鄉(xiāng)間小路。正月里拜年總是闔家出行的,路旁是成片的橘林,只聞得蔥蘢下一簇令人沉酣的酒味——還未曾得見山花紅紫樹高低時,便叫人想要酣飲一番、枕著石涼睡去了,又讓人想到摘青梅薦酒、今宵樓上一尊同了。只是地下一色精色內(nèi)白,卻不見果皮。每回我都要好奇地問爺爺這樁怪事,爺爺都見怪不怪——柑橘價賤,間或有不能售罄的,只剝下橘皮換錢,果肉棄之不用。算是添了不少話語來填補這長長的路。
長大搬家了,庭中尚有方寸之地可種花草。大抵是沉湎于滋蘭九畹又樹蕙百畝,我在圖紙上一次又一次不甘罷休地畫上那些在明清散文里見到的奇花:決明、西番蓮、洛陽花、綠萼玉楪蠟梅、西府海棠、滇茶……可不想母親執(zhí)意要種一棵橘樹。她說小時候院子后面有大片的橘樹,出門兩三步,樹影搖曳,或綴其香而嗅,或婆娑其間。疏葉篩光影,濃淡疏密,遠近有致。雖然最初我多有反對,總覺得橘樹天然地帶著土氣,與卷帙中的梁園、金谷相差甚遠,抑或是幼兒園時那個不愉快的美食節(jié)再次浮現(xiàn)于心上,無處可避;但是在迎來這小侶后不久,我的偏執(zhí)便被它平易近人的“土氣”消釋:橘樹雖四季常青,其葉色變化間亦可窺見物候輪轉(zhuǎn)間的時序。末春時玉英初縱,星星蕊蕊間卻又分外精神。若帶雨梨花三分清素,似月中丹桂天外飄香。既無淺碧深紅顏色,也無玉樹瓊枝相襯托,卻別有氣質(zhì),勝過正經(jīng)香花無數(shù)叢。橘樹也不難養(yǎng)活,若悉心照料,便多一分馳騖的躊躇滿志,憋著一口氣地長綠葉、發(fā)花;若聞問不足,它也抑心自強,自尊自愛地扎根地下,發(fā)華滋為己而容。都說秋收冬藏,橘樹偏自深秋時結實。這才得以一窺它生前身后的風雅與高潔,如今思之,其情操可比松柏,執(zhí)牛耳者作雅樂頌之,而其又甘心下潛于民間,處荊釵布衣之所惡,可謂幾于道矣。
最早的是先秦的屈原。“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佳木秀而繁蔭,果實溫潤而脈絡分明,恰似文章天成,見義深遠。外表青黃融合,鮮亮活潑,內(nèi)里潔白,其矢志不渝。歸去他執(zhí)此草木本心稱量天下,亟時去不信兮,發(fā)郢都而復臨南國。雖容顏憔悴,形容枯槁,卻始終記得“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寧赴常流,常懷橘志,參于天地,以類圣賢。
橘樹也接納晚景凄慘的逐客。“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紫蟒華蓋盡為后塵,可幸尚有天涯同病人。橘樹一面又是張九齡清高倨傲的盟友:“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遍贅洳⒉荒秃?,在史料中經(jīng)常能見到“天大寒,橘皆死”的描述。可是為什么名士們總是愿意包容并略去它荏弱的一面呢?于是我又信手剝開柑橘,合眼靜思起來。熟透的橘子香遠益清,仿佛在微黃的燈光下慢慢擴散,蜿蜒而上,溫婉而文靜,草木雖不能語,卻不在心外,睜眼時我心卻明白了幾分。松柏常綠但是松針帶刺,松鱗畢露,是陽關雪飛、嚴城畫角下彈胡笳的薊北戍夫,而橘樹自有一番清心玉映與風流俊逸,不失一身嬌弱的硬骨。如此則較松柏更有惹人喜愛之處,方知怯弱不勝中才更帶風流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曳尾于“優(yōu)美的哀傷”。對于尋求衣食的淳淳百姓,或是于風雨飄搖中尋找前路的士族,柑橘也總是能傾其所有,故能得眾人歡心?!皟扇諄恚瑤Ыな情倭?,翠樾照水,行終日不絕。林中竹籬瓦屋,不類村墟,疑皆得種橘之利,江陵千本,古比封君,此固不足怪也。”只是人們在柑橘的芬芳中漸漸沉醉了,卻想不起眼前幾乎沒有價值的果樹曾經(jīng)在黍離之憂中被推崇為千頭木奴了。于是從前那些溫醇的詩句便不再屬于橘樹了。在橘樹養(yǎng)民鋪勞后,目視眾人終得豐衣足食的現(xiàn)世時,回首歷經(jīng)的命運多舛與浮生蕓蕓,棄絕或毀譽似乎早已無關悲喜了。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逼春M獾娜舜蟾乓惨肫鹬芡恋钠綐妨?,年輕的書生也要抬眼望望這不能用錙銖計量的不欲之俗物了。老家又來了電話,爺爺說:“今年放假回來摘橘子呀,樹枝上早就掛滿啦……”我已經(jīng)能想象出庭中奇樹果實累累的模樣了。
說句兒女情長的話,我有點想家。
指導老師:夏艷麗
【小記者點評】
黃思穎:作者從一件件小事進入了柑橘的核心——從嫌棄它的“土氣”直至與柑橘千絲萬縷的情緣,最后凝成一句話——“我有點想家”。柑橘既是遷客文人的,也是尋常百姓的;既是遠方游子的,也是家中牽掛之人的……文章情感細膩如小溪慢流,最終呈現(xiàn)的鄉(xiāng)愁令人潸然淚下。古文詩詞含蓄悠遠,卻引用得過于頻繁,容易令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但也正因如此,才能一步步讓人品味柑橘樹的“不失一身嬌弱的硬骨”。
鄭仕駿:很有散文的韻味,文筆也很老辣,情感雖然真摯,但不免也落于俗套,可以多寫一些和柑橘有關的人和事,比如柑橘的藥用價值,或者將古今貫穿起來寫,以第一人稱來感悟古人,效果可能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