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大學生群體,從親子依戀視角探討其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問題,分析親子依戀通過情感支持、自我認知和自尊、應對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手機成癮的影響機制,通過對大學生親子依戀、心理健康和手機成癮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揭示三者的現(xiàn)狀及相互關系。針對不同親子依戀類型提出心理支持策略,包括鞏固安全型依戀、改善不安全型依戀。強調(diào)通過改善親子溝通和增強家庭凝聚力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同時從增強親子依戀減少手機依賴動機、培養(yǎng)健康手機使用習慣、提高應對壓力能力等方面提出手機成癮干預策略。
[關鍵詞]親子依戀;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手機成癮干預"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2.032
一、大學生親子依戀、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
(一)親子依戀現(xiàn)狀分析
親子依戀在大學生群體中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依戀類型的分布上,安全型依戀的大學生占有一定比例,然而也存在部分大學生呈現(xiàn)出不安全型依戀。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大學生則表現(xiàn)出對父母情感的高度敏感。他們渴望父母的關注和支持,但又常常對父母的回應感到不滿或不確定。這種復雜的情感狀態(tài)會影響他們在面對外界壓力時的心理反應和應對方式。同時,不同性別、年級和專業(yè)的大學生在親子依戀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這些現(xiàn)狀為進一步分析其對心理健康和手機成癮的影響提供了重要基礎[1]。
(二)心理健康現(xiàn)狀分析
從總體來看,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現(xiàn)出一定的復雜性。部分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較為良好,展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然而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情緒方面,焦慮和抑郁情緒較為突出,學業(yè)競爭的激烈、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等因素,都可能成為焦慮情緒滋生的土壤,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學習效率。
(三)手機成癮現(xiàn)狀分析
從整體情況來看,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高度普及,幾乎人手一部,并且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部分大學生呈現(xiàn)出了較為明顯的手機成癮傾向。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表現(xiàn)出對手機使用的耐受性增加,他們不斷延長使用手機的時間,從最初每天幾個小時逐漸增加到更多時間,甚至在上課、休息等本應減少手機使用的情境下也難以自控。在戒斷反應方面,當被迫不能使用手機時,他們會出現(xiàn)煩躁不安、焦慮等情緒,感覺無所適從。
(四)親子依戀、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的關系分析
從親子依戀與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安全型親子依戀的大學生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父母那里獲得了足夠的情感支持和關注,對手機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他們使用手機更多是出于正常的社交、學習等功能性需求,不會過度沉迷于手機所提供的虛擬世界。而對于那些親子依戀存在問題的大學生,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手機就成為了一種彌補情感空缺的工具,試圖通過手機社交、娛樂等功能來滿足自己在親子關系中未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從而增加了手機成癮的可能性。
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之間也相互影響。心理狀態(tài)不佳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在手機中尋找慰藉,進而陷入手機成癮的困境,而手機成癮又會進一步惡化他們的心理狀況,如加重孤獨感、焦慮感等,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親子依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手機成癮的影響機制
(一)通過情感支持影響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
親子依戀通過情感支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手機成癮產(chǎn)生深刻影響。在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中,父母為大學生提供了穩(wěn)定而充足的情感支持,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自信、樂觀和堅韌等。心理品質(zhì)得以發(fā)展,在面對挫折時更有能力調(diào)節(jié)情緒和應對問題,進而維護了心理健康[2]。
從手機成癮方面來看,由于在現(xiàn)實中能從父母那里獲得充分情感滋養(yǎng),大學生對手機所提供的虛擬情感慰藉需求就會降低。相反,若親子依戀關系不佳,缺乏情感支持,大學生為了尋求情感補償,可能會轉(zhuǎn)向手機,在虛擬世界里尋找在現(xiàn)實家庭中缺失的情感體驗,如在社交軟件上尋求他人關注、在游戲中獲取成就感等,這無疑增加了手機成癮的風險。
(二)通過自我認知和自尊影響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
在積極的親子依戀情境下,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持續(xù)的肯定、尊重和鼓勵,讓孩子從中看到積極的自我形象,正向反饋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準確、積極的自我認知,他們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且能夠接納自己。良好的自我認知和自尊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使大學生擁有更強的心理韌性來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zhàn),面對困難時不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的消極情緒中[3]。
在手機成癮方面,擁有健康自我認知和自尊的大學生,不會過度依賴手機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然而,當親子依戀出現(xiàn)問題時,比如在不安全型依戀模式下,大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自我認知偏差,自尊水平也可能受到影響,會過度尋求外界的認可來彌補在親子關系中缺失的部分。手機作為一個便捷的社交和展示平臺,就容易成為他們尋求自尊滿足的途徑,他們可能會在社交網(wǎng)絡上過度展示自己,或者通過在手機游戲中的“成就”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從而陷入手機成癮的漩渦,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三)通過應對方式影響心理健康與手機成癮
親子依戀質(zhì)量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手機成癮行為,其中應對方式在這一影響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研究表明,親子依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通過塑造其應對方式展現(xiàn)出來,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應對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生活壓力和挑戰(zhàn),有助于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相反,親子依戀不良可能導致大學生應對方式偏向消極、回避,甚至出現(xiàn)情緒失控等問題,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4]。
另一方面,親子依戀也與大學生手機成癮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可以降低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減少過度使用手機的可能性。相反,親子依戀不良可能導致大學生尋求手機作為逃避現(xiàn)實的方式,增加手機成癮的風險。
因此,親子依戀通過影響大學生的應對方式,既影響著其心理健康狀況,又對手機成癮產(chǎn)生影響。在實際干預中,應該重視親子依戀關系的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應對方式,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降低手機成癮風險。這種綜合考慮親子依戀、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手機成癮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干預策略,提升大學生的整體健康[5]。
三、基于親子依戀視角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干預策略
(一)增強親子依戀以減少手機依賴的動機
對于因親子依戀問題而過度依賴手機的大學生而言,修復和強化親子關系是首要任務。家庭治療是一種有效的途徑,通過專業(yè)引導,幫助家庭成員認識到彼此關系中的問題和情感需求,父母要積極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在大學生活中的壓力、困惑和孤獨,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和重視的。例如,安排專門的家庭會議時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無壓力的環(huán)境下坦誠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新建立起情感的紐帶。
同時,父母可以與大學生共同制定手機使用規(guī)則,但這一規(guī)則不應是簡單的限制,而是基于親子間的情感約定。父母要向孩子解釋規(guī)則制定的原因,是出于對他們健康成長的關心,包括身體和心理方面。比如,約定在特定的學習時間、家庭聚餐時間等將手機放置在一邊,共同遵守。這樣的約定在有情感基礎的親子關系中更容易被接受和執(zhí)行,讓大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這種對手機使用的規(guī)范,而不是產(chǎn)生抵觸情緒。
當親子依戀得到增強,大學生在家庭中獲得了足夠的情感滿足和支持,他們對手機虛擬世界所提供的情感補償需求就會降低,從而減少手機依賴的動機,將更多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有意義的活動中。
(二)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
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健康使用手機的榜樣,父母自身對手機的使用應保持適度和自律。例如,在與孩子相處時,盡量減少無意義的刷手機行為,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上,可以一起聊天、玩游戲或者進行其他有益的家庭活動,讓孩子感受到現(xiàn)實互動的溫暖與重要性,而不是看到父母總是埋頭于手機。這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會受到積極影響,認識到手機并非生活的全部。
協(xié)助大學生制定合理的課余時間安排對于培養(yǎng)健康手機使用習慣也至關重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規(guī)劃課余時間,將學習、社交、運動、興趣愛好等活動合理納入其中。比如,鼓勵孩子每天安排固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像跑步、打球等,釋放壓力的同時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或者安排閱讀、繪畫等豐富精神世界的活動,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對于手機使用時間,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設定明確限制,并嚴格執(zhí)行。同時,引導大學生利用手機的有益功能,如學習類APP、在線課程平臺等,將手機從娛樂工具轉(zhuǎn)變?yōu)樘嵘晕业膸褪?。此外,家長要與大學生保持密切溝通,關注他們在執(zhí)行手機使用計劃過程中的困難和情緒變化,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逐步養(yǎng)成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擺脫手機成癮的困擾。
(三)提高大學生應對心理壓力的能力
家長與高校應攜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提供應對技能培訓。從家庭層面來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積極溝通,了解他們可能面臨的壓力源,當孩子提及學業(yè)壓力時,父母可以分享自己曾經(jīng)應對類似情況的經(jīng)驗,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同時,鼓勵孩子表達情緒,讓他們知道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關鍵是如何正確處理。情感上的支持能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使他們在面對壓力時更有勇氣。
家長和高??晒餐M織壓力應對訓練活動。比如開展模擬壓力情境的小組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應對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積極的自我暗示等。在活動中,引導大學生分析壓力產(chǎn)生的原因和影響,幫助他們制定個性化的應對策略。
此外,鼓勵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優(yōu)先向父母尋求幫助。父母要保持隨時傾聽和提供支持的態(tài)度,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當大學生在面對心理壓力時,能第一時間想到向父母傾訴,而不是通過沉迷手機來逃避。通過這些方式,大學生能夠逐漸掌握有效的應對心理壓力的能力,減少因壓力而依賴手機尋求慰藉的現(xiàn)象,從根本上降低手機成癮的可能性,更好地應對大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
四、結(jié)語
大學生親子依戀類型多樣,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手機成癮現(xiàn)象也較為普遍,且三者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诖耍岢龅男睦斫】稻S護和手機成癮干預策略具有針對性。針對不同依戀類型的心理支持策略、改善親子溝通以及加強家庭凝聚力等措施有助于維護心理健康;增強親子依戀、培養(yǎng)健康手機使用習慣和提高應對壓力能力的策略能有效干預手機成癮。
參考文獻:
[1]王立菲,王芮一.神經(jīng)質(zhì)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心理健康與表達抑制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12):1841-1846.
[2]王亞可,盧瑤,陳建文,等.大學生壓力知覺與手機成癮傾向關系的縱向研究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23,37(09):813-818.
[3]林自強,程金群,譚健怡,等.大學生24h活動行為在手機成癮與焦慮間的中介效應[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3,44(01):32-35+39.
[4]卿再花,劉小群,劉麗君,等.兒童期心理虐待與大學生手機成癮的關系以及社會支持的中介與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5):1203-1207.
[5]居豪,呂軍城.大學生焦慮與手機成癮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22,39(04):550-55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