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我是一名高二學(xué)生,最讓我煩惱的是人際關(guān)系。我與人交往總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害怕得罪他人而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同樣我也非常害怕別人討厭我而盡力地對他人好,這也讓我產(chǎn)生了極大的被動感。更重要的是,我很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所以情緒很容易被人左右。我想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讓自己放松一點。
內(nèi)耗的姑娘
內(nèi)耗的姑娘:
你好!
不必焦慮,你并不孤單,不僅青少年,很多成年人都會遇到類似的人際問題。另外,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出評價,同時也被很多人評價,你在乎別人的評價也是正常的。不過,當人際困擾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我們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一個人被他人的看法和眼光左右,本質(zhì)上是對自己的不接納。你本身可能是內(nèi)向、不善言語的,卻想表現(xiàn)出開朗、幽默的個性去討好別人,讓大家更喜歡,這就是對自己的不接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探索自己、感受自己、認識自己是一個人成長最大的功課。把眼光從外界轉(zhuǎn)向自己,接納真實的自己,才是一種大智慧。
如何才能看到自己呢?給自己適當?shù)牧舭讜r間。當你感到情緒耗竭時,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放松身心。閱讀、走進大自然、獨處、聽音樂、什么也不做、舒心地出去走走、洗熱水澡、空想、看電視、正念——這是學(xué)者通過對135 個國家的18000 人的調(diào)查研究,總結(jié)出來的最有助于休息的十大活動。希望你可以有意識地去休息,去獨處,去傾聽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當你內(nèi)心的聲音變得響亮、清晰,外界的紛紛擾擾對你的影響力就會大幅減少,你也就能騰出更多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你擔(dān)心收到他人的負面評價,在人際交往中謹小慎微、畏手畏腳,甚至不敢說“不”,可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吸收了一些過于苛刻的評價標準,從而形成了一些偏激的認知。比如,你害怕拒絕別人,背后就是“拒絕了別人,別人就會受傷,受傷了就會拋棄我,我受不了被拋棄”的認知在作怪。每次當你想要違心地討好對方時,就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究竟是如何認知這件事的,對方真的會拋棄我嗎?因為我的拒絕,對方就拋棄我,這樣的朋友值得我糾結(jié)嗎?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合理的設(shè)想都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既然不合理,那我們就把它拋棄吧。
轉(zhuǎn)換認知,同時需要更新你的評價標準。對一個人的評價,在你的認知里可能是非黑即白——拒絕別人就是壞人,支持別人才是好人。其實,世界并非二元對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不必拿一個無意義的標準為難自己。而且,他人的評價很可能是片面甚至錯誤的,對他人言聽計從,我們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喪失自我。
當你升級了你的評價標準后,會發(fā)現(xiàn),世界上不存在人見人愛的完人,還是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一小部分,約20% ;其余80% 都是次要的。人際關(guān)系同樣遵循二八定律。
對一名高中生來說,目前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必強迫自己拓展社交廣度,不如將焦點放在那些能給你帶來積極影響的少數(shù)真心朋友上。所以,下次再有“點贊之交”這樣的朋友對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試著溫和而堅定地直接說“不”。拒絕的時候不必找理由,因為越找理由,你的內(nèi)心越感到不安和內(nèi)疚,而是直接表達“我不想,不愿意”。拒絕不意味著不友善,而是你在尊重自己的需求和界限,別人也會因為你的態(tài)度堅決而不再糾纏,同樣你也會增強自我的力量。
當然,實在無法直接拒絕別人,可以加個小步驟,就是溫柔的拒絕。比如,別人的觀點常常讓你覺得不靠譜,但所有觀點背后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我們可以忽略對方的觀點,附和對方的情緒。比如,朋友跟你說:“某某真討厭,老拿我的文具用,就愛占別人便宜?!蹦憧梢员磉_對他情緒的理解:“老拿你的東西,你心里肯定不舒服吧?”對于別人的需求,你可以溫柔地表達你的需要。朋友問你:“這次小組作業(yè)能不能你來做?”如果你只表達情緒“為什么你老這樣對我”,估計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你要做的是不帶情緒地表達你的需求:“最近作業(yè)多,我們的時間確實都很緊張,我們一起做肯定更快,效果更好?!?/p>
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幫到你,從現(xiàn)在開始,嘗試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吧!
黃彬彬
(黃彬彬,《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dǎo)師,高中心理健康與生涯教育專職教師,多家媒體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