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回到家鄉(xiāng),在那院子里可以看見那棵梨花樹,每當風起,雪白的花瓣紛紛飛舞,空氣中彌漫著一陣陣芳香。恰如荊歌筆下的梨花飛絮,我看到了淡淡的鄉(xiāng)愁。
在《梨花里》中,江南小鎮(zhèn)梨花漫天,小鎮(zhèn)里有著形形色色的人,堅強的少年在慢慢長大,陪伴他們成長的漫天梨花,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
憶起陶淵明筆下的菊,凌霜傲雪,不為五斗米折腰;想到周敦頤所追求之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又想到鄭板橋所繪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我越發(fā)疑惑:這梨花,有何獨特之處?
記得小時候,父親教我畫畫,我生性活潑,也對萬物充滿好奇,對繪畫丹青早就十分向往。父親用他那長著老繭的手握著我的手,繪出家中院子的景觀,院中無其他景,父親便教我繪梨花。鋪開紙,父親便提著我的手,慢慢在宣紙上移動。父親并非大畫家,但他提著我的手,一樹梨花便慢慢暈染開,躍然紙上。
后來父親常常帶著我一起寫生,特別是帶我畫那雪白的梨花,我當時并不懂,父親所繪的梨花究竟有著什么特殊的含義。對于我來說,繪梨花只是一個動作,一項活動,最多只見眼前的那一片雪白的燦爛。
慢慢地,我已不是從前那個懵懂的少年了,回老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了,如今陪伴我的只有父親授予的畫技,而我也許久沒有繪梨花了。
每每提起筆,心境早已不同以前,大多是為了完成老師給我布置的許許多多的練習作業(yè),一個個人物、一次次實踐,似乎組成了一個不可逃脫的迷宮,壓抑著我。當今晚將近22點,我始終沒有完成這一次的練習作業(yè),廢紙凌亂地堆積于桌上,內心也越發(fā)煩躁焦急。
我不斷在腦海中回憶,一點一滴,再次提起筆在畫紙上移動。突然間,回想起自己無意中畫下的那樹梨花,父親教我畫梨花的場景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我不禁愣住,原來這梨花一直在默默陪伴我成長。
在梨花芬芳的小鎮(zhèn)里,主人公蒯琴、蒯強在溪旁捕魚,看著花瓣落于水中,漂向遠方,我才慢慢理解父親筆下的梨花含著怎樣的深意。
【周老師的話】
本文感情真摯細膩,于微小中見真情。荊歌的《梨花里》帶給小作者不一樣的體驗,憶起童年時期父親教自己繪梨花的場景,那一筆筆、一幕幕,不正是濃濃的父愛最好的詮釋嗎?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卻未曾想到父愛也可以如此細膩。童年時期未曾察覺的深情,小作者在成長中,在梨花雨里漸漸感受到了,也明白了故鄉(xiāng)往事給幼小的心靈早已埋下了一粒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