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泥于傳統演出形式、打破劇場演出空間限制的演藝新空間,通過接連上演的“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作品,不斷充實百姓的文化生活。演藝新空間,正在以創(chuàng)新的運營模式、多元化的演藝內容和高品質的文化體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
隨著文化消費的升級,演藝新空間正成為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新亮點。
中國演出行業(yè)協會《2024年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發(fā)展簡報》顯示,在連續(xù)3年保持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演出行業(yè)2024年上半年仍保持上升態(tài)勢,其中,以小劇場等演藝新空間為主的演出場次同比增長32.21%,觀眾參與劇情演繹的互動戲劇項目持續(xù)受到喜愛。
不拘泥于傳統演出形式、打破劇場演出空間限制的演藝新空間,通過接連上演的“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作品,不斷充實百姓的文化生活。演藝新空間,正在以創(chuàng)新的運營模式、多元化的演藝內容和高品質的文化體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
文化消費新業(yè)態(tài)
演藝新空間到底指什么?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起草的《北京市演藝新空間運營管理標準(試行)》中給出了定義?!耙匝菟嚍橹鳡I業(yè)務,形成多業(yè)態(tài)融合、多功能協同的新型演出場所,包括非傳統的營業(yè)性演出場所;在相關室內空間開辦的演出場所(包括商業(yè)綜合體、辦公樓宇、會館、古戲樓、已改造的老舊廠房、書店等);在相關戶外空間開辦的演出場所(包括產業(yè)園區(qū)、文化街區(qū)、藝術聚集區(qū)、公園景區(qū)等)?!?/p>
演藝新空間不拘于演出場地,使戲劇呈現更加多樣,它的產生是市場變化的結果。當代年輕人喜歡表達,需要被看見,需要有參與感,演藝新空間正是滿足了這種需求。
“新空間”的“新”首先體現在劇場空間的變革上。傳統的階梯式座椅被摒棄,原本觀眾面對舞臺鏡框式的觀演,變?yōu)橛^眾席和舞臺彼此模糊了界限。觀眾可能坐在劇場中央,舞臺可能是觀眾坐席之間的通道,坐席也圍繞多張餐桌或游戲桌。
不久前,新國風環(huán)境式越劇《新龍門客?!吩诙桃曨l平臺走紅,吸引很多年輕觀眾走入劇場,感受戲曲魅力?!缎慢堥T客?!放c傳統戲曲不同,尤其是舞臺設置——之所以叫“環(huán)境式越劇”,是因為它打造了與同名電影中相似的客棧環(huán)境,舞臺為客棧內部結構,觀眾席為客棧用餐區(qū)域。演出區(qū)域設有升降臺,可以根據劇情發(fā)展改變舞臺場景,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新的舞臺形式打破了原有的限制,觀眾能夠更好地接收舞臺上演員傳遞的信息,從而與舞臺敘事達到極佳的共情效果。對年輕人來說,逼真的場景呈現和熟悉的經典劇情降低了戲曲欣賞的門檻,新穎別致的形式、富有魅力的角色,潤物無聲地讓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位于北京東五環(huán)外的開心麻花演藝新空間“花花世界”所在的位置是寫字樓的其中一層,通過輕量改造、創(chuàng)意設計、光影技術改造等手段,將整體空間設計成為一個戲劇小鎮(zhèn)。結合新空間,花花世界定制了新產品,其中首個游輪“戲劇殺”《海上倒計時》非常受歡迎。“3個戲劇新空間2023年總共演出了近800場?!被ɑㄊ澜缰骼砣笋R悅舒說。
“對觀眾來說,改變也許只有一點點,但是體驗卻完全不同。比如以往看戲不許帶飲料入場,現在看戲時還可以現場掃碼點單,工作人員為觀眾送到座位上來?!狈毙菓騽〈遑撠熑肃嚐樥f??臻g和觀演狀態(tài)的改變,讓欣賞故事的視角變得更加沉浸,故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自己的關系也更為密切,單向的藝術欣賞也轉變?yōu)橐环N可參與、可互動的休閑娛樂體驗,成就文旅深度融合的探索。
許多演藝新空間里,舞臺平行于觀眾席,觀眾不再是單純的看客,而是成為了劇目的參與者。
絕大多數演藝新空間上演的劇目都具有沉浸式特點。這些劇目打破觀演關系的“第四面墻”,將舞臺進一步延展至觀眾身邊,模糊了觀演與游戲的界限,使之從單純的藝術欣賞轉變?yōu)橐环N休閑娛樂體驗項目,探索文旅深度融合。
“演員和觀眾的距離近到可以看到他們臉上的汗珠,在這種近距離內也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真實情感,在現場氣氛的烘托下,好像自己也成為了劇情的一部分。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感是傳統劇場很難給到的?!?0后觀眾李思雨第一次走進演藝新空間是為了觀看全景沉浸尋兇劇《大真探趙趕鵝》。她表示,在這里,觀眾席和舞臺的界限非常模糊,演員隨時都有可能走下舞臺互動,而在演員的帶動下,觀眾會快速“入戲”,參與到探案的緊張氛圍中。
“與傳統的觀演方式不同,沉浸式體驗有很強的互動性,通過角色扮演、交流提問等方式讓觀眾參與劇情演繹,是一種有趣的審美過程?!敝醒霊騽W院戲劇管理系主任李茜說,很多小劇場的沉浸式演出,通過魔術、脫口秀等娛樂形式,讓觀演過程像做游戲一樣,這種松弛感、娛樂性深受年輕觀眾喜愛。
演員鄧麥表示,演藝新空間通過沉浸式演出所創(chuàng)新的表演形式和舞臺場景,其實是通過打破與觀眾的“第四面墻”,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參與到表演中來,享受更加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而對于新業(yè)態(tài)的探索,是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步,也是帶動觀眾走進演藝新空間,將演藝新空間打造為文化內容的聚集地的重要推手。
注入時尚新表達
除了演出環(huán)境之新、觀演關系之新,演藝新空間的戲劇還伴隨著在戲劇藝術題材內容、表現手法、創(chuàng)作思維等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探索。
不斷有來自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經典的故事與人物成為演藝新空間的戲劇題材,如取材自清代蘇州文人沈復同名散文集的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源自老舍先生經典作品的沉浸式戲劇《尋找老舍先生》,以及攜帶著年輕人時尚表達、審美趣味的沉浸式戲劇《海上倒計時》《開心巴士》等。
與此同時,日趨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年輕化的時代風尚也是催生演藝新空間戲劇的重要土壤。生活是戲劇藝術的源泉,戲劇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亦需和受眾審美需求、時代文化風尚同步。據中國演出行業(yè)協會統計,18歲~34歲的年輕人群是中國演出市場的消費主力,其中00后在購票用戶里的占比不斷增加,正逐漸成為演出市場里的一支主要力量。這些觀眾是在電子游戲、視頻語言、二次元等文化記憶中成長起來的“網生代”,而演藝新空間戲劇結構設計與劇本殺、網絡游戲、密室逃脫的融合,視聽語言設計與影視、動漫的融合,美學風格設計與國潮、科技的融合,反映的正是當下一大批年輕人的觀賞習慣和審美趣味。如《貓神在故宮》以一只網紅貓的視角觀照故宮歷史文化,環(huán)境式戲劇《真愛酒館》在都市愛情故事里加入流行爵士樂曲等設計,都帶著顯著的“網感”,有青年人偏好的輕松氛圍、萌寵形象、浪漫愛情等元素,為戲劇藝術注入了不少生動的場景語言和時尚的視聽表達。
在當下都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青年人對文化消費的訴求不止于精神體驗,還寄托了認識價值、社交價值、生活服務等多重期待,演藝新空間靈活豐富的場景模式則讓戲劇滿足這些期待成為可能。在博物館、歷史建筑里上演的戲劇基于場景的文化屬性,在表演中突出傳達歷史信息、強化回望歷史的厚重感,如在南昌八一紀念館演出的沉浸式戲劇《那年八一》把觀展體驗融入角色扮演、視角追隨式的劇情中,觀眾在觀看演出時收獲的不只是解密疑案、解鎖游戲的快樂,還燃起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有“穿越感”的戲劇體驗由此激發(fā)起更深切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
拉動文化新消費
在百年戲院里看一場京劇,散場后來一杯戲曲主題咖啡;在熱鬧的商業(yè)區(qū)里逛上一天街,晚上去聽一場音樂會;在工業(yè)風的文創(chuàng)園里拍照“打卡”,再去看一場緊張刺激的沉浸式戲劇……提供優(yōu)質劇目的同時,演藝新空間亦巧妙結合其他業(yè)務形態(tài),延長觀眾的駐留時間,從而更有效帶動二次消費,舞臺藝術與生活消費實現了深度的雙向融合。這種新型模式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為城市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開心麻花沉浸演藝新空間·花花世界STAGE ONE音樂戲劇主題酒吧,晚上19時30分起上演沉浸式舞蹈秀,同時售賣劇目主題定制特調雞尾酒套餐及美食,帶動觀眾邊吃邊看、邊喝邊舞,仿佛大型歡樂晚會現場。22時以后,這個空間則成為被音樂LIVE、社交游戲、戲劇主題互動點燃的午夜場。同時劇目散場時,工作人員也會提醒向上走一層,就可以在1500平方米的露臺酒吧上享受絕美景觀、打卡拍照?!拔覀內龑拥膽騽⊙莩隹梢詾樗膶拥木瓢商嵘?0%的消費客流?!遍_心麻花劇場院線總經理文娟介紹,“各產品之間協同聯動,吸引觀眾多品類、多頻次的消費。‘戲劇+餐飲’‘戲劇+酒水’等,構建了互相引流的商業(yè)新場景,也為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文旅體驗?!?/p>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貓神在故宮》單獨開辟一個新空間作為劇場,分為預演區(qū)、主演區(qū)、出口商店3部分,打造融展、演、商于一體的創(chuàng)新空間模式。從走入預演區(qū)那一刻,觀眾就進入了“后花園”,表演就已開始,隨后步入主演區(qū),走進宮殿場景,劇情隨之展開。除此之外,在天橋藝術中心每層都設有藝術裝置、手工坊、下午茶、文創(chuàng)等IP相關產品和體驗項目,豐富了戲劇產業(yè)鏈,打通了文化消費新場景。這種演藝新空間項目注重通過營造復合型場景來增強觀眾的獲得感,與演出相關的互動、文創(chuàng)及社群活動也是劇目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強化觀眾對作品的體驗和認知。
“觀演+游覽”的組合,也助力一些極具歷史人文價值的城市空間迎來一批又一批深度游客戶。觀演內容與空間場域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這使觀者對游覽目的地的了解更豐富立體。
千年古剎報國寺里的沉浸式原創(chuàng)話劇《北平1948》,充分利用報國寺的三大殿形成流轉、體驗、觀演于一體的演藝空間。紫金賓館通過沉浸戲劇滿足消費者遍覽樓內主要空間的期待。顏料會館因“會館有戲”品牌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了人們對于古建再利用的深入思考。保存了完好純木結構的正乙祠戲樓,在北方昆曲劇院駐場演出《天官賜?!?、戲樓版《牡丹亭》、觀其復版《墻頭馬上》《憐香伴》等劇目的同時,也延續(xù)了這座“中國戲樓活化石”的生命。
演藝新空間也幫助一些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城市空間實現效能大幅提升,并聚攏人氣。親子劇《貓神在故宮》活化利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內的公共空間,將原本三層的展覽空間改造為非標準劇場后駐演整個暑假。音樂劇《小王子》利用創(chuàng)意總社·1949文化產業(yè)園區(qū)的老舊辦公空間改造為“演出+展覽”場地?!读料鄧庵谩烦两骄﹦◇w驗活化利用老戲樓,將兩百年歷史的前門同樂園大戲樓高效利用起來……
演出行業(yè)分析師黎新宇指出,當代的文化消費已不僅僅局限于產品或服務本身,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演藝新空間這種多元復合業(yè)態(tài)融合的場景空間,能夠提供精神文化食糧,還兼具社交屬性,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體驗。不同的演藝新空間圍繞特定的空間主題,通過提供多維度的服務,構建起一個完整、沉浸式的場景。
演藝新空間以豐富的業(yè)態(tài)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越來越多的市民從傳統劇院走向演藝新空間,感受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這種趨勢也啟示創(chuàng)業(yè)者抓住機遇、勇于轉型。對從業(yè)者來說,如何運營演藝新空間是當下新的課題,需要轉變觀念,推出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符合當下人們消費方式、適合演藝新空間的劇目。大紅禮娛的主理人張順表示,運營城市新空間的確有著不小的挑戰(zhàn)和壓力,但他也從中發(fā)現了很多新的發(fā)展空間和機會,“從業(yè)者需要轉變觀念。要開辟出一條輕量化、小型化的路線,注重文旅IP的打造,推動更多文旅場景與城市公共服務相結合?!毖菟囆驴臻g需要和各種形式結合,不但打造自身的創(chuàng)作隊伍,也需要和各種商業(yè)、公益活動鏈接,“音樂會、Live house、商業(yè)發(fā)布會、小型演出、時裝大賽……這還需要從業(yè)者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