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火電廠粉塵排放標準日趨嚴格,現(xiàn)行的電除塵器普遍無法滿足排放要求。同時,燃煤和飛灰特性的變化及其他設施的改造,對電除塵器的性能產生了負面影響。此外,除塵器的比集塵面積設計不足、電場流速過高以及振打清灰效果不佳等因素,也對電除塵器的運行狀態(tài)造成了影響。基于此,針對某660 MW機組鍋爐電除塵系統(tǒng)提出了技術改造方案。該方案在不增加除塵器容量的前提下,通過除塵器本體修復+小分區(qū)改造+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實現(xiàn)粉塵排放濃度lt;10 mg/Nm3,以滿足超低排放要求。
關鍵詞:電除塵系統(tǒng);粉塵排放濃度;除塵技術;濕式電除塵器
中圖分類號:TM62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1-0797(2025)03-0065-03
DOI:10.19514/j.cnki.cn32-1628/tm.2025.03.017
0" " 引言
當前,火力發(fā)電在能源結構中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然而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和相關排放法規(guī)的實施,火電行業(yè)面臨著嚴峻的環(huán)境壓力[1]。對于大型火電廠的主力機組,其排放物質的控制直接關系到環(huán)境質量和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電除塵技術作為控制煙氣顆粒物排放的有效手段,在火力發(fā)電廠得到了廣泛應用[2-3]。但由于原設計的局限性及運行時間的增長,部分電除塵系統(tǒng)已不能滿足新的環(huán)保排放標準。因此,對鍋爐電除塵系統(tǒng)進行改造,以適應更嚴格的環(huán)保要求,成為行業(y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4-5]。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某660 MW機組鍋爐電除塵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探索了改造技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有效的改造方案,通過除塵器電源改造及本體修復+小分區(qū)改造+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等最新技術和方法,提高了電除塵系統(tǒng)的除塵效率,降低了系統(tǒng)運行成本,為實現(xiàn)環(huán)境友好型發(fā)電廠奠定了基礎。
1" " 電除塵器運行現(xiàn)狀
該電廠鍋爐煙氣除塵器選用的設備由浙江某公司制造,型號為2FAA3×45M-2×68-145,其型式為干式、臥式、板式、雙室、四電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粉塵向異性電極移動并附著于其上,當積累到一定厚度時,通過振打等方法使電極上的灰塵落入灰斗。除塵器入口設有兩個入口進氣煙箱,煙箱入口煙道裝有煙氣導流板,除塵器入口段裝有煙氣均布板;共有8個收塵電場,每個電場配備一套陰極系統(tǒng)和一套陽極系統(tǒng),其中陽極板為480C型,一、二電場的陰極線為RSB型管型芒刺線,三、四電場為螺旋線;陰、陽極振打均采用側部振打;每個收塵電場設有兩個灰斗,每臺除塵器共16個灰斗,每個灰斗內均裝有煙氣阻流板和料位計;除塵器出口設有兩個出氣煙箱。每臺除塵器的電控部分設備包括:8臺油浸式高阻抗整流變壓器,容量為206 kVA;8臺與整流變配套的高壓控制柜;8臺FT7G型高壓開關柜和8支180 Ω/800 W的阻尼電阻;1臺低壓振打、加熱控制柜,主要控制40個絕緣子電加熱器;16個灰斗均采用機組輔汽加熱方式,且每個灰斗配備一套振打裝置;每兩臺爐配備兩套互為冗余的上位機控制系統(tǒng)。除塵器設備規(guī)范如表1所示。
目前,該電廠電除塵器存在如下問題:
1)電除塵器自投入運行以來已歷時九年,由于原設計存在缺陷、部分安裝不當以及長期運行導致的磨損,除塵器內部本體設備的性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了除塵系統(tǒng)的高效運行。根據(jù)性能試驗報告,當前的除塵效率為99.48%,未能達到設計預期的效率水平。
2)燃煤灰分含量,出口排放濃度遠高于設計水平。當前運行狀態(tài)下,燃煤灰分含量超過30%,而入口粉塵濃度已達到40 g/Nm3,相較于除塵器最初設計的入口粉塵濃度19.522 g/Nm3及除塵效率99.75%,均遠超預期設計值。
3)除塵器比集塵面積小。除塵器設計比集塵面積74.86 m2/(m3·s-1),相比新的環(huán)保標準明顯偏小。
2" " 改造技術路線的選擇
根據(jù)該電廠實際情況,此次改造可選工藝方案包括:電除塵器本體改造、除塵器擴容改造、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濕式電除塵器改造。
1)電除塵器本體改造。經(jīng)調研,國內同類型電廠除塵器改造后提效明顯,電除塵效率達99.865%,出口粉塵濃度為41.59 mg/Nm3。因此,該電廠除塵器可參照調研電廠鍋爐除塵器進行改造,即一、二電場改為高頻電源,三、四電場改為三相高壓電源;同時,建議對其內部進行完善改造,重點是更換陰極線、修復極板和振打系統(tǒng)等。鑒于調研電廠鍋爐電除塵器電源改造設計除塵效率為99.875%,改造后性能試驗測試時除塵效率為99.865%,測試結果實際未達到效率保證值,如按入口粉塵濃度40 g/Nm3、除塵效率99.865%進行設計,則出口粉塵濃度為54 mg/Nm3,高于保證值。因此,此次除塵器電源改造及本體修復除參照調研電廠電源改造內容外,一、二電場擬增加小分區(qū)供電。
2)除塵器擴容改造。該改造方案擬拆除原引風機、基礎和煙道支架,利用此空間新增一個有效長度為4.5 m的電場,改造為雙室五電場,同時第五電場采用三相高效電源。新增電場前后柱距為6 400 mm,寬度與一、二電場一致,極板高度15 m。新增10個基礎,鋼支架、殼體1套,灰斗4個,振打系統(tǒng)4套,輸灰系統(tǒng)1套,高效電源4套,增加電纜、橋架、控制柜等。電除塵器擴容改造后設計基本參數(shù)如表2所示。
3)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需對吸收塔頂部的除霧器進行改造。目前,吸收塔頂層噴淋層的中心線與出口煙道下沿的距離僅為4.5 m。若需考慮協(xié)同除塵,必須將除霧器區(qū)域提升7 m,并安裝管束式除塵器或三級高效屋脊式除霧器,同時在煙道中設置一級煙道除霧器。該改造將導致每座吸收塔的重量增加約100 t,煙道的重量也需相應增加約100 t。
4)濕式電除塵器改造。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建議該改造工程采用立式布置,位置選在脫硫二級塔頂上部。煙氣經(jīng)吸收塔后向上進入濕式電除塵器,從濕式電除塵器頂部經(jīng)煙道進入煙囪。
綜合上述技術改造路線,各方案除塵性能對比如表3所示。
3" " 改造技術方案的確定
鑒于超低排放的要求,本文針對此次鍋爐電除塵系統(tǒng)改造擬定了三種技術方案,即協(xié)同除塵改造技術方案#1(粉塵排放lt;10 mg/Nm3)、協(xié)同除塵改造技術方案#2(粉塵排放lt;5 mg/Nm3)和濕式電除塵器改造技術方案。
方案一:協(xié)同除塵改造技術方案#1(粉塵排放
lt;10 mg/Nm3)。
若將粉塵排放指標設定為10 mg/Nm3,協(xié)同除塵方案通常要求除塵器出口粉塵濃度降低至60 mg/Nm3以下,隨后通過脫硫塔的高效洗滌及高效除霧技術改造,確保出口粉塵濃度lt;10 mg/Nm3。改造的技術路線具體包括:小分區(qū)改造、除塵器電源改造以及脫硫塔的高效協(xié)同除塵。具體指標為:除塵器改造后,粉塵出口濃度應lt;60 mg/Nm3,而脫硫塔的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粉塵濃度lt;10 mg/Nm3。該方案的改造預計新增能耗約800 kW,其中阻力增加100 Pa。
方案二:協(xié)同除塵改造技術方案#2(粉塵排放
lt;5 mg/Nm3)。
協(xié)同除塵方案#2是在不增設濕式電除塵器的情況下,通過改造現(xiàn)有電除塵器及提升脫硫吸收塔的除塵效率來達成目標。設定的粉塵排放指標為5 mg/Nm3時,該方案通常要求電除塵器出口粉塵濃度降低至30 mg/Nm3以下,隨后通過脫硫塔的高效洗滌和除霧技術改造,實現(xiàn)超過80%的除塵效率。改造的技術路線包括:除塵器本體改造、除塵器擴容改造以及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具體指標如下:除塵器本體改造后粉塵出口濃度lt;30 mg/Nm3,最終通過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實現(xiàn)粉塵濃度lt;5 mg/Nm3。預計該方案改造將新增約1 200 kW的能耗,其中阻力增加200 Pa(不包括塔內除霧器的阻力)。
方案三:濕式電除塵器改造技術方案。
此技術改造方案包括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及濕式電除塵器改造。具體改造指標如下:在不增加容量的前提下,對脫硫塔實施高效協(xié)同除塵改造,以確保粉塵濃度控制在50 mg/Nm3以下。同時,鑒于脫硫塔50%的除塵效率,配置普通屋脊除霧器即可滿足需求。對于濕式電除塵器,目標除塵效率為80%,以確保出口粉塵排放量lt;5 mg/Nm3。該方案確保各設備均能達到相應的除塵效果,并預留了一定的裕量,以避免因某一環(huán)節(jié)除塵效果不達標而導致出口粉塵超標。改造完成后,運行電耗將增加700 kW,阻力增加300 Pa,水耗為15 t/d。
綜合上述三種方案,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
綜合對比上述三種技術改造方案,并結合電廠的實際排放狀況,目前除塵器出口的粉塵濃度為170~180 mg/Nm3,預計在滿負荷運行條件下,脫硫塔出口的粉塵濃度將達到30 mg/Nm3。濕式電除塵器的設計效率假定為80%,單獨增設濕式電除塵器難以滿足粉塵濃度lt;5 mg/Nm3的排放要求。鑒于此,有必要對除塵器本體進行改造,由于電除塵器的擴容改造需與風機改造同步進行,因此本次改造采納方案一,確保除塵器出口粉塵濃度lt;60 mg/Nm3,通過脫硫塔的協(xié)同作用,達到10 mg/Nm3的排放標準,同時將濕式電除塵器作為預留方案。
4" " 結束語
本文圍繞660 MW機組鍋爐電除塵系統(tǒng)改造技術進行了研究,鑒于該電廠的實際運行狀況,并考慮到電廠運行過程中煤質的變化,此次改造在不增加除塵器容量的前提下,采用除塵器本體修復+小分區(qū)改造+脫硫塔高效協(xié)同除塵的改造方案,以實現(xiàn)粉塵排放濃度lt;10 mg/Nm3的超低排放目標。同時,為應對高負荷條件下粉塵排放濃度進一步降低的需求,預留了濕式電除塵器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劉學軍,胡漢芳,酈建國,等.2020年電除塵行業(yè)發(fā)展評述和展望[J].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2021(3):23-27.
[2] 程厚德,曹寶辰.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路線[J].產業(yè)創(chuàng)新研究,2020(20):129-130.
[3] 馬憲梅,黃曉飛.燃煤電廠超低排放脫硫除塵技術路線探討[J].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20,32(9):73-74.
[4] 陳世桐,黃衛(wèi)劍.600 MW燃煤電站超凈排放的技術路線與工程實踐[J].廣東科技,2019,28(1):69-73.
[5] 徐藝暢.關于某600 MW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技術分析及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高新區(qū),2018(8):128-129.
收稿日期:2024-10-12
作者簡介:李成海(1981—),男,青?;ブ?,工程師,主要從事火力發(fā)電廠生產運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