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科考隊員們無畏艱難險阻,深入高原的各個角落。
寒冷刺骨的冰川、炎熱干旱的河谷、廣闊無邊的高寒草原、靜謐幽深的原始森林,都留下了科考隊員的足跡。他們以腳步探尋、用儀器測量、憑知識解析,收獲了令人驚嘆的成果——3000余個新物種驚艷亮相!目前包括動物新物種205個,植物新物種388個,微生物新物種2593個,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也刷新著我們對生命演化歷程的認知。
為克服高原反應這個“攔路虎”,科考隊員會提前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學習各類急救知識,并儲備各種抗缺氧、抗疲勞的藥物及用于開展調查工作的儀器和裝備。
踏入青藏高原后,各種挑戰(zhàn)接踵而至,但無法阻擋科考隊員發(fā)現(xiàn)新物種的步伐……
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茂密森林中,科考隊員遇見了一種宛如林間精靈的動物,它就是不丹大鼯鼠。不丹大鼯鼠體形較大,體長可達半米左右,全身覆蓋著柔軟的絨毛。它獨特的“莫西干”發(fā)型格外引人注目,中間的毛發(fā)高高聳立,兩側的毛發(fā)則較為順滑,再配上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模樣十分可愛。
不丹大鼯鼠可不是徒有其表,它有著超強的運動能力,前肢與后肢之間長有寬大且毛茸茸的翼膜。當它舒展四肢時,便能在林間自由滑翔。
夜幕降臨時,不丹大鼯鼠就會從樹洞中鉆出來,輕盈地爬上樹梢,縱身一躍,翼膜瞬間展開,如同降落傘一般。借助山間的氣流,它能悄無聲息地滑翔至百米外的另一棵樹上,并用爪子精準地抓住樹枝,瞬間消失在枝葉之間,身姿之飄逸令人贊嘆不已。
在此之前,不丹大鼯鼠僅在尼泊爾、不丹等地區(qū)出現(xiàn)過記錄,我國境內并未尋覓到它的蹤跡。此次在青藏高原邊緣發(fā)現(xiàn)它,極大地延展了我們對不丹大鼯鼠分布范圍的認知,也凸顯出喜馬拉雅地區(qū)生態(tài)廊道在物種擴散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同樣在喜馬拉雅區(qū)域,雪山大爪鼩鼱在科考隊員的不懈搜尋下,終于露出真容。它體形小巧玲瓏,卻長著一對與身體不太協(xié)調的大爪子,爪尖鋒利無比,就像迷你版的彎刀。雪山大爪鼩鼱全身覆蓋著細密柔軟的深灰色絨毛,這身“裝扮”是山地環(huán)境中的絕佳偽裝。
別看雪山大爪鼩鼱個頭小,捕獵時卻毫不含糊。它主要棲息在高海拔的巖石縫隙和灌叢底部,能在冰雪覆蓋的環(huán)境下,憑借著敏銳的嗅覺,精準地嗅出昆蟲、蠕蟲等獵物的蹤跡。一旦鎖定目標,它就會像離弦之箭一般撲出去,用前爪迅速刨開泥土、翻開石塊,瞬間將獵物擒獲。其動作之敏捷,很難讓人相信它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環(huán)境之中。
此前,雪山大爪鼩鼱在其家族中的分類地位并不明確,第二次青藏科考明確了它作為獨立物種的身份,填補了小型哺乳動物演化拼圖中的關鍵一塊,為研究高寒物種的適應性進化提供了珍貴的樣品。
獨龍江臭蛙于2021年被發(fā)現(xiàn)并正式命名,它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山脈——高黎貢山的獨龍江鄉(xiāng),身上的顏色如同叢林迷彩,與獨龍江的青山綠水完美融合,是天然的保護色。
獨龍江臭蛙有獨特的防御手段,遭遇天敵威脅時,它的皮膚腺體會迅速分泌一種帶有濃烈臭味的黏液。這種黏液含有特殊的化學物質,一旦釋放,刺鼻的氣味能瞬間讓天敵“暈頭轉向”、食欲全無,從而放棄捕食的念頭。
除了釋放臭味,獨龍江臭蛙還有其他保命的策略。有些個體會瞬間“僵住”,憑借與周圍環(huán)境相似的體色,讓天敵難以察覺;有些還會利用強壯的后肢,猛地發(fā)力,跳躍逃竄,借助復雜的地形或水域環(huán)境擺脫天敵的追擊。在大自然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獨龍江臭蛙的這些“保命絕招”,讓它在面對危險時增加了幾分生存的機會。
野生動物新物種的發(fā)現(xiàn),如晴雨表般反映出了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
青藏高原擁有十分豐富的資源,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chǎn)資源、能源資源等。第二次青藏科考碩果頗豐,為我們揭開了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讓世人得以領略其生物多樣性的驚人魅力。
當然,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這僅僅是青藏高原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這片神秘的土地依然隱藏著無數(shù)的未知,等待著更多的科學家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保護這些珍稀物種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征程,需要多方力量以及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代代堅守。
希望在未來,青藏高原的雪山依舊潔白無瑕,草原依舊廣袤無垠,森林依舊郁郁蔥蔥,每一個物種都能在這片凈土上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與人類共同譜寫和諧共生的美好篇章。
溫馨提示:青藏科考行動為專業(yè)團隊協(xié)同配合,配備了完善的設備和防護措施,大家請勿獨自前往哦!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