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像獎是地區(qū)性電影獎項,獎勵本地藝人,周迅、秦海璐獲獎,是參演、導演和出品方都是港人,本地人去頒獎場,幾站大巴就到了,還有走著去的,多年慣例,不負責參賽者機票和住宿費。多年前,因參與一部港片而入圍,一位朋友搭線,香港某區(qū)的盆栽協(xié)會愿代付我差旅,接站的是兩位六十歲人,吃飯時,看他倆拳繭厚。指節(jié)脆弱,美國爆新聞,拳王泰森街斗,也會手指骨折,經(jīng)過赤手打沙袋打墻,生出拳繭,方敢街斗。他倆年輕時香港武風勝,李小龍帶起學詠春,陳觀泰帶起學大圣通背,后是泰拳興盛……活化石呀,像做口述歷史采訪般聊,本次小說寫香港武人,這是來源之一。
文學來自于現(xiàn)實,也來自想象。去香港都是短程,沒有生活過,通過訪談、查資料、以北方生活對比,而構(gòu)筑一個香港。但我筆下的香港人,屬于四五十年代來港的北方人,限于京城習俗圈,最遠到張家口、長春,來港的陜西人、上海人,我便寫不成了。
真要寫,也能寫,按照我大學受的編劇訓練和參加工作后受的記者訓練,體驗生活都是最多兩個月。兩個月怎么夠?作為記者必須夠,采訪是搜索特質(zhì)的技巧,通過反差來總結(jié)。兩個月很短,但許多人就是拿不出兩個月,對一方水土,一輩子隔行如隔山。
香港文化對我這代人的最初刺激,是小學五六年級流入的《上海灘》劇集,香港出品,寫的上海故事,男主角是北京人。許文強是燕京大學畢業(yè)生,燕京大學新聞系最硬,跟外國大學新聞系互換師生,片中沒說他專業(yè),但他大學好友是記者、他落魄時找工作是奔報社、純熟運用輿論打擊黑道對手,新聞系出身明顯。
少時看《上海灘》,覺得編劇亂來,不符合生活常識,他一個大學肄業(yè)生,怎么能老練應對黑幫,還戰(zhàn)而勝之,完全沒有成長過程。三十年后,查出他學的是新聞系,便理解了,記者不相信文字資料,要面訪,以反差詢問的方式獲得真相,劇集不提他大學專業(yè),但多次強調(diào)他是高材生,看來真是,以記者技巧戰(zhàn)勝黑道經(jīng)驗,得是高材生,我便不行。
生活里,有許多沒學過記者專業(yè)卻掌握記者技巧的人,因為許多時候,生活不容人有成長過程,不能一步到位便永遠錯失。小說創(chuàng)作一樣,有個創(chuàng)意趕快寫,哪怕各種準備不足,寫了,便會寫成。
特約編輯 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