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粉病是月季、玫瑰、薔薇等薔薇屬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國現(xiàn)有的防治月季白粉病的藥劑因長期使用,部分已產(chǎn)生抗藥性,亟待研發(fā)新的殺菌劑滿足綠色防控和抗性治理的需求。本研究以苯菌酮原藥和制劑為供試藥劑,通過室內毒力測定、安全性測定、田間防效檢驗和在云南月季生產(chǎn)基地的推廣示范試驗,系統(tǒng)評價了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菌的抑制效果和毒力,對景觀、微型和切花3個不同應用場景的月季品種的安全性,及其對月季白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和推廣前景。結果表明: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EC50為0.05 μg/mL,具有很強的殺菌活性; 42%苯菌酮懸浮劑在田間推薦最高劑量(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的1、2、4倍用量噴霧施藥條件下,對常見的景觀月季、微型月季和切花月季3種類型均無藥害,對生長安全; 42%苯菌酮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167~250 mg/kg)(50 L/667m2,密度1萬株/667m2)對月季白粉病的防效為65.36%~70.35%,等同或優(yōu)于對照藥劑45%唑醚·戊唑醇懸浮劑的防效(54.34%);該藥劑對切花月季單頭類的‘白荔枝’‘粉荔枝’‘含香’和多頭類‘樂悠’4個品種安全,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對‘含香’(60~110 L/667m2,切花枝密度2.5~3.0萬枝/667m2)和‘樂悠’(58~80 L/667m2,切花枝密度2.5~3.0萬枝/667m2)2個供試品種的白粉病的平均防效為77.73%~86.02%,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在生產(chǎn)中可用于防治月季白粉病,具有推廣示范價值。
關鍵詞
月季;" 葉部病害;" 白粉病;" 苯菌酮
中圖分類號:
S 436.81
文獻標識碼:" B
DOI:" 10.16688/j.zwbh.2024014
收稿日期:" 20240101""" 修訂日期:" 20240507
基金項目:
云南大學研究生實踐創(chuàng)新基金 (ZC-23235192)
致" 謝:" 參加本試驗部分工作的還有江代禮、譚翰杰、張能和紀燁斌等同學,特此一并致謝。
* 通信作者
E-mail:
lijq231@cau.edu.cn
#
為并列第一作者
Control effect of metrafenone on powdery mildew disease of Rosa spp.
HAN Huilan1, 2," ZHU Chunyu3," LONG Xinyue2," HE Qiong4," SU Yuan5," JIANG Na6," LIU Xiaoshan3,CHE Yijiao1," GUO Linhong2," ZHOU Chenze2," LUO Laixin6," LI Jianqiang1,6*
(1. Yunnan University, Southwest United Graduate School, Kunming" 650091, China; 2. Beijing LNKD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1407, China; 3. BASF (China) Company Ltd.,
Beijing" 100027, China; 4. Yunnan Jinke Flower Project Research Center Co., Ltd., Kunming" 650214, China;
5.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6.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Powdery mildew is the main disease of Rosa chinensis, R.rugosa, R.multiflora etc.in the Rosa genus. Due to long-time application, some of the current fungicid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wdery mildew of Rosa showed resistance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inhibitory rate and toxicity of metrafenone on rose powdery mildew were tested, its safety to three rose varieties, including landscape, miniature and cut flowers, were evaluated, and field effect and its popularization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trafenone had a significantly inhibitory effect on Podosphaera pannosa, with the EC50 value of 0.05 μg/mL. Metrafenone 42% SC was safe to landscape roses, miniature roses and cut roses, when applied by 1 times, 2 times, and 4 times of the maximum recommended dosage (250 mg/kg of active ingredient). Field trials indicated that metrafenone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When metrafenone 42% SC was applied at 167-250 mg/kg,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65.36%-70.35%,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or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fungicide, pyraclostrobin·tebuconazole 45% SC (54.34%). Popularization and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metrafenone 42% SC was safe to four varieties of cut roses, and the average efficacy was 77.73%-86.02% in two varieties,‘Han xiang’and ‘Le you’, when applied at 200 mg/kg.
Key words
Rosa chinensis;" leaf disease;" powdery mildew;" metrafenone
月季Rosa chinensis為薔薇屬Rose 花卉, 是我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一, 具有四季開花, 花色豐富, 花型、枝姿多樣的特點, 素有“花中皇后”美譽, 被多個城市選為市花。白粉病是月季和同屬的玫瑰、薔薇生產(chǎn)中的重要病害,也是世界性病害[13],
在我國云南、甘肅、北京、上海等地均有報道[47] 。該病害由專性活體寄生真菌薔薇叉絲單囊殼Podosphaera pannosa引起[4,8],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嫩梢、莖稈、花朵等部位, 受害部位出現(xiàn)一層白色粉狀物, 染病后葉片或花瓣出現(xiàn)畸形, 花不能開放, 嚴重時可枯死, 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和觀賞價值, 造成經(jīng)濟損失率重達70%~80%[3,6,9]。檢索中國農(nóng)藥登記信息平臺(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顯示, 目前登記防治“觀賞月季”白粉病的產(chǎn)品有7個、防治“觀賞玫瑰”白粉病的產(chǎn)品有4個, 防治“食用玫瑰”白粉病的產(chǎn)品有3個, 登記防治“薔薇科觀賞花卉”白粉病的產(chǎn)品有17個。登記產(chǎn)品的有效成分共有18個, 包括三唑類或咪唑類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7個: 三唑酮、氯氟醚菌唑、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四氟醚唑、己唑醇、咪鮮胺(咪唑類);酰胺類琥珀酸脫氫酶(復合體Ⅱ)抑制劑4個: 噻呋酰胺、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和吡唑萘菌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線粒體呼吸抑制劑4個: 嘧菌酯、肟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苯并咪唑類有絲分裂和細胞分裂抑制劑1個: 多菌靈;二硫代氨基甲酸類脂肪酸β-氧化抑制劑1個: 代森聯(lián);有機銅制劑1個: 壬菌銅。登記產(chǎn)品包括5個單劑和26個混劑, 其中單劑產(chǎn)品5個, 有效成分和登記數(shù)量分別為嘧菌酯3個、三唑酮1個、肟菌酯1個。
苯菌酮(metrafenone), 化學名稱: (3-溴-6-甲氧基-2-甲基苯基)-(2,3,4-三甲氧基-6-甲基苯基)甲酮, CAS登錄號: 220899-03-6, 分子式C19H21BrO5, 相對分子質量409.274。最早由美國氰胺公司(現(xiàn)屬巴斯夫公司)于1998年創(chuàng)制開發(fā)的二苯酮類殺菌劑[10], 巴斯夫公司于2003年在英國首次獲得含有該成分的產(chǎn)品登記(英國證號: MAPP 11775)。苯菌酮的作用機制是干擾孢子萌發(fā)時附著胞的發(fā)育與形成, 進而抑制白粉病菌的孢子萌發(fā), 并通過干擾極性肌動蛋白組織的建立和形成, 使病菌菌絲體頂端細胞的形成受到干擾和抑制, 從而阻礙菌絲體的正常發(fā)育與生長, 抑制白粉病菌的侵染, 有效地控制白粉病危害, 具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10]。目前該藥劑已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67個國家取得登記, 2018年8月苯菌酮原藥和制劑在中國獲得了首家正式登記[11], 制劑登記對象為苦瓜和豌豆的白粉病, 目前苯菌酮尚未在月季等其他作物白粉病上登記。本研究立足月季白粉病防控需要, 結合拓展苯菌酮登記月季白粉病的需求, 通過藥劑室內毒力、對月季的安全性、田間藥效試驗研究及推廣示范, 評估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和安全性, 以期為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技物支持, 為苯菌酮拓展登記提供藥效評價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菌株
月季白粉病菌Podosphaera pannosa, 分離自北京市順義區(qū)沒有施用過苯菌酮的月季白粉病的發(fā)病植株, 菌株編號為PP-SY-01。
1.1.2" 供試藥劑與試劑
99.8%苯菌酮原藥(毒力測定試驗藥劑)、98.8%氯氟醚菌唑原藥(毒力測定對照藥劑)、42%苯菌酮懸浮劑(安全性、田間藥效評價及推廣示范試驗藥劑), 由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chǎn),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提供。田間藥效對照藥劑45%唑醚·戊唑醇懸浮劑, 鄭州鄭氏化工產(chǎn)品有限公司。有機溶劑二甲基亞砜(最終含量不超過0.98%), 表面活性劑吐溫80水溶液(配制為0.1%含量), 均為市售, 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1.3" 供試作物
供試月季, 生長均一, 品種間管理條件一致, 各試驗品種如下:
1)室內毒力評價: 微型月季‘丘比特’,云南省昆明市微型月季種植基地。
2)安全性評價: 選用3個品種, 分別為: 景觀月季‘紅和平’,北京市順義區(qū)大官莊村月季種植基地;微型月季‘丘比特’,云南省昆明市微型月季種植基地;切花月季‘粉荔枝’,云南省昆明市切花盆栽月季種植基地。
3)田間藥效評價: 景觀月季,‘梅朗口紅’,北京市順義區(qū)大官莊村月季種植基地提供。
4)推廣示范試驗: 安全性測試品種為切花月季單頭類型品種‘白荔枝’‘粉荔枝’‘含香’和切花月季多頭類型品種‘樂悠’;藥效試驗測試品種為‘含香’和‘樂悠’,推廣示范試驗場地由云南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提供。
1.1.4" 主要儀器設備
SX-LK16C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市下控股有限公司,藥效試驗和安全性試驗)、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臺州市路橋浙信噴霧器廠, 推廣示范試驗)、無線自動噴槍(科麥斯, 0.5 mm)。
1.2" 試驗和調查方法
1.2.1" 室內毒力測定
參考農(nóng)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行業(yè)標準[12],采用盆栽法測定苯菌酮和氯氟醚菌唑對月季白粉病菌的毒力。
使用含少量0.1%吐溫80的水溶液,從長滿白粉病菌的植物葉片上洗取新鮮孢子,用雙層紗布過濾[12], 制成1.5×104個/mL的孢子懸浮液[13]。
在藥劑處理前24 h對月季盆栽均勻噴霧接種。
將試驗藥劑(99.8%苯菌酮原藥)和對照藥劑(98.8%氯氟醚菌唑原藥)分別加5 mL二甲基亞砜配制母液, 用0.1%吐溫80水溶液將母液稀釋成5個梯度濃度: 苯菌酮40、8、1.6、0.32、0.012 8 μg/mL;氯氟醚菌唑50、10、2、0.4、0.016 μg/mL;二甲基亞砜與0.1%吐溫80水溶液按照最高濃度藥液中配比混合作為有機溶劑對照;等量0.1%吐溫80水溶液作為空白對照。
選擇長勢一致的月季植株,每個處理3個重復, 每重復1株月季, 共36株長勢均一的月季植株。2023年8月18日施藥, 施藥后14 d (2023年9月1日)調查。
施藥后的月季自然晾干,在23~32℃、60%~75%濕度環(huán)境下黑暗培養(yǎng)1 d后,轉入23~32℃、50%~75%濕度環(huán)境下L∥D=12 h∥12 h培養(yǎng)14 d。 直至空白對照所有葉片達到較高發(fā)病率進行調查,白粉病發(fā)病最適溫度為24~28℃[7]。
分級調查各處理葉片發(fā)病情況, 每處理調查月季植株的全部葉片, 根據(jù)病情指數(shù), 計算防治效果。根據(jù)藥劑濃度對數(shù)值與防效, 計算各藥劑的有效中濃度EC50。
分級標準: 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15%;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5%~25%(不含15%);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5%~50%(不含25%);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0%~75%(不含50%);1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75%以上[12]。
1.2.2" 安全性試驗
參考農(nóng)藥對作物安全性評價行業(yè)準則[14]在北京綠農(nóng)康地溫室測定42%苯菌酮懸浮劑對3個不同月季品種的安全性。
每個品種月季每重復不少于3株, 4次重復?!t和平’每重復3株(每盆1株), ‘丘比特’每重復10株(每盆5株), ‘粉荔枝’每重復3株(每盆1株)。所有月季苗生長管理條件一致。試驗共設4個處理: 試驗藥劑42%苯菌酮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田間推薦最高劑量)、500 mg/kg、1 000 mg/kg 3個處理,以清水作為空白對照。整個試驗共施藥1次, 施藥時間為2023年7月20日。噴施藥液量50 L/667m2。
于藥前和藥后21 d調查株高, 藥后3 d和7 d采用目測法調查午間失水萎蔫時長, 藥后3、7、14 d和21 d調查月季發(fā)生變色壞死、生長發(fā)育遲緩、萎蔫和畸形的
數(shù)量。 計算株高增長率, 計算公式如下:
株高增長率=(施藥后株高-施藥前株高)/施藥前株高×100%。
1.2.3" 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設在北京市順義區(qū)大官莊村月季種植基地(116.61°E,40.19°N)的日光溫室, 試驗期間日光溫室處于半開敞狀態(tài)。月季‘梅朗口紅’為盆栽,擺放密度為15株/m2。
試驗于2023年5月-6月進行, 試驗區(qū)為歷年易發(fā)病區(qū)域, 試驗開始時正處于白粉病發(fā)病期。每個小區(qū)面積8 m2(5.35 m×1.5 m),每處理4次重復,各處理按照隨機區(qū)組排布,相鄰小區(qū)之間設0.5 m隔離帶。試驗藥劑設置濃度為: 42%苯菌酮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50、200、167 mg/kg, 以45%唑醚·戊唑醇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作為對照藥劑, 施等量清水作為空白對照。使用手動噴霧器, 按照用水量50 L/667m2進行均勻噴霧。整個試驗分別于2023年5月21日、5月28日和6月4日共施藥3次。
試驗期間共調查4次, 分別于施藥開始前(2023年5月21日)、首次施藥后7 d即第2次施藥前(2023年5月28日)、第2次施藥后7 d即第3次施藥前(2023年6月4日)、第3次藥后7 d (2023年6月11日)開展病害調查。每小區(qū)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標記2株月季,每株月季調查中上部20片小葉。每片葉按病斑占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錄。分級標準為: 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以下(含5%);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15%(不含5%);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5%~25%(不含15%);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5%~50%(不含25%);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0%以上(不含50%)[1516]。
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數(shù)=[∑(各級病葉數(shù)×相對級值)/(調查總葉數(shù)×最高病級值)]×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
CK0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CK1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
PT0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PT1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
1.2.4" 推廣示范試驗
試驗設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安寧市現(xiàn)代玫瑰產(chǎn)業(yè)園的昆明學院安寧玫瑰科技小院, 云南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示范推廣區(qū)。種植環(huán)境為連棟薄膜溫室大棚, 棚室采用自動環(huán)境控制設備。切花月季‘樂悠’(3號溫室)和‘含香’(4號溫室)扦插苗種植密度為5 200株/667m2, 進入切花生產(chǎn)期切花枝和營養(yǎng)枝的密度約為25 000株/667m2。
安全性試驗于2023年11月-12月進行, 采用田間藥效試驗最高濃度42%苯菌酮懸浮劑稀釋2 000倍開展品種安全測試, ‘含香’‘白荔枝’‘粉荔枝’每個品種測試面積各9.6 m2(2 m×4.8 m), 空白對照區(qū)9.6 m2。使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 按照用水量130 L/667m2進行均勻噴霧。2023年11月29日施藥1次, 施藥后4 d和11 d調查安全性。
藥效試驗于2023年12月進行,試驗開始時,品種‘含香’切花枝高度約為50 cm,白粉病呈輕度中度發(fā)生;品種‘樂悠’切花枝高度約為10 cm,白粉病呈輕度發(fā)生。每個品種試驗面積300 m2,根據(jù)棚室的立柱分布將其中240 m2分成10個處理區(qū), ‘含香’處理編號為1~10, ‘樂悠’處理編號為13~22, 每個處理區(qū)24 m2 (12 m×2 m), 空白對照面積為20 m2。試驗藥劑設置濃度為: 42%苯菌酮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 施等量清水作為空白對照。使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 按照用水量80~130 L/667m2進行均勻噴霧。整個試驗分別于2023年12月3日、12月10日和12月17日共施藥3次。
試驗期間安全性共調查2次, 分別是2023年12月3日和12月10日, 調查方法參考1.2.2;藥效試驗共調查4次, 分別于施藥開始前(2023年12月3日)、首次施藥后7 d即第2次施藥前(2023年12月10日)、第2次施藥后7 d即第3次施藥前(2023年12月17日)、第3次藥后7 d (2023年12月24日)開展病害調查。對每個試驗處理區(qū)月季采用五點隨機取樣法調查, 每點標記3株, 共計15株月季, 每株月季標記20片葉。調查分級方法參考1.2.3。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DPS統(tǒng)計軟件和Microsoft Excel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算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shù)、EC50、95%置信區(qū)間、卡方值及相關參數(shù), 對藥效和安全性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菌的室內毒力評價
苯菌酮0.012 8~40 μg/mL 5個不同處理濃度對白粉病菌的生長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為37.11%~97.48%(表1), 表現(xiàn)為隨著藥劑濃度升高, 抑制作用增強。
試驗藥劑苯菌酮和對照藥劑氯氟醚菌唑對月季白粉病菌的EC50如表1所示。其中, 苯菌酮對白粉病菌的EC50為0.05 μg/mL;氯氟醚菌唑對白粉病菌的EC50為0.10 μg/mL。2種原藥的EC50均低于1 μg/mL, 表現(xiàn)出很強的毒力, 且苯菌酮和氯氟醚菌唑對白粉菌的毒力效果相當。
2.2" 苯菌酮對月季的安全性評價
2023年7月20日采用噴霧法對3個月季品種‘紅和平’‘丘比特’‘粉荔枝’進行施藥,施藥后第3、7、14天和第21天調查月季的植株形態(tài)、葉片顏色、午間失水時長等指標。結果顯示:42%苯菌酮懸浮劑田
間最高用量的1倍、2倍和4倍(即有效成分用量250、500、1 000 mg/kg)均對月季生長發(fā)育安全,無變色、壞死、生長發(fā)育延緩、萎蔫、畸形等藥害癥狀,無午間失水癥狀。株高調查結果顯示,3個供試品種月季在42%苯菌酮懸浮劑田間最高推薦用量的1倍、2倍、4倍處理濃度下,‘紅和平’最高用量4倍的株高顯著高于最高用量2倍的株高,其他處理間未表現(xiàn)出差異;‘丘比特’和‘粉荔枝’株高與清水對照無顯著性差異(表2)。
1) 表中數(shù)據(jù)為平均值±標準誤,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表示經(jīng)Duncan氏新復極差法檢驗差異顯著(P≤0.05)?!t和平’和‘粉荔枝’的數(shù)值為3次重復的平均值, ‘丘比特’的數(shù)值為10次重復的平均值。
Data in the table are mean±standard error.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The mean of 3 replications of ‘Red peace’ and ‘Pink O’Hara’ and 10 replications of ‘Cupid’ were listed in the table.
2.3" 苯菌酮防治月季白粉病的田間藥效評價
田間藥效試驗的施藥時間分別為2023年5月21日、5月28日、6月4日。首次施藥時, 月季白粉病呈中度發(fā)生。調查結果顯示(表3), 第3次藥后7 d, 42%苯菌酮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的防治效果為70.35%, 其次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和167 mg/kg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6.62%和65.36%。對照藥劑45%唑醚·戊唑醇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的防效為54.34%, 各處理的防效無顯著性差異。
2.4" 苯菌酮防治月季白粉病推廣示范試驗效果評價
推廣示范試驗安全性評價結果顯示, 施藥后 4 d 和7 d, 42%苯菌酮懸浮劑對3個單頭切花月季‘含香’‘白荔枝’‘粉荔枝’和多頭切花月季‘樂悠’生長發(fā)育安全, 未出現(xiàn)藥害。藥效試驗結果顯示, 第3次施藥后7 d, 42%苯菌酮懸浮劑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對切花月季‘含香’的防效為79.74%, 對切花月季‘樂悠’的防效為80.08%(表4)。推廣示范試驗與室內毒力試驗、室內安全性試驗、田間藥效小區(qū)試驗結果一致, 42%苯菌酮懸浮劑對月季安全有效, 具有推廣價值。
3" 結論與討論
3.1" 研究結論
本研究表明, 殺菌劑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菌具有顯著抑制作用, 其EC50為0.05 μg/mL, 和對照藥劑氯氟醚菌唑相當;42%苯菌酮懸浮劑田間最高用量的1倍(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2倍和4倍濃度下均對月季安全;田間防治試驗中, 42%苯菌酮懸浮劑167~250 mg/kg 3個施藥濃度處理對月季白粉病表現(xiàn)出良好防治效果, 等效或優(yōu)于45%唑醚·戊唑醇懸浮劑200 mg/kg處理的效果;藥劑防治月季白粉病推廣示范試驗, 進一步驗證了42%苯菌酮懸浮劑200 mg/kg處理防治月季白粉病的安全有效性。研究結果為苯菌酮開發(fā)登記為月季白粉病防控新藥劑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持, 有望為月季及薔薇屬的玫瑰、薔薇白粉病的綜合防控提供新的技術和物資支撐。
3.2" 討論
1) 殺菌劑對月季白粉病菌的毒力: 氯氟醚菌唑是防治白粉病優(yōu)秀藥劑, 宗新穎等采用孢子萌發(fā)法的研究結果顯示氯氟醚菌唑對月季白粉病菌的EC50為0.915 0 μg/mL[16], 本試驗采用盆栽法測得的苯菌酮EC50為0.05 μg/mL, 氯氟醚菌唑的EC50為0.10 μg/mL。兩種毒力測定試驗方法不同, 結果可能存在差異, 但2種方法下氯氟醚菌唑的EC50均小于1 μg/mL, 對白粉菌具有較好的室內活性。苯菌酮的抑制率優(yōu)于氯氟醚菌唑。
2) 殺菌劑對月季的安全性評價: 本試驗安全性評價選用了景觀月季、微型月季和切花月季3種類型, 具有較好的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代表性, 42%苯菌酮懸浮劑田間最高用量(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的1倍、2倍和4倍均對月季生長發(fā)育安全, 為確保產(chǎn)品大面積推廣奠定了無藥害、安全有保障的前提。
3) 殺菌劑防治月季白粉病的藥效: 本研究對照藥劑45%唑醚·戊唑醇的防效為54.34%, 前人研究了含有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兩個有效成分對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其中孫芹等[9]的研究表明, 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對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為84.99%;陳信武等[7]報道5%氟菌·戊唑醇懸浮劑的防治效果為70.28%, 宗新穎等[16]研究結果表明, 250 g/L 吡唑醚菌酯乳油的防效為78.19%, 430 g/L 戊唑醇懸浮劑防效為70.99%。42%苯菌酮懸浮劑田間藥效小區(qū)試驗防效為65.36%~70.35%, 防治效果與對照藥劑差異不顯著, 推廣示范示范防效77.73%~86.02%, 對月季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用藥實操中的稀釋倍數(shù)和藥劑濃度: 調查和試驗結果顯示, 切花月季、微型月季、景觀樹狀月季、景觀普通月季、景觀地被月季、籬笆用薔薇或月季的密度、植株冠幅、高度各不相同, 用水量存在差異。切花月季扦插后, 逐步分蘗出營養(yǎng)枝和切花枝兩部分, 不同的切花生長期, 不同的品種, 地上部生物量不同, 施藥時單位面積用水量存在差異。本研究中各試驗區(qū)用水和藥劑量如下: ①藥效試驗: 42%苯菌酮懸浮劑藥效試驗推薦用水量為30~60 L/667m2, 在景觀月季1萬株/667m2(15株/m2)的種植密度下, 實際藥效試驗用水量為50 L/667m2。②推廣示范試驗‘含香’: 示范試驗品種‘含香’第1次施藥時切花枝高度約為50 cm,末次施藥時切花枝高度約為120 cm, 切花枝密度約為2.5~3.0萬枝/667m2,實際噴施用水量為60~110 L/667m2。③推廣示范試驗‘樂悠’: ‘樂悠’第一次施藥時只有營養(yǎng)枝, 無切花枝, 末次施藥時切花枝高度約為40~50 cm, 切花枝密度約為2.0萬~2.5萬枝/667m2, 實際噴施用水量為58~80 L/667m2。不同的種植密度、冠幅, 單位面積用水量不同, 單位面積的用藥量不同。因此在防治月季白粉病試驗施藥過程中, 可按照稀釋倍數(shù)稀釋制劑對月季葉片均勻噴霧, 噴霧標準為葉面霧滴分布均勻, 不滴水, 有效成分用量以mg/kg計算, 同時標記月季種植密度和用水量的方法更為科學。
5) 防治月季白粉病新藥劑的市場前景: 月季白粉病是薔薇屬月季、玫瑰和薔薇生產(chǎn)中的重點病害, 國內目前多選用三唑類(如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如嘧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藥劑進行防治, 具有導致田間出現(xiàn)抗藥性群體的潛在風險[3,17]。苯菌酮作為二苯酮類殺菌劑, 可干擾孢子萌發(fā)過程中附著胞和菌絲的發(fā)育, 為月季等薔薇屬植物白粉病的預防治療提供了新的候選藥劑。本研究較為系統(tǒng)地評價了二苯酮類殺菌劑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的室內毒力、安全性和田間防治效果及推廣示范試驗, 積累了重要數(shù)據(jù), 明確了苯菌酮對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后續(xù)可通過選擇不同生態(tài)代表性的省區(qū)擴大試驗面積和開展年度及生態(tài)區(qū)的驗證試驗等, 以減少氣候及環(huán)境條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和藥效評價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BENDER C L, COYIER D 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aces of Sphaerotheca pannosa var. rosae [J]. Phythopathology, 1984, 74(1): 100103.
[2]" LEUS L, VAN HUYLENBROECK J, VAN BOCKSTAELE E, et al. Powdery mildew on roses: Pathotype screening [C]∥VAN HUYLENBROECK J, VAN BOCKSTAELE E, DEBERGH P, et al. Proc. XX EUCARPIA Symposium on New Ornamentals II. Acta Horticulturae, 2002, 572: 9195.
[3]" DANIEL D S, ROMULO G V. The rose powdery mildew (Podosphaera pannosa) [J]. Agrociencia, 2016, 50(7): 901917.
[4]" 楊佳, 劉家迅, 梁明泰, 等. 云南地區(qū)月季白粉病發(fā)生及抗性鑒定[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 2023, 54(10): 29492957.
[5]" 馮知朝. 月季白粉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及綜防措施[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02(2): 4647.
[6]" 白春微, 閆金安, 魏曙明. 京津地區(qū)月季白粉病的發(fā)病情況調查及防治研究[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 42(28): 97649765.
[7]" 陳信武, 葉乃瑋, 田海霞, 等. 4種殺菌劑對月季白粉病的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J]. 世界農(nóng)藥, 2021, 43(7): 5760.
[8]" 張國珍, 張力群, 周濤, 等. 植物病原微生物學[M]. 2版.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 2021.
[9]" 孫芹, 王斌, 李志念. 幾種殺菌劑對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 北方園藝, 2016(11): 117119.
[10]楊國璋. 二苯酮類殺菌劑—苯菌酮[J]. 世界農(nóng)藥, 2013, 35(3): 6263.
[11]中國農(nóng)藥信息網(wǎng). 農(nóng)藥登記數(shù)據(jù)[EB/OL].[20240101]." http:∥www.icama.org.cn/zwb/dataCenter.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部. 農(nóng)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 殺菌劑 第11部分:防治瓜類白粉病試驗 盆栽法: NYT1156.11-2008 [S].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8.
[13]任紅敏, 王樹桐, 胡同樂, 等. 大黃酚對黃瓜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08, 38(5): 526531.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部. 農(nóng)藥對作物安全性評價準則" 第1部分:殺菌劑和殺蟲劑對作物安全性評價室內試驗方法: NY/T 1965.1-2010 [S].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1.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119部分:殺菌劑防治草莓白粉?。?GBT 17980.119-2004 [S].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4.
[16]宗新穎, 朱春雨, 孟祥杰, 等. 氯氟醚菌唑對月季白粉病菌的室內活性及田間防效[J]. 中國植保導刊, 2022, 42(9): 8689.
[17]源朝政, 鄭明燕, 高小峰, 等. 月季白粉病及抗性、防治研究進展[J]. 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 2022, 28(2): 6972.
(責任編輯:田"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