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在莊嚴肅穆的人民大會堂內,當國家最高榮譽——“人民科學家”稱號的綬帶輕輕落在趙忠賢院士的肩頭,那一刻,不僅是對他個人科研生涯的至高贊譽,更是對他長期以來在超導領域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精神的深刻肯定。
趙忠賢,這位出生于1941年遼寧新民的科學家,自小便與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59年,他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攻低溫物理,從此踏上了科學探索的征途。
超導,是個充滿挑戰(zhàn)與發(fā)現(xiàn)的領域。趙忠賢深知,一旦找到在常溫下工作的超導材料,將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技術革新效應。1964年,趙忠賢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開啟了長達50多年的高溫超導探索。他帶領團隊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級研究成果,使我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國際前列。
1986年,瑞士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鋇-鑭-銅-氧系列材料在35K(-238.15攝氏度)時開始出現(xiàn)超導現(xiàn)象,這一發(fā)現(xiàn)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趙忠賢團隊科研熱情的千層浪花,他們著手銅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工作。
1986年底到1988年,趙忠賢團隊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實驗室里,辛勤的工作與執(zhí)著的探索最終換來了令人期待的成果。他們先是發(fā)現(xiàn)鋇-鑭-銅-氧系列材料中有70K的超導跡象。緊接著,1987年初,他們獲得了起始轉變溫度在100K以上的超導體。1988年春,他們又率先獲得轉變溫度在120K的鉍系和鉈系氧化物超導體。就此,以趙忠賢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躋身于世界超導研究的先進行列,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趙忠賢的科研之路并未就此止步。2008年,日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在鑭-氧-鐵-砷體系中存在26K的超導現(xiàn)象,趙忠賢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類鐵砷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的高溫超導體。他帶領團隊迅速行動起來,制備了50K以上的系列鐵基超導體,成功創(chuàng)造了55K的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的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這一成果再次使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趙忠賢的貢獻不僅體現(xiàn)在科研成果上,他還積極推動高溫超導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他的努力使得高溫超導技術在電力傳輸、磁共振成像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如今,年逾八旬的趙忠賢依然沒有停下腳步。他經(jīng)常去實驗室了解最新研究進展,給予指導和建議。他說:“雖然超導研究的兩次熱潮我都趕上了,而且也都做出了成績,但仔細分析我也錯過了好多機會。我希望將自己的這些經(jīng)驗教訓分享給年輕科研工作者,讓他們能少走些彎路,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