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加到一個金融群,消息不停地閃。這個群看起來很“高大上”,不是有人發(fā)巴黎的落日,就是有人發(fā)布魯塞爾的城堡;不是公司并購,就是項目招人。我順手屏蔽了。因為這一切都跟我沒有關系。
初中時,我從學校小賣部老板那兒,第一次聽說“人脈”這個詞。老板跟坐在門口玩的幾個小家伙說:“你們將來誰能當多大的官,要看跟你們最近的那幾個人能當多大的官;誰能掙多少錢,要看跟你們最親的那幾個人能掙多少錢?!?/p>
后來我們那幾個小伙伴中,有一個去鄰縣搞房地產(chǎn),掙得比我們其他人合起來都多。但小賣部老板的理論并沒有因此得到驗證,因為我們早就不跟那個土豪玩了。
我爸有個發(fā)小,他們有三十年的交情,二人到了四十歲還無話不談。但突然有一天,他的發(fā)小從一個清水衙門的副主任科員升到宣傳系統(tǒng)的領導崗位,正科級。從此他就不大來找我爸了。
人和人之間有沒有交流的可能性,取決于相互之間能否傳遞有效的信息和情感。像“hi”“hello”這種,都是無效的交流。但它們的存在也意義重大,就是避免尷尬。你之所以每次在走廊碰見上司,都會說一句“王總好”,就是要保證哪天真找他辦事,他不會覺得你沒禮貌。所有“hi”“hello”這種寒暄式的交流都是在為未來可能的有效交流做鋪墊。
遇到朋友,稱“二貨”比“你好”有效得多?!岸洝彪m然沒有傳達事實,但傳達了情緒。事實可以乏善可陳,情緒卻能變化多端。即便兩個人共同生活在荒島上幾十年,沒有新奇的生活內(nèi)容,也可以產(chǎn)生有效的交流。有效的情緒和有效的交流一樣,都是有效的信息。只要交流有效,生活就不會沉悶。
有人經(jīng)常嚷嚷,說和某人沒有共同語言。這不是說你用瓦房店話,我說駐馬店話,我們就沒有共同語言。而是說,如果你的話沒戳中我的笑點或痛點,和你的交流就會變得乏味、沉悶,沒有意思。
此外,交流還需要合適的場合和氛圍。無法想象寶釵和香菱擠在地鐵上聊“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你的學霸朋友,也不可能在微信群里指導你做傅立葉變換,解偏微分方程。僅僅因為都在一個微信群就把對方看成朋友,那就跟在同一家駕校學過車就把彼此看成同學一樣。
交流一定要有互動。所以,如果我覺得待在一個群里有意義,我就不能只接收信息,也得發(fā)出信息。如果他們發(fā)巴黎的落日、紐約的夕陽,而我只能發(fā)北京五道口的地鐵,我就該趁早退群。我不是鄙視五道口,而是說,應當把合適的東西放在合適的地方,這才叫資源配置。應該把五道口的地鐵照發(fā)到硅谷碼農(nóng)的群里,而不是北京的金融群里。大洋彼岸的華人看到五道口,會有感觸,這才叫優(yōu)化。在加州賣肉夾饃,就很優(yōu)化,能上報紙;在通州賣肉夾饃,就不算優(yōu)化,上不了報紙。
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于能讓世界通過他的手和眼,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姿態(tài)。只有如此,別人才愿意和你交流。而從不追求給周遭世界帶來新東西,只圖謀從外部踅摸點兒東西的人,世界也會以最吝惜的面貌呈現(xiàn)在他眼前。
(若 子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唧唧復唧唧》一書,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