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文海,江蘇如皋白蒲人,1946年9月出生,1969年3月參加工作,197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006年10月,浦文海從如皋市政協(xié)主席領(lǐng)導崗位退休后,又先后擔任如皋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紅十四軍研究會和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在挖掘紅色史料、傳承紅色基因的新征程上,老驥伏櫪、發(fā)揮余熱。
一次談話,他把余生融入紅史挖掘與研究
2007年5月,退休后當了不到一年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的浦文海,被請進了市委副書記楊曹明的辦公室。寒暄幾句,楊曹明傳達了市委常委會的精神:市里決定籌建紅十四軍主題公園和紀念館,項目規(guī)劃已經(jīng)確定,但紅十四軍實物史料還沒有著落。經(jīng)常委會研究,決定成立一個紅十四軍研究會,先期負責實物史料的征集工作。
還未等浦文海作出反應(yīng),楊曹明又說:“市里經(jīng)過慎重考慮,您當過民政局長,市烈士陵園、紅十四軍紀念碑就是在您手里建起來的;紅十四軍研究會是研究革命歷史,歷史文化研究會也是研究歷史,工作性質(zhì)相近,這個擔子,非您莫屬了!”
浦文海稍一思索,心中就有了盤算,因為此前他和幾位老干部向市委領(lǐng)導寫過要高度重視紅十四軍歷史宣傳、時機成熟時建立相關(guān)紀念設(shè)施的建議報告。于是,他向楊曹明提出一個要求:暫不建立紅十四軍研究會,先在歷史文化研究會下設(shè)立一個紅十四軍實物史料征集辦公室。這樣比“另起爐灶”更能節(jié)省時間和經(jīng)費。
這次談話,讓浦文海與紅色歷史結(jié)下終身之緣。隨后,他開始物色人選。黨史辦原主任殷春泉、原科長謝建奇,民政局原科長成耀宗,烈士陵園原工作人員康仲霖等老同志被他招攬麾下,開始了實物史料的征集工作。
兩次抉擇,他選擇了大愛與忠誠
時間來到2013年。這年初,正當全身心投入紅十四軍、新四軍歷史研究的關(guān)頭,連續(xù)加班后的浦文海發(fā)起了低燒。到醫(yī)院一查,腎病綜合征!保守治療階段效果不佳,病情很快發(fā)展為尿毒癥。血透治療一段時間后,情況愈發(fā)糟糕,最終只能實施腎器官替代。幸運的是,腎移植手術(shù)非常成功。
基本康復后,家人勸他在家好好休養(yǎng),研究會就不要去了。但浦文海沒有猶豫,說:“是黨和政府培養(yǎng)了我,也是黨和政府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余生全部投入到紅色基因傳承中去!”就這樣,浦文海很快回到了紅史研究的崗位上。
浦文海的第二次抉擇發(fā)生在2018年。浦文海的父親早年去世,母親年過九旬,因生活習慣平時跟著鄉(xiāng)下的三弟一起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8年三弟因結(jié)腸癌撒手人寰。是放棄工作,回到白蒲鄉(xiāng)下去照顧母親、頤養(yǎng)天年,還是把母親接到城里,邊照顧邊從事研究工作呢?他回去試探著問了一下母親,母親卻不愿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鄉(xiāng)下老宅。浦文海思量再三,想到二弟隨孩子在北京生活,打工賺錢補貼家用。于是,經(jīng)與二弟商量,決定讓二弟回來照顧老母親,自己給二弟點辛苦費并承擔母親的生活費用。
就這樣,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紅十四軍、新四軍歷史研究和傳承紅色基因上。只是在周末時回到白蒲鄉(xiāng)下探望照料母親,直至2023年10月99歲的老母親溘然仙逝……
三年征集,他甄選的史料鑄進了紅十四軍紀念館這座豐碑
隨著紅十四軍紀念館基礎(chǔ)建設(shè)的不斷推進,浦文海等人實物史料征集的節(jié)奏也同步加快。他組織征集辦公室的同志,從2008年5月到2011年6月紀念館開館,先后走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湖北6省市,與當?shù)氐狞h史辦、民政局、檔案館、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烈士陵園等100多個部門和單位交流求援,先后尋訪125個鄉(xiāng)鎮(zhèn)395個烈士家庭和13個紅十四軍失散人員家庭,查閱檔案資料2395卷,征集人物照片400余張。
征集過程中,他們風餐露宿,代步的車輛中,除了幾人的行李和必要的證明材料,還有途中用來充饑的一大袋方便面和洗凈的黃瓜、西紅杮。有時他們還會被烈士后代當成文物販子轟出門去,有的甚至要報警抓他們。
他們掌握的數(shù)千名紅十四軍英烈,絕大多數(shù)沒有留下照片。他們遍訪烈士后代和與之相熟的鄰人,請畫家參照烈士后代的容貌,繪制烈士遺像223張。
三年時間,他們行程超過十萬公里,征集實物372件,資料照片1936張,各地革命斗爭史、英烈傳、專題回憶錄和市縣志更是多達153冊,檔案資料1141件。這些如今都靜靜地陳列在紅十四軍紀念館的展柜之中,供絡(luò)繹不絕的游人參觀瞻仰。
2011年6月9日,如皋市紅十四軍紀念館舉行了盛大的開館儀式。在開館儀式之前,他們還做了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通過對全市13個鎮(zhèn)區(qū)的調(diào)研,在47個土地革命時期的革命遺址中,選取20個交通相對便利、影響較大的遺址,用花崗石刻制了紀念碑,使之成為各地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的基地。
十載心血,他用十部紅書講述如皋革命斗爭的波瀾壯闊
紅十四軍紀念館正式開館,浦文海就著手籌建紅十四軍研究會。2011年12月,如皋市紅十四軍研究會成立,他把紅十四軍實物史料征集辦公室的殷春泉、謝建奇留下來作班底,自己也從歷史文化研究會脫身出來,專注于紅十四軍歷史的研究工作。
2012年6月,如皋市新四軍研究會成立,與紅十四軍研究會合署辦公,人還是三個,工作量卻增加了不止一倍。然而,浦文海卻把壓力化為挖掘研究如皋革命歷史的動力。十多年來,他們編印了《紅十四軍英烈》 《同仇敵愾》 《蒲濤烽火》 《回憶紅十四軍》增訂版,以及《紅十四軍研究文選》 《紅十四軍張篤哉烈士紀念冊》 《血染蘇中沃土——何昆》 《紅十四軍與通海如泰革命根據(jù)地》 《如皋新四軍人物史料》 《如皋史志資料匯編》等10本近500萬字的專著。
浦文海認為,編印紅書是為了記錄歷史,傳承歷史才是初心與使命。從2019年開始,他們組織了“送紅書進校園”活動,把編印的革命書籍送進一所所學校。在贈書的同時,浦文海還專門向校領(lǐng)導講述革命史,要求他們將革命史作為德育課的重要內(nèi)容。
此后,他們又開展了“送紅書進社區(qū)、進機關(guān)、進企業(yè)”系列活動,并與市政協(xié)文史委聯(lián)合開展了“紅史課”進學校、進機關(guān)、進社區(qū)、進企業(yè)的紅史“四進”活動。浦文海帶頭走上講臺,講述戰(zhàn)爭年代8位縣委書記血灑如皋大地和紅十四軍、新四軍的戰(zhàn)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