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開鍋,煮水餃,煮下一鍋小元寶。小元寶、胖嘟嘟,個個都像豬寶寶。蘸上醋,慢慢嘗,寶寶吃得肚兒飽?!泵看纬燥溩拥臅r候,爺爺就會念叨著這段民謠,鼓勵我“啊嗚!啊嗚!”地多吃幾個餃子??礌敔?shù)纳袂?,好像那餃子不是吃到了我的肚子里,而是吃到了他的肚子里一樣?/p>
我們這里的餃子不叫餃子,叫扁食。不過,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已經(jīng)都叫扁食為餃子了。餃子是我們這里祖祖輩輩逢年過節(jié)或招待親朋好友的美食之一。老人們常說:“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笨梢?,餃子在父老鄉(xiāng)親的食譜中,地位是屬于“吾皇萬歲萬萬歲”的級別的。
我是在爺爺和奶奶的掌心長大的,他們那一輩人更是把吃餃子放到了隆重的級別。爺爺說,他們那時候的糧食主要是高粱面和玉米面,白面是非常稀缺的。而吃餃子又離不開白面,所以許多家庭為了能積攢幾斤包餃子的白面,經(jīng)常央求偶爾趕著馬車到石家莊一帶運送貨物的車把式們,千萬要給捎回些白面來。
爺爺說,除了遇到家里或者親戚家辦喜事,那時候的他們一年基本上只有兩次吃到餃子的機會,一次是大年初一的早飯,另外一次是八月十五的晚飯。大年初一早餐的餃子,基本是在年三十晚上,大人們一邊熬年夜,一邊包餃子做好的。餃子餡一般是南瓜、雞蛋或者豆腐外加碎粉條,很少有人家能吃得起豬肉餡餃子。
爺爺說,大年初一早餐正式開飯之前,要每人先喝一碗紅豆豆加倭瓜的小米粥,說是大年初一喝紅豆豆小米粥,一年到頭紅紅火火有粥吃,實際上就是為了讓湯水先占住胃口,可以減少孩子們吃餃子的食量。
按照我們這里的傳統(tǒng),從大年初一早晨到大年初五早晨,家家戶戶的早餐是必須要吃餃子的,怎么解決這個傳統(tǒng)很豐滿與現(xiàn)實很骨感的關(guān)系呢?老百姓的聰明才智可以說是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們用白玉米磨制的可塑性很差的面粉,加上榆樹皮磨制的黏性很大的面粉,輕輕松松解決了食材難題。這種餃子白白胖胖的,看上去很美,吃到口里卻沒有白面餃子的滑嫩與香味。
那時候,鐘表是家庭財富的象征之一,大部分家庭都沒有鐘表,天上的太陽就是他們白天的計時器,公雞是晚上的計時器。父老鄉(xiāng)親們天亮了去田地里干活,太陽照到頭頂上了回家吃午餐,太陽偏西了回家吃晚飯。我們這里有一種習(xí)俗,大年初一早晨誰家的大門開得早,誰家一年就富發(fā)。按理說,大家聽雞鳴聲就可以判斷大概的時辰,但是那天晚上家家戶戶掛上了里邊燃著煤油燈的紅燈籠,又經(jīng)常有人放爆竹,鬧得公雞很是蒙圈,也不知道到底幾點了,所以它索性就不打鳴了。這樣就導(dǎo)致了大年初一吃餃子的傳統(tǒng),傳出了許多佳話。
有一個真實的事情,說的是我們這里的北鄉(xiāng)有一戶人家,大年三十晚上包好了初一早晨吃的餃子,孩子們睡了,一直惦記著餃子的父親卻輾轉(zhuǎn)反側(cè),咋也睡不踏實,索性坐起來等天明。結(jié)果,他等啊等啊,天咋也不明,是不是太陽公公忘記上班了?他拿起火柱捅開泥火,坐了一口鍋,扯開嗓子就開始吆喝孩子們:“娃子們,快起哇!天不明了,按照正常情況早就該明了,快起來煮餃子吃哇!”孩子們懵懵懂懂起來,歡歡喜喜吃了餃子,天還是沒有明,躺在炕上又睡了一覺,才迎來大年初一的太陽。
有一年,我的一位爺爺輩的長輩過生日,想吃一頓餃子,父母卻因為沒有白面無法讓他實現(xiàn)這個心愿,只好抱怨說:“扁食有啥吃頭?大年初一早晨剛吃了一頓,緊跟著八月十五又一頓,鬧個破扁食也稀罕得你?”
我非常佩服國人對于食物制作的聰明才智,奇怪他們咋就能把“醫(yī)圣”張仲景的“藥材”,搞成了從東漢到如今傳承了1800余年的美食。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dāng)為良醫(yī)”聞名的張仲景,面對當(dāng)年老百姓被凍壞的耳朵,支起大鐵鍋,點燃干木柴,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咕嘟咕嘟”熬煮若干個時辰,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包成耳朵樣顏值可愛的“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煮熟后讓人們連湯帶餃子呼嚕嚕吃下去,凍傷的耳朵很快就好了。餃子也捎帶著發(fā)明了,也誕生了“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和“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我的一位本家爺爺,名叫根倉。那一年冬至這天,根倉爺爺來我家串門,正好趕上我家吃餃子,爺爺拿起一雙筷子,說:“根倉哥,來,嘗嘗我家的餃子香不香?”根倉爺爺接過筷子,一筷子下去居然夾起了七八個餃子,然后如同吃糖葫蘆般往嘴巴里一送,咕嘟一聲就全部咽了下去?!拔兜勒樱俊睜敔攩?。根倉爺爺說:“哎喲,囫圇咽下去了,沒有吃出味道來,我再吃一個,慢慢品品香不香?!备鶄}爺爺與我的爺爺當(dāng)年都是窮苦人,每次聽爺爺講這件事情,我都笑得滿臉陽光、小眼睛隱身。我試驗過幾次一下子吃七八個餃子,卻一次也沒有成功過。根倉爺爺?shù)某燥溩咏^活放到現(xiàn)在的話,估計可以拍一個點擊量很高的抖音視頻了。
我的列祖列宗似乎都喜歡吃餃子。我的高祖是半個武林中人,在民國年間拜晉東義井村的呂師傅學(xué)下一身武藝。據(jù)聞拜師宴的主食就是大蔥豬肉餡餃子。高祖因為有六個兒子需要花錢成家,為了增加收入,除了種地,還開過一個鏢局。每次順利完成押鏢任務(wù),他老人家雷打不動的動作之一就是請伙計們到陽泉的飯店吃一頓餃子。高祖父善使一把無極刀,家人訛稱為“五雞刀”,傳說每隔一段時間就得以此刀殺一只雞“喂養(yǎng)”刀鋒一次,不然該刀就會發(fā)出“刷啦啦”的響聲。如此這般,得連續(xù)喂養(yǎng)五次才能養(yǎng)好刀子,故稱“五雞刀”。后來我才知道,所謂“五雞刀”就是國民黨第29軍當(dāng)年在盧溝橋“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無極刀”。
無極刀的創(chuàng)始人李堯臣與國民黨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是鐵關(guān)系,也是29軍的武術(shù)總教官。1931年,在佟將軍的盛情邀請之下,李堯臣卷起包裹離開京城,跟著佟將軍跑到山西陽泉練兵。李堯臣根據(jù)29軍將士所使用大刀的特點,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的六合刀法,創(chuàng)編了一套29軍獨有的“無極刀”刀法。當(dāng)時無極刀不夠使用,29軍就在陽泉四礦口的一家鐵匠鋪定做了一批無極刀。當(dāng)時鐵匠鋪的掌柜為了感謝佟麟閣和李堯臣給他們帶來的生意,還專門在四礦口的一家餃子館,請他們吃了一頓豬肉餡、牛肉餡等四五種餡子的餃子宴。
愛吃餃子的高祖除了善使無極刀,徒手格斗的功夫也有一手,其中“倒拔垂楊柳”最拿得出手?!端疂G傳》里的魯智深以倒拔垂楊柳而出名。其實,這倒拔垂楊柳是一種武功名稱,就是出招者猛地彎腰抓住對手的小腿,將對手拋向空中,然后再順勢抓住對手的小腿,轉(zhuǎn)動身體,圓圈狀抱轉(zhuǎn)對手,若對手此時喊叫:服了,不敢了,饒了俺吧!就將其放下,如果對手依然不服輸,轉(zhuǎn)動數(shù)十圈后高祖就會松手,把對手摔得眼冒金星,半天都不會緩過勁來。高祖后來把這一招傳授給了我的六曾祖父,再后來就失傳了。六曾祖父經(jīng)常用這招“倒拔垂楊柳”來逗我的父親玩,每次都把父親嚇得哇哇大叫?,F(xiàn)在有人想模仿這一招,結(jié)果還沒有將對手搖晃得出現(xiàn)昏暈狀態(tài),自己先暈得肚子里的餃子四處亂滾,找不見北了,只好作罷。
我的父親也是一個餃子迷,每到周末必吃餃子。偏偏母親最不喜歡吃餃子,老兩口因為這個問題經(jīng)常發(fā)生口角。好在母親嘴上說不支持父親吃餃子,手兒卻開始張羅著包餃子,可以算作是對父親的包容與寬仁吧。二三十年前,父親吃餃子還愛喝點白酒,母親怕他喝壞身體經(jīng)常勸阻。逢此,父親就套用先人留下的“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的俗語來“抵抗”,混得喝上幾口酒解解饞。
說起吃餃子來,父親對他兒時去虎峪村的外曾祖父家,也就是父親的姥娘家吃餃子的事情,印象非常深刻。外曾祖父家吃餃子時候用來盛醋的瓷盤子十分講究,瓷質(zhì)是透明到這邊可以望見那面的品種,直徑大約七八厘米,簡直就是拿文物招待客人。父親對餃子餡比較挑剔,從來不買超市絞好的肉餡,而是買整塊的五花肉,回去邊用菜刀剁肉,邊往肉里加花椒與大料泡制好的佐料水。這樣出來的餃子餡味道特別香,不像我的高祖,愛吃餃子卻沒有食材,只好把玉米面與高粱面里加上榆皮面的食材做成餃子皮,餃子餡有時候用黑豆葉酸菜,有時候用南瓜,油料用的是搗碎的南瓜子。那樣的餃子現(xiàn)在想來味道肯定是不敢恭維的,但在營養(yǎng)不良的年代,簡直就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了。
或許是現(xiàn)在的美食越來越多了,多元化的飲食結(jié)構(gòu),淡化了我對“祖?zhèn)鳌睈鄢燥溩拥膫鞒信c感情。但是,餃子依然是我最喜歡的美食之一。
寫到這里,樓下誰家的小寶寶正在奶聲奶氣地跟著奶奶念叨民謠:“點點豆豆,種下麥子;麥子磨面,變成面粉;面粉揉揉,搟成皮子。皮子圓圓,包成餃子;餃子游泳,跳到鍋里。咕嘟咕嘟煮熟了,啊嗚!”
荊卓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文學(xué)院第八屆簽約作家,文學(xué)作品散見于《詩刊》《北京文學(xué)》《上海文學(xué)》《星星》《詩選刊》《作品》《解放軍文藝》《中國校園文學(xué)》等報刊,著有詩集《小鳥是春天的花朵》、散文集《桃花打開了春天的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