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生活中電子屏幕的使用強度越來越高,屏幕發(fā)射的光會增加用眼負擔,容易導致眼部疲勞、視力下降等。中醫(yī)認為,春季應肝,肝開竅于目,不妨趁此時節(jié),通過簡單的按摩方法,消除疲勞,延緩視力衰退。
穴位按摩很簡單,首先找到正確的穴位位置,按摩力道適中,按太輕沒有作用,按太重可能造成局部損傷,尤其眼周皮膚較薄,太用力按摩可能導致皮下瘀血等??奢p按至稍微有酸麻感即可,不要持續(xù)加壓,避免受傷。
正式進行穴位按摩前,一定要洗凈雙手和臉部,避免細菌感染。將眼鏡(包括隱形眼鏡)取下,用熱毛巾熱敷眼睛5—10分鐘,加速眼周血液循環(huán)??赏磕ㄉ倭垦鬯饾櫥饔?,避免因干燥、摩擦力大而損傷皮膚。穴位按摩時,閉上雙眼,保持平靜的心情,可一邊聽音樂一邊按摩。
根據(jù)中醫(yī)近端取穴理論,在眼周局部選取具有明目作用的穴位進行按摩,效果直接、明確。
(1)睛明穴:位于目內眥內上方內側壁凹陷處,左右各一。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治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色盲等目疾。
(2)四白穴:位于眼瞼正下方凹陷處(眶下孔),左右各一。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主治目赤痛癢、眼瞼瞤動、目翳(眼內長出的遮蔽視線的東西)等目疾。
(3)陽白穴:瞳孔直上,眉毛上方約一指寬(1寸)處,左右各一。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治眼瞼下垂或瞤動、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目疾。
(4)攢竹穴:位于眉頭的凹陷中,左右各一。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治眼瞼下垂或瞤動、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等眼部病證。
(5)承泣穴:位于瞳孔正下方與眼眶之間的凹陷處,左右各一。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主治眼瞼瞤動、迎風流淚、夜盲、近視等目疾。
(6)魚腰穴:位于瞳孔正上方,眉毛中央的凹陷處,左右各一。屬于經(jīng)外奇穴,主治眉骨疼痛、眼瞼下垂或瞤動、目赤腫痛、目翳等目疾。
(7)絲竹空穴:位于眉梢的凹陷處,左右各一。屬于手少陽三焦經(jīng),主治目眩、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等頭目病證。
(8)童子髎穴:目外眥外側0.5寸的凹陷處,左右各一。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怕見光)、(白)內障、目翳等目疾。
按摩方法:雙手握拳,食指近端關節(jié)比其他四指稍高一點。以雙手食指近端關節(jié)按摩兩眼穴位,按照睛明穴→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陽白穴→童子髎穴→四白穴→承泣穴→睛明穴的順序按摩,每個穴位按摩5秒;再以食指近端關節(jié)繞眼周穴位3—5圈。每天早晚一次,可改善眼睛疲勞、促進血液循環(huán)。
根據(jù)中醫(yī)遠端取穴理論,選取循行于眼周經(jīng)脈上的穴位,通過調節(jié)經(jīng)脈氣血,達到明目效果。
(1)肝點:手指掌側,位于無名指掌內側第二關節(jié)的橫紋中點,左右手各一。又名“肝穴”,屬于手針穴位,可調節(jié)肝臟功能,基于中醫(yī)“肝開竅于目”的理論,可促進眼睛健康。
(2)腕骨穴:從手腕沿小指外側向上推尋至突起,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各一。屬于手太陽小腸經(jīng),可用于治療目翳。
(3)商陽穴:手指背側,位于食指靠近拇指的一側,貼近指甲的下角,左右手各一。該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主治目赤腫痛等五官熱證。
每日按摩以上穴位,每個穴位按摩3—5秒,可改善假性近視,預防視力衰退。
良好的視力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面部血液自肩頸而來,按摩肩頸部可增強氣血的穴位,可增強眼睛的抗疲勞力。
(1)風池穴:位于枕骨下方,沿著頸后兩條肌肉向上摸尋的凹陷處,左右各一。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按摩此穴可治療內風(如高血壓等)導致的目眩,外風(如感染等)導致的目赤腫痛,尤其擅長祛除風邪。
(2)肩井穴:頸椎最高處(第7頸椎)與肩部最高處(肩峰)連線的中點,左右各一。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通過改善頸部血流為眼睛提供充足血液的機制,發(fā)揮明目的作用。
按摩方法:雙手放耳后,運用兩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按揉風池穴約5分鐘。右手食指與中指按壓左側肩井穴5分鐘,再換左手按壓右側肩井穴5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可促進肩頸部血液通暢,改善眼睛周圍供血,緩解眼睛疲勞。
(編輯""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