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英(1922—2023),著名昆蟲學家、土壤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她提出了原尾蟲系統(tǒng)發(fā)生新概念,并據此建立了原尾綱新的分類體系,為我國原尾蟲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尹文英的父親尹贊勛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尹文英的記憶中,兒時,父親常常帶她去野外采集標本,培養(yǎng)她對大自然的興趣。
尹文英大學畢業(yè)后,一開始從事的是魚類寄生蟲和魚病防治的研究。她和團隊成員走進田間魚塘,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總結,先后發(fā)現了近20種魚病的有效治療及預防方法,并制定出一套魚病防治措施。這套措施在小范圍地區(qū)試行后,成效顯著,隨后在全國各地推廣,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63年,尹文英從武漢調到上海工作。那年夏天,尹文英跟隨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一起前往浙江天目山進行常規(guī)性昆蟲采集調查。一天,尹文英坐在一棵樹下休息時,她隨手翻動石頭,撥開落葉,偶然發(fā)現有一個黃白色的“小不點”在蠕動。她用放大鏡細細觀察,發(fā)現這個“小不點”的身體長度僅有1毫米左右。她猜測:這會不會是原尾蟲?原尾蟲是一類體長僅1毫米左右的微小動物,終生生活在土壤中,很難被發(fā)現。此前,國內原尾蟲研究一直處于空白。于是,尹文英決定把它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鑒定。由于手頭上沒有合適的工具,為了把這個“小不點”從土里取出來,她靈機一動,拔下一根頭發(fā),蘸了點口水,輕輕一粘,就把小蟲子粘了起來,放進了盛有酒精的小指管里。之后,尹文英將小蟲子與實驗室所存標本進行對比,最終確認,這只小蟲子就是原尾蟲。
不久后,尹文英發(fā)表了關于原尾蟲研究的第一篇論文《中國原尾目昆蟲的兩新種》。這篇論文發(fā)表后,尹文英便全身心投入原尾蟲的研究中。要想采集生活在土壤中的微小原尾蟲,其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獲得生活在不同類型的土壤中的原尾蟲標本,尹文英和同事每一次去野外采集標本,都要背回幾百個土壤樣本,再在實驗室中用烘蟲器將樣本中的蟲子一頭一頭驅趕出來,以此方式采集原尾蟲。在近五十年的科研生涯里,她和同事們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先后采集到原尾蟲標本3萬余件,共報道原尾蟲190余種,其中新種168個,新屬19個,并建立了4個新科,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原尾蟲研究的物種數量。
1965年,尹文英在研究中發(fā)現了一種形態(tài)獨特的原尾蟲——紅華蚖。這一發(fā)現,被國際原尾蟲研究領域認為是里程碑式的成果。她決定為紅華蚖建立一個新的科,命名為“華蚖科”。但是,這一分類方法受到了國際權威專家的質疑。原尾蟲分類研究的權威——丹麥的屠格森教授也不同意尹文英的分類方法。于是,1979年尹文英訪問丹麥,與屠格森教授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屠格森教授提出了17個問題,要求尹文英給出更多的證據,以證明她的分類方法的正確性。尹文英沒有退縮,她堅信自己的分類方法是正確的?;貒螅挠⑦M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她與意大利的科學家合作,對原尾蟲的精子進行了超微結構的觀察和比較。最終,她的研究結果強有力地支持了自己提出的分類方法。
尹文英的科研生涯,是不畏困難、堅持追求真理的歷程。在一次講話中,尹文英稱自己一生研究的都是“雕蟲小技”,并表示自己始終有強烈的愿望和充足的精力,愿為國家的科研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根據《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生命科學》等報紙雜志刊載的文章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