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I將無處不在,又會平常得感受不到它的存在。AI就在你附近,在每個人觸手可及的身旁?;赝?024,AI以瞠目結舌的速度快速迭代、野蠻生長;展望2025,AI將在蓬勃的熱潮中逐漸沉淀,在各種可能性里留下希望。
1.2024年,國內外AI大模型的發(fā)展迅猛且暴力。
從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fā)布的ChatGPT為標志性起點,國內外大模型行業(yè)迅速進入一個你追我趕的加速發(fā)展階段。尤其在2024年,國內大模型在性能提升和應用拓展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百度的文心一言4.0、科大訊飛的星火V3.5、清華的智譜ChatGLM4耳熟能詳,文生視頻(Vidu)和文生音樂(Skymusic)等類型的大模型嶄露頭角。這都標志著,我們通過國產大模型近距離觸摸“AI”有了更多可能且可行的選擇。
2.2024年,大眾對大模型的認知模糊又膚淺。
雖然也常常把一些有名有姓的大模型掛在嘴邊,但很多人對自己具體用了哪個模型是不那么敏感的。因為在AI應用的初級階段,人們首先關心的是AI能夠幫助我們干些什么、AI對人的輔助是否便捷和高效,其次才會關心和比較各類型的AI各自擅長的是什么。像自己寫的文案能不能一鍵糾錯和潤色、安裝的AI助手能不能成為自己手(嘴)替幫自己寫個年度總結之類的非常具象的任務,打工人是非常在意也愿意去花時間嘗試的。以我個人經歷為例,某天在發(fā)現手機里的“小愛”同學又多了“AI寫作”“AI識音”“AI對話翻譯”“AI實時字幕”等一系列新技能之后,“嗨,小愛同學……”的次數就明顯更多了。
3.2024年,分享一個有趣的AI日常應用案例。
3月里的江南小鎮(zhèn),小橋流水,杏花微雨。我倚靠著橋頭的欄桿(上下班必經之地),在滿眼的煙雨朦朧里物我兩忘。于是,便有了下面這首《江南》:
江南何所依(我):翠竹繞溪流,煙雨朦朧畫中游,輕舟已過萬重樓(kimi)。
江南何所有(我):水墨丹青秀,碧波蕩漾映日頭,荷花香里說豐年(kimi)。
江南何所似(我):仙子舞輕紗,水巷深深柳絮斜,石橋彎彎月如鉤(kimi)。
江南何所求(我):古琴一曲幽,清風徐來水自流,心隨云去夢難收(kimi)。
想象一下,在一個“此景有真意,欲道卻忘言”的情境里,與kimi一眼相望,于是就有了古風味十足的對句(有精力可以無限續(xù)對),那一刻的情緒價值絕對是直接拉滿的。雖然彼時的Kimi僅僅扮演了一個古典詩句搬運工角色,但膚淺如我仍然從中找到了無可名狀的快樂。
4.2025年,AI的未來必定是充滿希望和充滿想象的。
我思考了新一年學校教育多元發(fā)展的各種可能性,如AI在線上孿生一個數字的“我”,并讓數字的“我”走進我的課堂。我還希望能嘗試讓孩子們也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數字伙伴”(此處省略N多空想)。
可以大膽設想其中一個場景:當我不在教室時,孩子們能和另一個“我”輕松地無障礙對話。你若是喜歡,就翹起大拇指對“我”點個贊。你若是不喜歡,可以食指關節(jié)輕扣“我”的腦袋(適當地輸出一些情緒都是被允許的)。哎呀,想想也替孩子們開心,這么玩絕對輕松、解氣又減壓。
展望未來,2025年的AI將會擁有更多“身份”,未來的學校教育在AI的支持下會有怎樣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我們拭目以待。
張勤堅
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
tczq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