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xié)同”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來的,后來教育部黨組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又進一步指出,“需要在教學和評價上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能力素質培養(yǎng)”。筆者在提筆寫這樣一個題目時,心頭與筆頭總感到有些沉甸甸的。為什么呢?因為30多年前,在啟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之前的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界已經在熱烈地批判學生中的“高分低能”現(xiàn)象,強調要將知識轉換為能力了。當年曾刊發(fā)大量文章來討論這件事,還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實施方案,使這種轉變更為有效。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高等教育界又進一步指出:光有知識和能力還不夠,我們還要進一步強調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拔幕彼刭|實際上就是“人文”素質,只不過當年說“人文”兩字還有點忌諱,怕與西方的“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等相混淆。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包含不少內容,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專業(yè)課程(大都是理工農醫(yī)等科學技術類)中要滲透人文精神,在世紀轉折幾年還特別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為此,召開過幾次專門會議,發(fā)表了大批文章。僅筆者就發(fā)表了《科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一次還是在瑞士召開的國際會議上用英文發(fā)表的)、《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科學呼喚人文,人文導引科學》《科學要自覺請人文來指引》等十來篇文章,有的還得到相當熱烈的反響。
過了三十多年,現(xiàn)在重新來強調這個問題,說明教育上科技與人文脫節(jié)是根深蒂固,中外皆然的??赡苡幸韵聨追矫嬖?。一是當年提出來了,但實際上沒有做到,或做得不平衡,有好有壞。二是文件發(fā)了,卻沒有檢查到底做得怎么樣。規(guī)章文件很少有說明執(zhí)行期限的,有的開始熱熱鬧鬧,后來不了了之。三是干部調整太快,有些新官上任只放他們自己的“三把火”,不管以前是什么狀態(tài)和有過什么規(guī)章要求。四是時代變了,形勢變了,雖然提出的命題和任務跟以前類似或大體相同,但背景有差別,做法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我想這次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來的命題要求,以及后來教育部黨組學習會上提出的上述要求,雖然也有前三種因素起作用,但后一種原因卻是最主要的。
這后一種原因就是我們進入了新時代,為了應對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加速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轉型??萍几锩彤a業(yè)轉型,根本是靠人才,而人才就來自教育。從表面看來,為滿足上面兩種任務的需要,人才主要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這樣似乎就可分別進行培養(yǎng),何須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xié)同?問題在于,即使是為了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或產業(yè)管理人才,我們也不能僅僅依靠單純的科技教育或人文教育;更何況產業(yè)升級轉型還要依靠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生產要素的創(chuàng)新性配置,勞動者、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優(yōu)化組合等,而后面這些實際上都是生產關系。所以,我們不僅要有新質生產力,而且還要有新質的生產關系。這生產關系涉及人與人或物之間的關系,就是人文。因而從發(fā)展新質生產力來看也需要科技與人文的密切結合,這種結合在教育上就要進一步追求“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xié)同”。這就是30多年來時代發(fā)展對教育的一種新要求。
單從科技因素來看,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強烈的動力,動力來自精神和物質兩方面??茖W的動力有熱烈的好奇心、窮事物終極之理的強烈愿望、對自然之美的追求;而技術的動力則來自要滿足人們不斷改善生活質量的需求。當前世界,國際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仍然支配著世界的格局。我們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文明添磚加瓦,就要在科學技術上處于國際前列??茖W導引技術,顛覆性的技術產生于科學創(chuàng)新。我們想發(fā)展,就要沖破別人的封鎖,奮力解決“卡脖子”問題,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這里就要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定力和堅忍不拔、攻堅克難、精益求精的毅力??萍紕?chuàng)新決非單純依靠科學技術的知識與能力就能做到,它的動機與態(tài)度就是一種精神。因此,科技進步也來自人文要素,是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結果。此外,科技還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造福于人類與自然,也可損毀人類與自然。原子彈與生物武器已經毀滅了不少人口,過度揮霍自然資源已經造成了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災害頻仍就是明證。因此,科技應用必須慎重考慮其可能產生的對人類與自然的嚴重后果。所以,科技活動本身就來自人類文明需求,甚至可以說,科技就是人文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產業(yè)轉型不僅需要創(chuàng)新的科技,也需要創(chuàng)新的管理,構建新的產業(yè)鏈,實施新的上下游分工。這就要求產業(yè)鏈與企業(yè)管理人員熟悉新的生產要素、其技術內涵及特點,能使產業(yè)鏈中各種機構與人員合理分工、緊密配合。管理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使分散的、各有所長的不同界別的人員擰成一股繩,發(fā)揮最大效能。因此,對于這種管理人員的培養(yǎng)訓練,就自然應該包括科技內容,從而使“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xié)同”成為新時代教育的必需。
然而,過去長期以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都是分離的、孤立的。這是分科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結果。由于科學技術教育在知識和能力上具有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循序漸進性,所以在人文及不少社會科學教育中較少地涉及自然科學與工藝技術的內容。但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教學與研究中必然會涉及其研究的目標、動機、態(tài)度、學習與思維方法、應用方向與對象,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人文。更何況現(xiàn)在是大科學和產業(yè)鏈的時代,一項科學或技術任務,往往需要多學科的人互相交叉合作,或有上下游的分工。這就牽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需要互相理解、配合與協(xié)調。這里面最主要的人文精神就是相互尊重。不少成熟和資深的科技教師會自覺地去了解和學習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滲透和融入其科技教學與研究中。而對于人文社科教學而言,則要求做到與各種各樣的科技內容自然地結合比較不易。因此,通識教育中就列入了各種概論式的自然科學與技術課程,使研習人文社科的學生理解從事科技活動的人的動因、態(tài)度和思維、工作方式之不同,從而能在產業(yè)升級轉型中使各種人員協(xié)調地、和衷共濟地工作。
目前人類已進入到“數(shù)智時代”。教育部黨組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的突破,使機器從過去替代體力勞動向替代腦力勞動轉變,對學生未來應當擁有怎樣的基本素質和核心能力,教育如何培養(yǎng)出這樣的基本素質和核心能力等提出了全新要求?!惫P者認為,發(fā)展“智慧”和倫理價值就是這“全新要求”的一種內涵。這里所謂“智慧”是一個十分神圣的詞匯,它絕不是當下被濫用與庸俗化的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yè)”、甚至“智慧教室”,那種將英語“smart”翻譯過來的“智慧”(這只能譯成“機動”或“機靈”),而是佛經中梵語“般若”的意思。這是一種在急劇多變、極不穩(wěn)定、極不確定、復雜模糊的情境中能統(tǒng)觀全局、遠矚前景、微察秋毫,能做出正確判斷,足智多謀,具有超常的預見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品質。這不僅要有良好的天賦,還要有長期的人生經驗積累和實踐磨練,并善于反思、多思、沉思與批判性思維。由于科技進步的兩面性,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有可能使人類走向更嚴重的兩極分化,因此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成為實現(xiàn)“智慧”的重要手段。自然,這種有智慧的人是真善美的化身,具有優(yōu)秀的倫理道德品格。這些也是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xié)同的成果。
不過,筆者更傾向于在落實“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xié)同”中要將科技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放在前位。這就要求科技教育工作者能夠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將科技本身的知識與能力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將取得科學技術的動機——家國情懷、世界趨勢、中國發(fā)展的剛需與好奇心、個人興趣、人生期待等結合起來,講好科技發(fā)展的故事,從而使他們自然而然、潤物細無聲地受到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啟迪與熏陶。而另一方面,對于講授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工作者,則要求他們在教學中盡可能對當前國家急需的新質生產力的科技要素,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yī)藥、量子科技等戰(zhàn)略性產業(yè)的性質與內涵,有一些簡要的了解,使之將它們與管理任務及人際交往的人文素養(yǎng)結合起來,并且盡可能在自身的教學科研中應用這些新技術。當然,通過“通識教育”課程專門做一些啟發(fā)性講解也有必要,但是因為新質生產力牽涉的科技面太大,專門課程很難做得面面俱到。此外,另一個教育重點應該是開展實踐活動,包括現(xiàn)場教學、生產實習、參與研發(fā)、社會調查與服務、志愿者活動,等等。這些活動自身就包含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意義,做起來自然效果會更好些。不過,這里最重要的還是要物色自身能體現(xiàn)科技與人文融合、身教言傳、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好老師。如何培養(yǎng)與選拔這樣的好老師是落實這個命題的關鍵。
總之,要落實“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xié)同”,問題與方式多種多樣。這里筆者就個人實踐的體會說點意見,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引起大家關注和討論。希望大家各顯所長,將此新時代的重要命題真正在我們高等教育界落實到位!
收稿日期:2024-11-22
作者簡介:王義遒,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