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父母給孩子保暖的高峰期,各種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保暖神器”紛紛上場。然而,您是否知道,這些看似溫柔的“保暖神器”,可能給孩子帶來一種隱形的傷害——低溫燙傷。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低溫燙傷,確保給孩子一個溫暖且安全的冬天。
什么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40~60℃的物體而引發(fā)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因孩子的皮膚嬌嫩,耐熱能力不如成人,且對溫度的感知能力較弱,所以長時間接觸溫熱物品,易導致低溫燙傷的發(fā)生。而更令人苦惱的是,低溫燙傷通常為深二度到三度的損傷,起初表現(xiàn)為痛覺遲鈍、局部皮膚紅腫或小水皰,未能引起家長的重視;當損傷發(fā)展成水皰破潰、局部組織感染甚至壞死時,家長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嚴重性,這時候治療難度增加,后續(xù)留下瘢痕的概率很大,從而影響孩子皮膚健康和美觀。
兒童常見的低溫燙傷場景有哪些呢?
1.使用暖寶寶時,有部分家長為了達到更好的保暖效果,會將暖寶寶直接貼在孩子的皮膚上。這種沒有隔離保護的長時間接觸暖寶寶的方法,最易導致低溫燙傷的發(fā)生。
2.使用熱水袋或湯婆子時,直接用熱水袋或湯婆子接觸孩子皮膚,或者將其置于孩子身體的某一固定位置長時間使用,會讓溫熱慢慢煮傷皮膚,引起溫水煮青蛙的效應。
3.使用電熱毯時,如果產(chǎn)品質(zhì)量不佳、設(shè)定溫度過高或整夜使用,孩子的皮膚就會持續(xù)受熱,易發(fā)生燙傷。
4.使用暖氣片時,如果孩子有依靠在暖氣片上睡覺或玩耍的危險動作,就可能讓皮膚被慢慢燙傷。
如何預防低溫燙傷?
避免皮膚直接接觸保暖用品是預防低溫燙傷簡單有效的方法,如使用衣物、毛巾等有效的隔熱層。保暖用品溫度控制在45℃以下;使用溫控安全的產(chǎn)品;警惕長時間、同部位使用保暖用品,定時檢查使用區(qū)的皮膚狀態(tài),每2~3小時需更換使用部位,觀察局部皮膚是否發(fā)紅、發(fā)熱,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
如果孩子不小心被低溫燙傷了怎么辦?
首先應移開熱源并用自來水沖洗降溫20~30分鐘,并用干凈的紗布覆蓋傷口。如果傷口有水皰、燙傷嚴重或傷口感染,切勿自行處理,需及時到醫(yī)院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寒冷的冬季是孩子們需要父母更多呵護的時刻,讓我們攜手把安全保暖這件事做好,讓孩子健康、溫暖地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