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元代廉臺這個地方有個將軍叫王慶端,年齡有45歲,被派到江蘇漣水公干。這位將軍本是廉臺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人,而漣水地處江南,多水濕,他不適應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再加上事務繁忙、飲食失節(jié),到了秋天的時候,發(fā)了痢疾和瘧疾,已經有1個多月都沒有好,東西也基本上吃不下去,身體消瘦了很多。等到公務結束,他乘坐馬車回到河北,那時已經到了冬天,他趕緊找到當時的名醫(yī)羅天益,請求醫(yī)治。
羅天益診其脈,脈弦細而微,并且王將軍覺得身體沉重,手腳也非常冰冷,而且手腳還時不時地會麻木疼痛,皮膚就像長滿了疥瘡一樣疙疙瘩瘩的,整個人有氣無力,還總是感覺到胸部和腹部脹滿,嘔吐不止。
羅天益診斷后,說這是因為到了江南地區(qū),寒濕進入了體內,在體內停留了很久沒有被驅散出去,導致元氣虛衰,形氣不足,陰陽大虧。
《針經》曰:“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意思是陰陽大虧的時候,針刺也許不太管用,這個時候一定要用灸法治療。《黃帝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币馑际巧眢w出現(xiàn)了虛損的情況要用補益的方法,出現(xiàn)了虛勞就要用溫補的方法。補益的辦法可以改善身體虛弱。
所以羅天益先是用理中湯加減,以溫養(yǎng)脾胃,把身體內的寒濕先散出來,這個方子是專門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心腹疼痛、嘔吐、泄瀉等的。然后再用真人養(yǎng)臟湯以固澀腸胃、止瀉痢。
除此之外,羅天益還應用了艾灸。
羅天益先是灸其中脘穴57壯,以前艾灸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大多用艾條懸灸,而是用艾絨搓成一個小圓錐樣的形狀,直接放在皮膚上點燃,待到艾絨燒完再輕輕掐掉。灸中脘穴57壯之后,王將軍開始恢復食欲,覺得吃東西有胃口了。
之后,羅天益再灸其氣海穴100壯,以生發(fā)元氣,滋榮百脈而充實肌肉。接著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乃胃之下合穴,灸37壯以引陽氣下交陰分,可以幫助養(yǎng)胃。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也是中醫(yī)三大保健穴,常灸可以強身健體。
最后灸陽輔穴27壯以接續(xù)陽氣,可使得手足溫暖,散清祛邪。
就這樣治療了1個多月,王將軍如此嚴重的痢疾和瘧疾,竟慢慢就痊愈了。羅天益在記錄這個醫(yī)案的時候,王將軍已經擔任元朝護衛(wèi)皇帝親軍的長官了,精神和身體恢復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