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是侯仁之先生113歲華誕之日,謹在此略記侯仁之先生為保護“北京中軸線”所做的兩件實事,以資紀念。
為“后門橋”正名“萬寧橋”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46屆委員大會”上,“北京中軸線”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自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項目已達59項。其中對“北京中軸線”的評語是這樣寫的: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這是對北京老城這條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淀,而且是世界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作了最高的肯定。
應該說,明清北京城作為“中國理想都城”最早的藍本,應該在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所記的“營國制度”之中,即“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一規(guī)制不但確立了以宮城為主體的中心區(qū),而且奠定了都城全盤規(guī)劃布局的基礎(chǔ),充分體現(xiàn)出了“王權(quán)至尊”的規(guī)劃主題。它本著“擇國之中而立宮”的要求,將宮城部署在全城中心位置上。環(huán)繞這個中心對稱部署“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再以貫穿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作為全城規(guī)劃布局的主軸,把象征帝王政權(quán)的“朝廷”,布置在這條軸線上。這樣,既具有象征意義,又強化了中軸線在整個王城中的主導作用。再通過主軸的“統(tǒng)領(lǐng)”,把“祖”和“社”等這些象征國家禮制的建筑群統(tǒng)一起來,構(gòu)成了一個以宮城為核心的中心區(qū)——宮廷區(qū)。再按各自的功能和規(guī)劃要求,分別部署在其周圍,聚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全城的道路網(wǎng),又環(huán)繞宮城這個核心,沿中軸線進行對稱布置,即以“九經(jīng)九緯”組成的三條大道為主干,配以與之平行的南北和東西向的次干道,結(jié)合順城的環(huán)涂就構(gòu)成了全城的道路網(wǎng)。
對照北京老城,我們就可以看到它“以紫禁城為核心,以城墻為標志,由宮城、皇城、內(nèi)城、外城的層層拱衛(wèi)”和“中軸突出,兩翼對稱”的城市布局……這就是“中國理想都城的秩序”。應該說,它是中國都城歷經(jīng)數(shù)年的演進之后的最后成果,是其集大成者。
那么,形成這條北京老城中軸線的“基點”在哪兒——就在“萬寧橋”。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侯仁之先生就提出了“北京城市發(fā)展中的三座里程碑”的論說。這“三座里程碑”都呈現(xiàn)在北京城的中軸上,即象征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王權(quán)至上”的紫禁城、象征新中國成立后新時代“人民當家作主”的天安門廣場和象征北京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奧林匹克公園”。
1998年4月28日下午,侯仁之先生應中共北京市委中心組的邀請,為他們作第六次學習報告,題目是:“整治后門橋,恢復歷史原有風貌”。他說,在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命他的謀臣,曾經(jīng)規(guī)劃建設(shè)過元上都的劉秉忠來燕京“相地”。劉秉忠秉承旨意,在燕京經(jīng)過了實地勘察之后,建議忽必烈放棄金中都城舊址,另覓新址。原因是在公元1215年蒙古族騎兵南下攻占“金中都城”時,其宮城已被焚毀。時間雖已過了半個世紀,但仍然是滿目瘡痍,一片狼藉。且原來的城市水源地——蓮花池和以之為水源的蓮花河水系,也已呈現(xiàn)出“水流涓微”的狀況。而且,此地自周代的薊城,歷經(jīng)隋唐的幽州城,遼代的陪都燕京城,至金代的中都城已逾兩千年,所在地的淺層地下水已被污染,以至出現(xiàn)了“土泉疏惡”的狀況。他看上了金中都城東北郊,建在古高梁河水系畔的行宮——大寧宮的所在。這里有由西北綿延而來的眾多天然湖泊,不僅水源充沛、面積廣闊,且“天光水色”,很得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習俗。于是,便將原先的“積水潭”改稱,即以“海子”稱之,決定以瓊?cè)A島大寧宮為中心,修筑攬括整個水面在內(nèi)的、規(guī)模宏大的“大都城”。
侯仁之先生說:嚴格地講,大都城規(guī)劃的起點就是海子橋,即后來的“萬寧橋”——因為,海子橋的所在就是這大片“海子”的東端盡頭,是它的出水口。它也就成了規(guī)劃建設(shè)元大都城中軸線的基點——以此為基點,向南北延伸拓展:向南延伸至元大都城的正南門(麗正門),向北延伸至中心閣。元朝象征帝國政權(quán)的重要建筑群——大內(nèi),就建在這條中軸線上。由海子橋往北建以“中心閣”(今鐘鼓樓附近),作為元大都城規(guī)劃建設(shè)中軸線的北端點。
據(jù)史書記載,元至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以中心閣為主體,興建了“大天壽萬寧寺”。寺內(nèi)“中塑秘密佛像,其形丑怪”。成宗帝后布樂罕見后十分不快,并傳旨將其頭部用手帕遮蓋起來。不久之后,又令將其拆毀……元泰定四年(1327年),在其間修筑了供奉成宗的神御像,稱“萬壽殿”。由此,大天壽萬寧寺也就成了元朝皇家祭祀成宗的場所。“海子橋”在大天壽萬寧寺的正南方,自然也就稱之為“萬寧橋”了。
侯仁之先生在報告中還說:700多年前,早期的北京城從原來的蓮花池畔轉(zhuǎn)移到現(xiàn)在的什剎海畔,海子橋就是全城規(guī)劃建設(shè)的新起點。北京城中軸線就是從這里向南、向北延展的。我建議將習慣稱呼為“后門橋”,改回原來的名稱——萬寧橋,希望子孫后代萬世安寧。
但是,自明永樂定都北京以后,白浮堰斷流,海子面積日漸萎縮,以至在后來分隔成了什剎海前海、后海、西海。
萬寧橋原是一座橋閘(澄清閘)一體的石橋,但橋下已日見淤積,橋兩側(cè)的石欄板,也因年久失修而呈現(xiàn)出斑駁破碎的狀態(tài),橋兩端還有一些巨大的廣告牌……人行至此,怎么也想象不出萬寧橋原有的狀況,更不會意識到:這里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建設(shè)中軸線的“基點”。也就是在這次報告會上,侯仁之先生大膽呼吁:“整治后門橋,恢復歷史原貌!”
對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不僅欣然接受,且將它列為年度重點工程項目,由市文物局、市水利局和市政局三方共同協(xié)辦完成。
不僅如此,就在整修后門橋期間,還看見了被淹沒在水底下多年的鎮(zhèn)水獸。因之,也就讓人們看見了,萬寧橋原來有鎮(zhèn)水獸6組共8只,且均為元明兩代的遺存。你看:橋的東西兩側(cè)拱券頂上各一組;拱券南北兩側(cè)各有兩組,共四組;橋西南北兩側(cè)還有“二龍戲珠”各一。
為新建漢白玉石橋起名
“金錠橋”
就在整修萬寧橋的同時,還在其西側(cè)什剎海出水口處,新修了一座三孔漢白玉石橋。它的修筑既方便了游人漫步什剎海,觀賞其全貌,又減輕了因游人繞行萬寧橋而帶來的交通負荷和不便。為此,市委、市政府領(lǐng)導,還專程邀請侯仁之先生為新橋命名并題字。
就在新橋即將竣工的前夕,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按慣例,作為學生自然要到住在北京大學燕南園61號的侯師家去拜年。就在侯仁之先生熱情地接待我們的當兒,他說起了市領(lǐng)導要他給什剎海東端的這座新橋命名的事情。他說,既然是要為什剎海的新橋命名,自然要考慮到什剎海地區(qū)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文化的積淀和它的傳承。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萬寧橋原稱“海子橋”。明永樂時遷都北京后,因其在皇城的北門——地安門之北,而被人稱之為地安橋、北門橋。后來,人們?yōu)榱伺c“前門(正陽門)”相對應,又給叫成了“后門橋”。我考慮了這么幾個方案:一是因為這座新橋在萬寧橋的西側(cè)什剎海的出水口處,可否叫“萬寧新橋”;二是它在什剎海前海東側(cè)的出水口處,而在什剎海前、后之間,歷史上已建有石橋,名“銀錠橋”。它不僅是前、后之間的重要標志,還有名聞遐邇的“銀錠觀山”之景——站在石橋之上,往西遠觀層巒疊嶂的西山,腳下流水潺潺,荷花飄香,沁人心脾……活脫脫一幅中國風景畫,而新建的石橋又在其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叫做“銀錠新橋”;咱們再換個思路,這是我們在新時代,又是在什剎海地區(qū)修建的一座漢白玉石橋,就其材質(zhì)、橋型而論,都比上述兩座橋要精美。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叫做“金錠橋”?!請你們再考慮一下,還有什么更好的名字沒有?!不過,由于時間緊迫,請你們在三天之內(nèi)答復我。因為,市里領(lǐng)導還等著我的回復呢。另外,市領(lǐng)導還囑咐我為新定的橋名題字??晌业拿P字功底不深,不敢造次。還是請北京的書家題寫吧……
我在返回家之后思慮再三,覺得侯師考慮得已經(jīng)很周詳了。但我個人卻以為用“金錠橋”命名更適合,便在第三天的早上報告給了侯師:我覺著用“金錠橋”命名更好些……
現(xiàn)在鐫刻在新橋上的“金錠橋”三字,雖然是侯師親筆所寫,但并不是老人家專門為新橋所題,而是從侯師給市領(lǐng)導的信件中植出來放大之后鐫刻上去的。
我們從這些細節(jié)中看到,侯仁之先生做事真是極其認真細致,為人又極為謹慎謙和的大家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