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與牌坊類似,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一,一種有柱門形構筑物,一般較高大。最早見于周朝,最初是用于旌表節(jié)孝的紀念物,后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于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視線。
牌樓是中國建筑文化的獨特景觀,是由中國文化誕生的特色建筑,如文化迎賓門,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筑藝術和文化載體。北京現(xiàn)存明清時期的牌樓有65座,其中有琉璃磚牌樓6座、木牌樓42座、石牌樓17座。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亙著不少牌樓,最著名和最典型的有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1950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現(xiàn)存街道上的牌樓僅有6座,即國子監(jiān)街上的4座牌樓、朝陽門外神路街東岳廟前的琉璃磚牌樓、頤和園東宮門前的牌樓。在一些大的慶?;顒又?,也有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臨時牌樓。
牌坊在周朝時就已經(jīng)存在,《詩經(jīng)·陳風·衡門》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薄对娊?jīng)》編成于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xiàn)。衡門是什么呢?當時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牌坊的老祖宗。
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qū)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更能烘托氣氛。但是由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一般來說,牌樓不外乎是:作為裝飾性建筑;增加主體建筑的氣勢;表彰、紀念某人或某事;作為街巷區(qū)域的分界標志等。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數(shù)百年國都使北京的殿堂、廟宇、大建筑群,以及需要紀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對要多,作為裝飾性的牌樓也就多起來。元大都時,全城分為50坊;明代分四城(區(qū)),36坊;清代分五城(區(qū)),坊依舊。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