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時候,有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宰相寫信。因為天色已很晚了,天黑得寫信人看不見字,于是,他便對仆人說道:“舉燭?!闭l知燭光不太亮,他心中犯急,腦子里想著“舉燭”,嘴里還念著“舉燭”,又加之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竟然不知不覺地將“舉燭”二字也寫到信里去了。信寫完之后他也沒有檢查就交給了侍者。
燕國宰相收到楚國人的信以后,反復(fù)看了好幾遍,他始終覺得信中的“舉燭”二字非常費解,而且也很奇怪。久聞四海之內(nèi)唯楚有才,難道這就是一種莫測高深?宰相經(jīng)過一番琢磨后,忽然靈機一動,他若有所悟地說道:“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即舉燭就是要提倡清正開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賢才!楚國人致書突出‘舉燭’二字,其用意原來是為我獻策!”
宰相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之后,燕王感到十分高興。于是,燕王廣招賢士,并實行開明的政策。燕王運用這一決策,把燕國治理得很好,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國運昌盛。
(編輯""""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