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是倫敦一家叫“馬克斯與科恩”的舊書店地址。書店經(jīng)理叫弗蘭克,除了他,店里還有六名員工。這些普通的打工者,怎么也不會料到,他們的故事會被后人長久地牽掛、傳誦,即使書店關(guān)閉多年,店址依然成為全球眾多讀書人的打卡勝地。
《查令十字街84號》的故事要從1949年說起,在距倫敦6000公里遠(yuǎn)的美國紐約,有一位窮困潦倒的作家海蓮·漢芙。一天她偶然看到雜志上刊登的一則廣告,廣告內(nèi)容是倫敦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專營絕版書,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因為在海蓮居住的紐約很難買到稱心的書。彼時的紐約,雖然經(jīng)濟騰飛,但文化底蘊與倫敦不可相提并論,紐約舊書店里的書,要么索價奇昂,要么被涂抹得亂七八糟,要么印刷與紙張質(zhì)量不高,這對于愛書之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這則廣告提醒了她,于是她寫信到倫敦,列出書單,讓書店的員工們幫忙挑書,并郵寄到美國。
海蓮的信很快就得到回應(yīng)。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的回信言辭頗為禮貌得體,海蓮列出的書單,書店找到了兩本,并承諾剩下的書會幫忙留意,而且隨書附上了發(fā)票。
海蓮對寄來的書籍非常滿意,八天后即回信,發(fā)自肺腑贊揚了書的質(zhì)量,同時將書費一并寄出,書中還不忘借機吐槽一下紐約的書店。倫敦是海蓮一直向往的城市,在她眼中,倫敦是文學(xué)的、神圣的,有著典雅的氣質(zhì),而書店寄來的書,挑選考究,散發(fā)著“半舊”的氣息,印證了她對倫敦的想象。一來二去,他們彼此熟悉,跨越大西洋的書信往來成為常態(tài),期待對方的來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書信的內(nèi)容也不再局限于購書。
二戰(zhàn)后的英國,物資極度短缺,政府實施配給制。每戶一周才分配兩盎司肉,每個人每個月只分得一只雞蛋。得知此情況,海蓮就通過一家設(shè)在美國的英國公司,從丹麥寄送火腿、雞蛋、牛舌罐頭、烤肋排、羊腿等物資到書店。
這對店員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店員們的家人,甚至弗蘭克的鄰居,都接收到了海蓮的惠澤,他們可以用海蓮提供的食材為家人烤個蛋糕,可以在晚餐時增加一點肉。食物的短缺會讓人失去尊嚴(yán),而海蓮細(xì)心體貼地寄去越洋包裹,小心翼翼地?fù)嵛恐陠T和他們周圍人的胃和心靈。大家被海蓮的熱情、善良感染著,也加入與海蓮的書信往來中,并誠摯邀請海蓮到英國看看。可事不遂意,海蓮要么因為路費不夠,要么因為工作沖突,陰差陽錯,去倫敦的計劃一拖就是二十年。直到1969年,弗蘭克因病去世,一切戛然而止。
二十年的時間里,海蓮與弗蘭克以通信的方式買書、賣書、談書,偶爾談及生活,彼此相知、相識、相守,成為靈魂的伴侶,可最終也沒能換來一面之緣。后來,海蓮將二十年的通信結(jié)集出版,就成了《查令十字街84號》,這段蕩氣回腸的故事才被世人知曉。
信中的海蓮熱情奔放、幽默詼諧,即使并不富裕,也永遠(yuǎn)呈現(xiàn)給人樂觀、真誠、與人為善的狀態(tài),而弗蘭克則是兢兢業(yè)業(yè),有求必應(yīng),找書回信一絲不茍,與海蓮惺惺相惜,又得體地保持著距離。他們之間這種體面的做派、可貴的真誠與信任,最能打動讀者。
距離弗蘭克去世,已經(jīng)過去五十多年;距離海蓮去世的1997年,也過去近三十年。在如今科技騰飛的時代,寫信與舊書店都是行將消亡之物,交流在這個時代變得更為迅捷,感情更易表達(dá)。因為有了時間的異步,情感的傳遞變得緩慢而珍貴,寫信時每一次下筆,更為謹(jǐn)慎和鄭重,筆下的情感被拉長,并反復(fù)在生活里醞釀回味。回頭看看海蓮與弗蘭克,他們對書籍的熱愛以及那種跨越山海、經(jīng)過時間發(fā)酵和文字提純的情感,讓人感到彌足珍貴。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