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為了對付偷獵,部分國家,如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把獵殺大象并出售象牙定為違法行為。但這些法律一直很難得到遵守,偷獵行為仍在發(fā)生,大象的數(shù)量在繼續(xù)減少。
而另一些國家,如博茨瓦納、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則采取了另外的方式。他們通過法律允許人們捕殺大象,但只能捕殺作為自己財產的大象,這樣一來大象便成為私人物品。人們有了保護自己土地上的大象的動力,結果在這些國家,大象的數(shù)量開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現(xiàn)了大象數(shù)量猛增的情況。
大象之所以被獵殺,是因為象牙具有一定的商業(yè)價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業(yè)價值的動物都面臨這種威脅。比如黃牛,作為有價值的食物來源,沒有人擔心黃牛會滅絕。
經濟學幫我們作出了解釋。因為大象是公共資源,而黃牛是私人物品。大象遍布非洲的熱帶草原,不屬于任何人,因此每個偷獵者都會盡可能多地獵殺它們,以獲取更多的利益。而黃牛是私人放養(yǎng)的,每個養(yǎng)牛人為了賺錢都會維持自己牛群的數(shù)量穩(wěn)定。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效仿南非等國的法律制度,將大象私有化。在這樣的制度保護下,大象滅絕的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7年,環(huán)保組織“海洋守護者協(xié)會”提出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阻止日本的年度捕鯨活動。
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后來表示,日本不打算停止在南極海域的捕鯨活動?!拔艺J為飲食是一國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有必要相互尊重并認同彼此的文化?!?/p>
日本的商業(yè)捕鯨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1986年國際《禁止捕鯨公約》生效,世界各國宣布放棄商業(yè)捕鯨,包括日本。但日本從1987年開始,打著“科學研究”的旗號,繞過國際公約,重新開始大規(guī)模捕鯨。鯨的數(shù)量因此急劇減少。
鯨的數(shù)量銳減,是因為鯨不屬于任何人和國家。它們在公海里游弋。不只是日本,先后有好幾個國家宣布不再遵守禁止捕鯨的國際條約。日本的捕鯨人絕對明白,自己目前的做法會威脅到鯨的生存,進而損害自身的生計??擅總€捕鯨人也都知道,由于鯨沒有主人,自己捕不著的鯨魚,最終會被別人捕獲。
人們對可以畜養(yǎng)的黃牛享有可靠的所有權,對鯨卻無法享有。這一事實相當程度上解釋了前者繁衍不息、后者瀕于滅絕的原因。
(秋水摘自中國華僑出版社《經濟學的詭計大全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