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民族復興”為中心視角,準確把握教材內在的學術邏輯,構建學術性強的教材內容體系,深入剖析教材重要論斷的政治意涵,彰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政治導向作用,是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的關鍵路徑。通過厘清“民族復興”主題下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揭示“五史”“三問”“時代之問”的政治理論內涵,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加深對國家發(fā)展歷程的理解,形成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民族復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教材學術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22-0057-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1]17的原則,并將之放在了“八個相統(tǒng)一”中的首要位置。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在教學中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如何在體現政治引導作用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理論認知度。教材是課程教學的根本,深刻理解教材安排歷史敘事的學術邏輯,講好講深講透教材重要論斷的政治內涵,是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的必由之路。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為例,對教材的學術邏輯進行分析,探討綱要課程教學中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徑,以就教于方家。
一、綱要課教學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的困境
相較于其他思政課,綱要課事件、人物眾多,時間跨度大,線索繁多且理論性較強,這使得部分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產生政治性和學理性相脫節(jié)的現象,具體而言:
第一,部分教師照本宣科式講授,缺乏透徹的學理分析。綱要課僅有40多個學時,卻需要講解180余年的歷史。要想利用這40多個學時將180余年的歷史講得面面俱到、講得鞭辟入里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教師對綱要課程涉及的內容進行二次整合,抓住歷史的主題主線,抓大放小,依據教材而又超脫教材。但部分教師在備課時,只能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內部的排列組合,局限于教材進行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講解。這不僅會導致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新穎性,也經不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更講不透理論層面的“怎么樣”。
第二,部分教師對學術界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了解不足,難以很好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偉大建設成就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教師在講授綱要課程時,不能僅僅對教材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進行“是什么”式的簡單講解,還要在了解最新學術動態(tài)的基礎上講清楚“為什么”,要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作出解釋,說明它為什么如此,講出一些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說出個道理,“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18,這樣才能算是抓住了歷史。如若教師對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了解把握不足,就有可能傳播一些不成熟的觀點,甚至錯將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當成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以宣傳。例如,有教師為求上課內容的標新立異、與眾不同,錯誤地引入近代社會性質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觀點。這一結論無疑是對近代革命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的否定,更是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中。
第三,部分教師對綱要課的課程性質理解不全面,或刻意突出故事性、趣味性而削弱政治性,或一味進行生硬的灌輸和政治宣教而弱化學理性。綱要課作為一門思政課,“并不是要把課講成簡單的政治宣傳,……無論是通過講故事、講歷史還是講理論的方式講思政課,都要體現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1]18。但部分教師為求綱要課的趣味性,將關注點或是教學內容過多地放在了對歷史故事、歷史事件的講解上,刻意追求以新奇故事甚至“野史”來吸引學生,這其實就弱化了綱要課的政治導向性;有些教師則過于強調綱要課的政治屬性,一味追求對政治觀點、宣言、方針等的宣傳,而忽視了對產生部分“觀點、宣言、方針”等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的邏輯分析,使得學生無法達到一定的理論深度,難以產生政治認同感。
要突破以上困境,關鍵在于深刻把握綱要教材中“民族復興”這一核心主題。通過以“民族復興”為中心視角重新構建教材內容,不僅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教材內在的學術邏輯,而且能夠系統(tǒng)地梳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及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以下簡稱“五史”)以及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以下簡稱“三問”)所揭示的根本規(guī)律,從而構筑突出學術性的教材內容體系。同時,將“民族復興”的核心主題與《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提出的“時代之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對新時代所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作出的全面概括,即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本文將之簡稱為“時代之問”)相聯系,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四個選擇”背后的理念精髓,進一步彰顯綱要課程教學的政治導向,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
二、圍繞“民族復興”主題重構學理性突出的教材結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材給出的是教學的基本結論和簡要論述,要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聽懂學會,需要做很多創(chuàng)造性工作?!盵1]21因此,深挖教材、提煉教材學術邏輯、構建學理性突出的教材結構體系,是突破前述困境的必由之路?!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不僅貫穿了綱要教材的基本架構與敘述脈絡,而且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斗爭歷程的中心主旨。圍繞此主題,諸多關鍵議題,如中華民族為何衰退、民族復興之概念在近代中國萌生、早期復興嘗試為何屢遭挫敗、新的民族復興路徑如何確立、民族復興如何步入自覺行動的新時代等,構成了解析“五史”“三問”以及“時代之問”的關鍵切入點。
中國封建社會在近代的相對滯后表明,傳統(tǒng)文明已無力繼續(xù)引導民族前進。西方列強的逐步入侵與民族危機的加深導致“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2]2。因此,鴉片戰(zhàn)爭之后,完成兩項歷史任務、實現民族復興成為近代中國的中心議題。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期間,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及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對“民族復興”的探索連續(xù)失敗。這不僅揭示了這些階級均無法成為“民族復興”的引領者,也表明拜上帝教、“中體西用”、改良主義、三民主義等均非指向“民族復興”的科學道路,“中華民族仍舊沉浸在日益加深的民族與社會危機之中”[3]49。歷史的洪流呼喚新的領航者,以新的革命理論探尋新的民族復興之路。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yōu)閷嵺`,將馬克思主義帶入中國,引發(fā)“民族解放的新希望”[3]93。這促進了五四運動后的新文化運動從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轉變。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這一新的革命理論,標志著“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4]1516。隨后,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運動緊密結合,孕育出“民族復興”的新領導力量——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從此,“民族復興”的道路有了“前進的主心骨”[5]。在這一時期,在關于民族復興道路的探索中,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與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中間勢力,分別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共和國、一黨專政的軍事獨裁、“中間路線”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三種建國方案,從而引發(fā)了關于“兩個中國命運”的抉擇。經過一系列的比較與較量,唯有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yōu)異的答卷”[2]22。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共和國方案,最終成為歷史與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民族復興”由此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僅用數十年時間便“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2]5,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自此,民族復興的實現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基礎。這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6]67,再次說明了“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fā)展中國”[6]14,同時也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具有領導國家和民族走向復興的強大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迎來了“民族復興”歷史上更加輝煌的成就。在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從而鋪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篇章。我們“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6]63。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更高飛躍,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2]6,更加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進入新時代,我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中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2]14,“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6]72。這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對“三問”的有力回答,更是實踐對理論的最好證明。
教材十章圍繞“民族復興”主題展開敘述,闡明中國近現代的社會歷史進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堅定決心,及“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3]1的科學論斷。圍繞“民族復興”主題重構學理性突出的教材體系,可以從學術角度回答并闡釋“五史”“三問”“時代之問”及“四個選擇”的必然性與所體現的內在規(guī)律,精確地解答涉及我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和選擇。這種方式不僅體現了對歷史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而且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歷史智慧和理論自信。通過這樣的教材體系的重構,促進學生對國家發(fā)展歷程的深刻理解,激發(fā)其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三、圍繞“民族復興”主題解析教材重要論斷的學術內涵
綱要教材限于體例篇幅等因素,對許多重要論斷無法進行深入闡釋。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的論斷,結合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最新政治動態(tài),對其進行補充和論述,做到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本文以教材第七章“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為例作一說明。
這一章的核心論斷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對這一論斷作出學理性的說明,是教學的重點。從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的角度來看,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如教材所論,“這一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3]165。這是國共兩黨合作、全體中國人共同奮斗而取得的勝利。問題的關鍵在于,以革命黨自居、在抗戰(zhàn)中作出巨大貢獻、在戰(zhàn)后獲得極大聲譽和民心民意并取得領導中國合法性“法統(tǒng)”地位的國民黨,理應成為引領民族復興的代表,為何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障礙?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才是民族復興的“光明的路”[3]168?這是貫徹教材第七章的兩條敘事線索,其核心指向是從正反兩方面論證“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核心論斷,并以國民黨反照自身,從“他者”的視角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作出解釋。
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需借助教材第五章第一節(jié)第一目關于國民黨統(tǒng)治實質的內容,結合學術界對國共成敗的研究成果,從國民黨階級性質、自身結構性缺陷、中華民族發(fā)展前景三個方面加以揭示。從階級性質來說,國民黨無法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其原因在于教材第七章第一節(jié)所述“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標是使戰(zhàn)后的中國維持蔣介石的獨裁統(tǒng)治”[3]168。階級基礎決定國民黨只能在大城市立足,代表少數人的利益。它并不是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的代表者,亦注定了它不能深入農村基層的命運?!皣顸h是以資本家、商人、城市知識分子為骨干……作為一個在城市中發(fā)展起來的意識形態(tài)認同團隊,它實現一體化,只能建立一個上大下小的倒砌金字塔式的官僚系統(tǒng)。”[7]在中國這樣一個外來壓迫重、工業(yè)底子薄、貧困農民占人口大多數、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執(zhí)政黨必須從大多數人的利益出發(fā),整合生產關系,并具備強大的上通下達的能力,建立聯通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的高效有力的動員體制。國民黨不是不想深入基層,但賴以立足的階級基礎和自身的結構化問題[8]使它上層臃腫龐大而下層窄化渙散,沒有將政黨的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沒有強大的社會資源汲取力、各階層利益的整合力。國民黨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高度動員力、嚴密滲透性、強大執(zhí)行力和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系,這意味著它難以通過“社會革命”的方式深入基層完成資源整合,尤其是難以得到農民的支持。它只能通過利用地痞、劣紳、惡霸作為“營利型經濟”并復活帝制時代帶有監(jiān)視與控制特色的保甲制度強化對農村的控制。無序擴張引發(fā)基層無組織力量的加速膨脹,造成“國家政權的內卷化”[9-10]。鄉(xiāng)村在種種內耗中進一步破敗化并加速滑向崩潰的邊緣[11]。種種現象和研究表明,國民黨的階級性質和黨組織結構缺陷決定它在抗戰(zhàn)勝利后迅速退化為阻礙民族復興的障礙。
另外,對國民黨執(zhí)意發(fā)動內戰(zhàn)、走向中華民族反面的認識,需結合教材第五章第一節(jié)對國民黨統(tǒng)治實質的敘述——“一黨專政的軍事獨裁統(tǒng)治”[3]121。這一判斷對抗戰(zhàn)后的國民黨仍然適用?!败娛陋毑谩笔抢斫膺@一問題的關鍵。蔣介石以軍事優(yōu)勢奪取最高領袖的地位,這導致他對軍權和軍治的過度依賴,以軍權控御黨權[8]407,其統(tǒng)治“主要來自控制了一支優(yōu)勢的軍隊,不論個人或團體向它的權力挑戰(zhàn),或批評它的政策,往往會受到它強有力的壓制”[12]。這就使得面對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共聯合政府和其他民主黨派要求開放政權、民主建國時,國民黨卻想繼續(xù)襲用武力手段,用所謂的“優(yōu)勢軍隊”壓服一切政治對手,解決掉此時的國內“問題”。而這也幾乎成為國民黨一種“路徑依賴”式的本能反應。面對全中國人民和平民主的呼聲,社會各界本對國民黨抱有極大的期待,但是國民黨領導層根深蒂固的武力至上理念、抗戰(zhàn)勝利后產生的強烈的優(yōu)越感、多年“訓政”造成的權力壟斷意識使它不甘心接納中國共產黨聯合政府的主張,害怕在民主競爭中失去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轉而訴諸自己最拿手的軍事手段,違背民心,放棄和平,從而選擇了戰(zhàn)爭。
就中華民族發(fā)展前景來說,實現民族獨立、國家解放,在民主、和平、團結基礎上開展現代化建設,追求民生幸福,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大的民心民意。歷史給了國民黨一個施展大手筆的機遇,國民黨本來有機會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但國民黨的戰(zhàn)后措置使它失去了這一機遇。戰(zhàn)后接收中普遍的貪污腐敗行為,盡失人心;法幣與偽幣兌換率的規(guī)定無異于公開掠奪收復區(qū)民眾的財產;“甄審”運動與“黨化”教育嚴重侵犯了學生和知識分子的權益。而在外交上,國民黨則采取“弱勢外交”手段,在不平等條約體系廢除后,仍有新的不平等條約簽訂。概言之,國民黨在戰(zhàn)后并沒有顯示領導民族走向復興的誠意和能力,沒有展現民族光明的發(fā)展前景,反而暴露其內在本質。如同教材所述,在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下,國民黨展示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3]168中國之命運,政治與經濟上的腐敗、軍事上的獨裁高壓、外交上的孱弱、對下層人民利益的漠視,國民黨以其行動站到了民族復興的對立面。
中國共產黨以劣勢地位打敗國民黨,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站在了人民立場,順應了民心民意,反映了時代呼聲。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以從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角度出發(fā),理解教材這一論斷的學術邏輯。
民族獨立、國家解放是近代中國人不懈的追求,反映在外交方面,就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主權,在平等基礎上與各國建立關系。美國、蘇聯在雅爾塔體系下與國民政府分別簽訂了實質上對中國不平等的條約,聯手安排了戰(zhàn)后的政治與外交格局,并沒有給中國共產黨在外交上留出地位。中國共產黨不可能接受新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我們自己的命運完全應當由我們自己來掌握?!盵4]1260要把民族獨立的革命繼續(xù)進行下去,并為中國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光明的前途。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進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原則,踐行爭取民族獨立的初心。
為人民謀幸福,就要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具體到當時,就是要解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土地問題。毛澤東指出:“全黨必須明白,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盵4]1252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公布施行。中國共產黨滿足了千百萬無地少地農民對于土地的渴求,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后的土地改革運動,是對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與生產關系的一次變革、整合與重建,其作用不僅表現在對戰(zhàn)爭的支持、生產力的提高和打敗國民黨這些直接效果方面,而且表現在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改變了中央與地方“兩張皮”的散漫狀態(tài)。土改中的工作隊、崛起的大量農村干部、新建立的黨組織與各級政權職能機關使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自上而下層層深入滲透到鄉(xiāng)村基層末梢,瓦解了鄉(xiāng)村原有的士紳統(tǒng)治架構,解決了“國家政權內卷化”與農村組織力和動員力孱弱的問題,建立起基于共產黨的領導的新型治理方式和完整、統(tǒng)一而有效的統(tǒng)治體系。
總體來說,國民黨因領導抗戰(zhàn)而得到民心,同樣,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中也得到鍛造,成為一個成熟的領導民族走向復興的領導力量。抗戰(zhàn)結束后,如何建設中國,是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亟須解決的問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從各自政黨的代表理論出發(fā),提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主張,并將之付諸各自的實踐行動。國民黨想繼續(xù)奉行一黨專政、以黨治國和領袖個人專斷的理論,排斥其他黨派和社會力量的政治參與,維持其多年一黨專政帶來的既得利益[13],這就導致了國民黨由一個引領革命潮流的政黨,退化為民族復興的障礙。而中國共產黨確立的“新民主主義政治路線,從理論到實際都更接近中國的國情,也更利于自己的社會動員;農村土改政策,使它得到了中國最廣大人口的農民的支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團結了全國多數中間黨派和社會輿論”[13]。中國共產黨順應了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歷史潮流,掌握了民心民意。而誰掌握了民心民意,誰就能戰(zhàn)而勝之?!皟蓚€中國命運”抉擇的結果,就是這一歷史邏輯的最好說明。
四、結語
綱要課是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材內容豐富、結構獨特、論斷深刻。要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既要以教材為本,梳理其內容,分析其歷史敘事,闡釋其學術邏輯,剖析其學術內涵,構建教學體系,又要超越教材本體,吸收學術界最新成果,提高敘述能力,增強理論的說服力。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認識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使學生具備分清歷史主流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具備勾連歷史與現實的思維能力,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23年版)》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1.
[6]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84.
[8]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
[9]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1986:256-257,313.
[10]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57-58,149,226.
[11] 易勞逸.流產的革命:1927—1937年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中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291-293.
[12] 費正清,費維愷.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 1912-1949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56.
[13] 汪朝光.《中華民國史》第3編第5卷序言[J].近代史研究,1999(3):303-307.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