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網發(fā)布《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23年度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項目名單的通知》。經組織評選和公示,共評選出優(yōu)秀展覽項目10個、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10個、優(yōu)秀展覽提名項目30個、優(yōu)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14個。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印染新生——中國傳統(tǒng)印染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系列社教活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萬物生發(fā),蔚然生長——中央美術學院2023年畢業(yè)季公共教育活動”等10個項目入選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本期分享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之一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的公共教育手記。
2023年5月5日晚上6點,隨著最后一位觀眾三步一回頭地走出展廳,“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拉下帷幕。為期半年的敦煌藝術大展,美術館公共教育部門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績單。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一方面,展覽期間美術館共舉行展覽講解1450場,惠及公眾53820人;另一方面,展覽期間美術館共舉行非講解類的公共活動40場,包括特殊群體公益參觀、學術講座、版畫工作坊、舞蹈工作坊、音樂工作坊、戲劇工作坊、藝術療愈工作坊等多種類型,線上線下惠及公眾近50000人。此次展覽是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自主策劃的跨越古今的藝術大展,公共教育部門在展覽基礎上抓住兩端:一端是“學術”,通過舉辦優(yōu)質學術講座的形式,將高質量的敦煌學及敦煌藝術內容,傳遞給廣大觀眾,為他們觀看展覽建立一定的知識背景。另一端則是“體驗”,通過舉行如敦煌舞蹈、敦煌音樂等各種形式的工作坊,使“敦煌”從墻面延伸到空間中,讓觀眾立體化地感受“敦煌”的文化氛圍。
美術館在敦煌大展期間共舉行了系列學術講座20場,講座內容涵蓋敦煌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音樂舞蹈、敦煌服飾文化、敦煌石窟贊助人等多個方面。當然,線上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動并不是萬能的,對于注重實際體驗的工作坊項目,美術館根據(jù)藝術形式見縫插針地安排線下舉行。敦煌文化涵蓋各個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敦煌音樂、敦煌舞蹈、敦煌壁畫等工作坊外,美術館特別推出了以敦煌藝術為主題的藝術療愈工作坊,很自然地將具有宗教和審美雙重屬性的敦煌藝術,與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藝術療愈”結合起來,受到了公眾的喜愛?!拔拿鞯挠∮洝鼗退囆g大展”期間,美術館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服務的提升上。比如展覽公共講解方面,美術館堅持免費為觀眾提供定時講解服務,一方面投入不小的費用,邀請敦煌研究院專業(yè)講解員21人次,從敦煌飛到北京,在美術館進行公共講解;一方面則通過相關培訓,建立了一支專業(yè)過硬、服務熱情的志愿者講解團隊。相信每一位觀眾,都會對美術館展覽期間提供的高質量公共講解留下深刻印象。
美術館在展覽期間還拿出了更多的門票,邀請社會眾多特殊群體免費公益觀展。美術館邀請?zhí)厥馊后w近3000人參觀,共舉行23場公益參觀導覽。美術館的公益專場,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藝術的信息之光,鼓勵著他們勇于面對困難而砥礪前行。參與到“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服務的志愿者們共計有90位,他們來自社會各個領域,最大年齡達到60歲,最小年齡才16歲,有的是已經退休的單位領導,有的還是在校初中生。展覽期間,志愿者總共服務觀眾人數(shù)227684人次,單個志愿者最長服務時間達到456小時,平均個體服務時間達到60小時。這些志愿者雖然年齡不同、背景各異,但對服務美術館及展覽都抱有極強的奉獻精神。他們認真負責、專業(yè)熱情、不計回報,竭盡所能地為觀眾們普及敦煌藝術知識、營造敦煌藝術氛圍、展現(xiàn)敦煌藝術魅力,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