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被喻為“城市時代”,人類社會將全方位進入高度城市化,伴隨工業(yè)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城市的空間形態(tài)從權力中心結構演進為經濟中心結構。在世界城市發(fā)展進程中,西方發(fā)達國家城市建設呈逐漸萎縮狀態(tài),而在中國,據《2023年全國千強鎮(zhèn)發(fā)展報告》顯示,城鎮(zhèn)化率達48%,并在高速度追趕著世界發(fā)達國家70%的城市化率。
隨著我國城市化在高速進程中走向多元,城市中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標志性建筑更加追求獨特性、唯美性、唯一性,成為城市建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彰顯城市文化精神的地域性,并承載著城市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何為建筑?建筑是人們?yōu)榱藵M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并運用一定的科學規(guī)律和美學法則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建筑是多門技術科學的綜合產物。建筑形象處理得當,就能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建筑是一門藝術,被稱作凝固的音樂、城市的名片。
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土木結構、大屋頂、挑檐建筑樣式與西方以石質結構為特征的建筑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其獨特鮮明的建筑特質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中國早期建筑以夯土為主要承重結構,輔以木構框架做補強。唐代以后,中國木構建筑趨向成熟,全木構架普及,以榫卯連接構件,形成地域特色鮮明的中國式建筑。清末以后,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木結構傳統(tǒng)建筑逐漸被西式現代建筑所取代。
代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有宮殿建筑與寺院建筑,而西方的建筑以教堂與皇宮建筑為主。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在城市建筑格局的發(fā)展進程中,機場、車站、體育場、音樂廳、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建筑成為現代城市文明與文化發(fā)展的代表。
因此,當代的城市建筑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城市建設呈現世界范圍的趨同性,中國的城市中也涌現了大量的與世界同步的現代建筑?,F代的城市建筑更注重簡約實用,特別是隨著機場、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大型運動會、博物館、城市門戶標志性建筑的建設,大量的公共建筑應運而生,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追求著一種新的時尚與風貌,為當代城市建設增添了新的樣式。一些經典的建筑,也成為城市發(fā)展中新的文化遺產。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其大跨度以及豐富曲線的建筑大量誕生,既是當下工業(yè)和科技文明的體現,也滿足了功能的需求,建構了中國現代化城市的新風貌。
在當下城市快速發(fā)展期與東西方文化碰撞期,城市的建筑風格與建筑風貌開始更加關注建筑的多元化存在。在建筑造型與風格上,更加重視繼承傳統(tǒng)以及保持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
建筑何用?成為當前城市發(fā)展進程中需要重新審視和思考的問題。當我們在追逐城市規(guī)模、追求城市個性與標新立異的同時,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確保城市建筑的功能化和實用性。一味地標新立異與出奇出怪的現象并不是城市建筑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梁思成所提出的“中而新”的設計思想是設計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城市更新過程中千城一面的建設局面比比皆是,對原有城市建筑風貌的破壞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大量的古建筑遺產難以融入當下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在其夾縫中形成盆景式的保護模式并形成極不協調的視覺現象。
建筑不能等同于純粹的雕塑藝術,它首先是在功能之上體現藝術之美、造型之美。同時,當代的建筑也不能盲目地變成一種理念思潮的實驗品。建筑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尺度,以服務人為其主要宗旨,正如公元前1世紀,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提出了建筑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這也是建筑師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社會的擔當與責任感。
一座座優(yōu)秀的建筑,不僅能夠形成整體城市風貌,同時也能夠使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筆串起城市記憶、延續(xù)城市文脈的文化遺產。世界范圍內優(yōu)秀的文化名城無不依托城市建筑遺產而成為城市文旅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人們走進異國他鄉(xiāng)旅游的目的更多是城市文化之旅、城市建筑風貌之旅、城市建筑文化遺產之旅,這正是城市建筑之美所帶來的文化宣傳效應。
在中國當下城市高速發(fā)展與建設的進程中,在傳承傳統(tǒng)經典和與西方現代對話的多元化時代下,應當讓建筑成為城市文脈的再延續(xù),更好地形成整體城市文化風貌、傳承城市文化精神、承載城市文化遺產等多重功能的重要載體。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