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進程的逐漸加快,傳統(tǒng)的水稻種植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新時期的栽培需求,急需轉變種植方案和種植理念,大力推廣應用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并在栽培管理過程中引導農戶科學開展病蟲害防治,將病蟲害對水稻造成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切實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和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希望對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水肥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
1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要點
1.1 水稻種植地的選擇與翻耕整地
唐山豐南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種植。在選擇水稻種植地時,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塊。避免低洼地、易積水的地區(qū),以免造成水稻生長不良和病蟲害的發(fā)生。水稻種植適宜于壤土、粘土和砂質壤土等肥沃土壤[1]。這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有利于水稻生長。確保灌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拷恿鳌⑺畮斓人吹赜欣谒痉N植。同時還需要保障種植地周邊交通便利,有利于農資和糧食的運輸。在秋季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耕,耕深一般在20~25cm。深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春季作物播種前,進行淺翻耕,耕深10~15cm。春耕有助于破碎土壤坷垃,提高土壤透氣性。在翻耕后,進行旋耕,使土壤更加細碎,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長。整地要求土地平整、土塊細碎、排水暢通。整地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生長和產量。結合整地,還需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如農家肥、堆肥等,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一般每畝施入有機肥2000~3000kg。然后施入氮、磷、鉀等化肥,以滿足水稻生長所需。通常每畝追施45%的氮磷鉀復合肥10~15kg,過磷酸鈣20~30kg,硫酸鉀10~20kg。根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施入適量的微肥,如硫酸鋅、硼砂等,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和產量,每畝施用量控制在1~1.5kg[2]。
1.2 水稻品種選擇及主要推廣品種
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高產、穩(wěn)產、米質優(yōu)良、口感好、市場前景廣闊、抗病能力強、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種,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的風險。目前,在唐山豐南區(qū)推廣應用較好的水稻品種有冀粳8號、冀粳10號、‘協優(yōu)’系列、‘兩優(yōu)’系列、農粳1號等。
1.3 水稻軟盤育秧技術方案
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捎?0~55度溫水浸泡法或者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消毒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選用適宜水稻生長的軟盤,將軟盤放入育秧大棚,擺放整齊。每個軟盤的孔洞要整齊一致,以便播種[3]。在軟盤孔洞中填充優(yōu)質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可選用腐熟的農家肥、河沙和水稻專用肥等。填充厚度約為2~3cm。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填充了營養(yǎng)土的軟盤孔洞上,每孔撒入2~3粒種子。播種后用細土覆蓋,厚度約為1cm。播種后,及時搭建育秧大棚,保持內部溫度適宜。白天保持溫度在25~30℃,夜間保持溫度在15~20℃。濕度保持在60%~80%。在秧苗生長過程中,要保持軟盤濕潤,適時澆水,保證育苗盤土壤的濕度能夠調控到65%~70%。在秧苗2~3葉期,適量施用速效氮肥,促進秧苗生長,通常每平方米施入尿素20~50g。在秧苗長到2~3葉期時,適當降低大棚內溫度,進行煉苗。煉苗期間,要注意觀察秧苗生長情況,適時調整溫度和濕度。秧苗長到3~4葉期,葉色變綠,根系發(fā)達時,可進行移栽了。
1.4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要求
水稻機械化插秧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水稻品種和土壤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氣溫適宜、水稻生長旺盛時期進行插秧[4]。具體時間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插秧前對插秧機進行檢修、保養(yǎng),確保插秧機性能良好。根據水稻品種、土壤條件、種植密度等要求,設置插秧機的株距、行距等參數。啟動插秧機,按照預設參數進行機械化插秧。在插秧過程中,及時檢查插秧質量,如發(fā)現偏差,進行相應調整。插秧后及時進行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確保水稻生長良好。一般情況下機械化插秧的株距在20~30cm,行距在25~35cm。根據插秧機的性能和水稻生長要求,合理控制插秧速度。一般每小時插秧速度在10~15畝。插秧時保持水層深度在2~4cm,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種確定。
1.5 水稻科學灌溉與施肥管理
移栽之后為了保證水稻能夠與土壤和氧氣充分接觸,促進水稻根系生長,除了對水分敏感時期和施肥打藥時期采用間歇性淺水灌溉之外,其他時期均采用濕潤灌溉為主,除此之外要準確地掌握兩次曬田的時間和程度,第1次在移栽后30~35天左右進行,當大田的分蘗量達到標準的70%~80%時進行曬田處理,曬田時使田面微微開裂,腳踩下去鞋不下陷為主。第2次曬田應該在齊穗后的15~20天進行,讓田面自然落干。為了減少收獲時的機械損傷,應該在收獲前7天將大田水排干[5]。做好水層管理的同時,還需要做到科學追肥。水稻進入分蘗期之后,每畝追施尿素8~10kg,硫酸鉀6~8kg。水稻進入穗期之后,結合灌溉每畝追施氮肥10~12kg,硫酸鉀6~8kg。
2 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2.1 水稻蟲害的物理防治
2.1.1 水稻稻田中殺蟲燈配置
殺蟲燈防治水稻病蟲害是一種物理防治方法通過誘捕和消滅害蟲來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一般認為殺蟲燈適用于水稻田間的各種飛蛾、鞘翅目、鱗翅目等害蟲,可以有效防治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常見病蟲害。殺蟲燈應設置在水稻田間的開闊區(qū)域,每公頃設置1~2盞,建議將殺蟲燈設置在水稻高度的1/2處,以防害蟲飛入燈內。殺蟲燈使用過程中應根據害蟲的活動時間來確定開啟和關閉時間,通常殺蟲燈在傍晚和清晨害蟲活動頻繁的時間開啟,而在天亮后關閉。具體時間可以根據當地的害蟲種類和活動習慣進行調整。
2.1.2 水稻稻田中害蟲的性誘劑防治
性誘劑防治方法適用于防治水稻田中的各種害蟲,如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二化螟、三化螟等,這種方法不僅對環(huán)境友好,而且可以降低害蟲種群密度,從而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降低生產成本。應用過程中應該根據需要防治的害蟲種類選擇相應的性誘劑,例如,防治稻縱卷葉螟可以選擇螟蛾性誘劑,防治稻飛虱可以選擇飛虱性誘劑,將性誘劑放入害蟲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放置在稻田中,靠近害蟲發(fā)生區(qū)域,以提高誘捕效果。根據害蟲種群密度和危害程度,調整誘捕器的數量和密度,通常每畝稻田放置5~10個誘捕器。性誘劑的有效期通常為1~2個月,過期的性誘劑會失去誘捕效果,因此每間隔1~2個月需要定期更換性誘劑,以保證誘捕效果。
2.1.3 水稻稻田中粘蟲板的防治應用
粘蟲板是一種利用害蟲的趨性通過物理方法誘殺害蟲的防治手段,該種設備主要用于誘殺那些對黃色有明顯趨性的害蟲如稻縱卷葉螟、稻螟蟲、稻苞蟲、葉蟬、飛虱等[6]。應用過程中應選擇黃色粘蟲板,并根據當地水稻害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通常在水稻生長中后期害蟲活躍時開始放置,每畝水稻田放置10~20塊粘蟲板,均勻分布于田間,粘蟲板應高于水稻植株頂部,以便害蟲接觸到,每7~10天檢查一次粘蟲板,及時更換粘滿害蟲的板子,以保持防治效果,結合使用糖醋液誘殺、人工捕殺、防蟲網隔離和果實套袋技術等,以提高防治效果。在應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不要對非靶標生物如蜜蜂等有益昆蟲造成影響,不能完全替代化學防治,應結合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同時粘蟲效果受氣候影響較大,如高溫、高濕條件下,害蟲活動頻繁,粘蟲板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應用過程中要密切監(jiān)測天氣環(huán)境的變化。
2.2 水稻蟲害的生物防治
害蟲天敵防治水稻病蟲害,主要是利用多種寄生性昆蟲,例如赤眼蜂來防治水稻多種病蟲害。赤眼蜂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均為卵寄生分別以鱗翅目、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脈翅目、蜻蜓目、纓翅目、直翅目、廣翅目等昆蟲卵為寄主。成蟲產卵于寄主卵內,幼蟲取食卵黃,化蛹,并引起寄主死亡,成蟲羽化后咬破寄主卵殼外出自由生活。其中寡索赤眼蜂屬的一些種寄生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等水稻害蟲卵。在應用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赤眼蜂卵卡。在應用過程中應該根據需要防治的害蟲種類選擇相應的赤眼蜂卵卡,將赤眼蜂卵卡放置在水稻田中,靠近害蟲發(fā)生區(qū)域,然后根據害蟲種群密度和危害程度,每畝稻田放置5~10個赤眼蜂卵卡,定期檢查赤眼蜂卵卡的使用情況,觀察害蟲防治效果,并及時更換失效的赤眼蜂卵卡[7]。
2.3 水稻病蟲害的化學防治
2.3.1 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病癥狀與防治
水稻紋枯病一般在稻田中生育期間發(fā)病,主要在水稻苗期、分蘗期和成熟期發(fā)病最為嚴重。其發(fā)病受到氣象條件、病原菌的侵入途徑等因素的影響。苗期發(fā)病較為常見,葉片上出現小型黃褐色的斑點,隨著病情加重,斑點逐漸擴大,形成長條狀的棕色壞死斑。受害的苗葉逐漸干枯,并逐漸向下部蔓延,導致苗體整體生長不良,出現歪頭、矮秧等癥狀。分蘗期的紋枯病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上出現黃化、枯黃或褪綠斑點,葉片邊緣呈現紅褐色?;疾恐饾u擴大并融合,形成長形斑塊,葉片晚期逐漸枯黃干死,病斑上會出現紅色霉層。在成熟期的發(fā)病主要表現為谷殼和葉片上出現黑褐色斑塊,斑塊逐漸擴展并與健康部分融合,導致谷殼裂紋增加,粒重減輕,產量降低。防控水稻紋枯病每畝用10%己唑醇40mL+營養(yǎng)葉面肥粒粒寶30mL兌水20~30kg,或每畝用10%己唑醇55mL+營養(yǎng)葉面肥粒粒寶30mL兌水30~40kg進行葉面噴灑。
2.3.2 水稻稻瘟病的發(fā)病原因與防治
水稻紋枯病在高溫高濕的天氣條件下容易發(fā)病。發(fā)病的適宜氣溫范圍為18~34℃,流行期適溫在22~28℃之間。相對濕度在70%~96%之間,相對濕度90%以上為發(fā)病最適宜濕度。高溫高濕天氣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傳播。施肥不合理是誘發(fā)水稻紋枯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偏施氮肥、遲施氮肥會導致水稻生長前期封行早、蔭蔽,后期莖葉徒長,體內可溶性氮增加,降低抗病性。灌水不合理,長期深水淹灌,也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水稻品種對紋枯病的抵抗力差異不明顯,絕大多數品種在田間表現感病。一般矮稈闊葉型品種比高稈窄葉型品種發(fā)病重。發(fā)病初期,水稻底部葉鞘出現橢圓形暗綠色的水漬狀病斑。隨后病斑逐漸擴大,呈云紋狀,危害葉鞘、穗頸。嚴重時,全穗枯死。發(fā)病后水稻生長受影響,谷粒不飽滿,空殼率增加,嚴重影響產量。水稻稻瘟病在發(fā)病初期可以40%稻瘟靈100~120g+75%三環(huán)唑40g+25%吡唑醚菌酯20g兌水8~10kg細霧噴霧;發(fā)病中心著重噴霧,7天后再用藥鞏固一次,或者每畝用75%三環(huán)唑60~80克+25%咪鮮胺80~100mL,兌水10~15kg,田間噴霧。
2.3.3 水稻稻飛虱的特征與防治
水稻稻飛虱是一種常見的水稻害蟲,主要包括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等。褐飛虱成蟲體長約3mm,暗褐色,具有短翅。腹部末端有明顯的抱握器。白背飛虱成蟲體長約3mm,淡黃色,翅白色,腹部背面有兩條黑色橫帶?;绎w虱成蟲體長約3mm,灰褐色,翅上有不規(guī)則的斑紋。稻飛虱一年發(fā)生多代,世代重疊。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從卵孵化到成蟲只需約20天。稻飛虱主要在稻株上取食,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汁液,導致水稻生長受阻。受害水稻葉片出現黃化現象,植株生長受阻,嚴重時葉片枯死。稻飛虱為害導致水稻結穗減少,穗粒不飽滿,空殼率增加,嚴重影響產量。此外,稻飛虱還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它們在取食過程中將病毒傳播給健康水稻,導致病毒病的發(fā)生[8]。防控水稻稻飛虱可以畝用25%優(yōu)樂得可濕性粉劑30~35g+80%敵敵畏乳油100mL(或40.8%樂斯本乳油60mL)兌水60~75kg噴霧。
2.3.4 水稻二化螟的食害特征與防治
水稻二化螟成蟲體長約1~1.5cm,體色呈灰褐色,前翅具有淡黃色斑紋。幼蟲體長約2cm,呈淡黃色到淡綠色,有黑色的斑點。二化螟一年發(fā)生多代。成蟲在水稻田中羽化后,交配產卵在水稻植株上。幼蟲孵化后鉆入水稻葉片內部,進行食害。幼蟲經過5~6個齡期的發(fā)育后,經歷蛹期,然后成蟲再度出現。幼蟲在葉片內部進行食害,導致葉片呈現被啃食的不規(guī)則斑塊,葉緣略帶鉆孔。幼蟲在葉片內部食害時,會分泌唾液,導致葉片被卷曲,形成小管狀。嚴重食害造成葉片大面積的黃化、枯死,嚴重時整株水稻失去光合作用,導致葉片干枯死亡。水稻二化螟成蟲還會攀附在水稻穗部上進行啃食,導致穗部形成被咬傷的痕跡,有時甚至可以發(fā)現幼蟲。防控水稻二化螟推薦使用80%殺單·氟酰胺可濕性粉劑75g,或者1%甲維鹽乳油100ml,或者20%三唑磷乳油120ml,或者48%毒死蜱乳油100ml,兌水30~50kg進行大田噴灑。
綜上所述,水稻高產栽培是一個漫長且系統(tǒng)性的工程,栽培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步都與水稻最終的產量和品質相關,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對最終的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在水稻種植管理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與氣候特征,合理運用栽培技術,同時注重做好病蟲害的有效防范,采取科學的防治方案,降低化學藥物的不當使用,保證水稻的高產和品質,最終推動水稻種植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蔡娜.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常見病蟲害防治[J].智慧農業(yè)導刊,2023,3(6):51-54.
[2]唐玉林,孫婷,王東等.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種子科技,2024,42(3):50-52.
[3]毛安潤,詹楊,徐臘梅等.水稻新品種“青香優(yōu)香九”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yè),2024,(3):58-59.
[4]楊玉菊,高炳彥.基層農技推廣中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4,42(2):137-139.
[5]梁阿輝.優(yōu)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應用的合理建議[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3,(11):190-192.
[6]李志磊.基于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的水稻產業(yè)鏈“全體系”建構研究[J].北方水稻,2024,54(3):82-84.
[7]高英.不同種植密度對雜交水稻野香優(yōu)莉絲生物學及產量性狀影響試驗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11):35-37.
[8]張巧紅.水稻病蟲害防治中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應用研究[J].南方農機,2024,55(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