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象與熱點
(一)AI影像對攝影行業(yè)產生影響
突飛猛進的新的數字技術,對于傳統(tǒng)技術而言,近似斬首行動,而不是走繼承—改進的路子,其技術方式是另辟路徑,而不是在原有路徑中延伸。站在2024年首,特別是在OpenAI Sora文生視頻模型技術出現之時,回看2023年ChatGPT給攝影帶來的震動,只能算作影像視覺革命的序曲。但就是這樣的序曲,已經給攝影界帶來了持續(xù)一年的大討論。因為其觸及的問題是系統(tǒng)性的,攝影全行業(yè)都在端量和試用這種新手段,品嘗其新氣息、新效果,以及直面觸發(fā)的攝影行業(yè)的規(guī)則問題、倫理問題、價值問題。
從行業(yè)規(guī)則來說,攝影是面對現實拍攝完成影像的過程,無論是新聞和紀實攝影,還是藝術攝影,影像都是拍攝得來的,只不過前者要求全片是一次性拍攝得來,而后者可能對拍攝得來的影像素材做大幅度修改,但影像來源仍是光化學反應或光電耦合作用。ChatGPT影像則由計算生成,是數據生成數據的方式,不是面對現實通過光的作用生成的方式。因此,攝影出現了“源”的問題,并由此產生新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AI影像是利用數據庫原有材料計算、數字化生成出來的,而面向現實的拍攝是這個數據庫的影像來源。因此,當下拍的或許不如AI算出來的合用,但作為數據材料,它依然有用。
2023年,攝影界較疑難的規(guī)則問題是,在類似全國影展的“紀錄類”“藝術類”分類體系中,AI影像如何鑒別和擺放?展覽組委會和評委會所擔憂的問題主要有二:一是紀錄類攝影中若混進了AI生成影像,該如何鑒別;二是若藝術類攝影中混進AI生成影像,應如何判別兩者技藝水準的高下。從一年來的實踐看,在實際征稿中,AI生成影像被單獨分小類,置于藝術類大項之下,而不少評委對此類影像較為排斥。此類影像的類別歸屬仍有待業(yè)界繼續(xù)探索。人類對關于影像與現實間有無直接的光學關聯有辨別需求,此需求呼喚著行業(yè)共識與公共約定的產生。
(二)紀實攝影在當下的價值和走向
在AI技術帶來影像生產力大解放的今天,攝影的記錄性、文獻性依然為社會所需要。在人類認知方式未發(fā)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這種需要是人類社會秩序化的需要,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需要。
在此前兩年的年度報告中,針對紀實攝影的演變與價值已有諸多歸納。但“紀實攝影”成為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重要議題之時,依舊引發(fā)了全國攝影理論界的討論。此次會議收到論文40余篇,內容涉及紀實攝影在當代的處境分析,年深日久的原發(fā)問題的推進式研 究,更涉及價值判斷,學術維度比較豐富。紀實攝影之所以仍然被需要,也是因為紀實攝影可以呈現問題,而紀實攝影的關注方式、真切的呈現樣式,有其他藝術形式不及之處。我們看到,在面向現實之時,社會要求我們有歷史的觀點;而在發(fā)揮攝影家主體作用之時,社會要求我們體現出觀看中的美學。這體現了紀實攝影本體性的、不可替代的性質。
問題也許不在于理論本身,而在于實踐中的回答。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進程中,如何進一步發(fā)揮紀實攝影的獨特性,找準著力點,扎扎實實地登高原、攀高峰,是時代課題和使命。2023年12月,第29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暨首屆廈門影像藝術周在廈門開幕,在記錄類的“長期關注”小類評選中,有許多作者的長期關注和跟蹤拍攝作品受到評委的好評,以至25組稿件入選展覽。這些作品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鄉(xiāng)村變遷史,也有城市發(fā)展史;既有經濟活動的歷史文獻,也有文化藝術的時代審美。特別突出的是,本屆影展出現了不少關注家庭生活和父母、配偶生命狀態(tài)的作品,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社會生活中個人情感的變化。
與此相呼應的是,2023年11月2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協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中國攝影家》雜志社承辦的“黃河百姓—朱憲民攝影60周年回顧展(1963—2023)”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該展覽在社會各界所獲得的高度肯定,可以印證上述觀點。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蒙在講話中說:“朱憲民先生的攝影作品表現的是人民,其魅力和取得廣泛認同的是生活,他創(chuàng)造的是動心、動神、動情的藝術?!蔽幕吐糜尾奎h組成員、副部長盧映川在開幕前參觀展覽時說,攝影定格的是瞬間,但體現的是人的精神;用百姓生活反映社會變遷最具說服力;朱憲民先生鏡頭中的人煥發(fā)著那個年代的奕奕神采;他60年的攝影實踐再次告訴我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必由之路。李舸主席指出,朱憲民先生持之以恒地關注平民生活,用鏡頭定格了大時代變遷中普通民眾的時光歲月和歷史滄桑,以一顆赤子之心、一雙追求真理之眼,在大跨度的時空中構建中國百姓生活的全景畫和交響曲,升華中國特色的現實主義攝影創(chuàng)作方法,為當代中國紀實攝影提供了優(yōu)秀范本。展覽持續(xù)兩周,觀眾一直川流不息,社會反響非常熱烈,這正說明了紀實攝影的生命力。
(三)建立“攝影與影像學”一級學科的政協提案引發(fā)行業(yè)關注
繼2021年6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舉辦的攝影與數字藝術論壇第1期提出“攝影的學科建設”課題及“攝影與影像學”學科建設設想,以及李樹峰和計衛(wèi)舸在《中國攝影家》雜志發(fā)表相關文章后,陸續(xù)有高校攝影專業(yè)教師針對此問題進行研討。2022年3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數字藝術論壇第6期以“攝影專業(yè)課程設計和教學研究”為主題,再次展開討論,眾多高校攝影專業(yè)代表性人士共同參與,就此主題認真且細致地交換了意見,將攝影專業(yè)課程設計問題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予以看待,在國內攝影教育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上述基礎上,2023年3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就“加強頂層設計,與國際接軌,將攝影學列為一級學科”“樹立‘大攝影’理念,將學科名稱確定為‘攝影與影像學’”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提案。他在提案中認為,攝影是應用廣泛,具有認知、記錄、表達功能的獨特媒介,攝影文化領域從業(yè)人員眾多、行業(yè)協會架構完整、器材市場龐大、攝影活動密集。同時,攝影由一種現代技術媒介發(fā)展成一門獨立藝術,給整個藝術世界版圖和未來景觀帶來了深刻變革。然而與蓬勃發(fā)展的攝影文化所對應的學科現狀卻是,攝影在學科目錄中被放在多個二級學科之下。對此,他呼吁有關部門強化對攝影學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
鄭更生認為,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近年來,文化強國建設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文化人才培養(yǎng)則是其中尤為關鍵的一環(huán)。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攝影因其獨特的視覺直觀性、現場可證性、瞬間永久性,在記錄社會發(fā)展和變革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外宣舞臺上能實現“一圖勝千言”的溝通,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得以凸顯。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攝影人才培養(yǎng)遭遇瓶頸,具有國際視野、視覺涵養(yǎng)和科技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短缺,攝影呈現娛樂化、流水線化趨勢,大眾消遣性圖片和商品營銷圖片占市場主流,與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文藝高峰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鄭更生提出,高校作為高端攝影人才培養(yǎng)和成長的搖籃,應該有所作為。目前,高等攝影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散碎和被邊緣化。其原因在于攝影被普遍視為一種基礎的操作技術,一個技術性知識體系,而非藝術理論體系。以研究生教育為例,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fā)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2022年)》中,攝影仍不是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層次缺失,本科教育就會形成上升通道栓塞,而這必然導致本科教育萎縮,造成高端人才培養(yǎng)不足,形成全社會攝影審美能力提升疲態(tài)和相關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失速。長此以往,由攝影技術應用大國向技術與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強國轉變的夢想,會因人才支撐乏力而難以實現。鄭更生表示,從國際高等攝影教育來看,大部分國家都將攝影學設置為單獨學科,并且注重培養(yǎng)復合型視覺人才。從國內攝影生態(tài)來看,在繁榮且活躍的行業(yè)態(tài)勢、眾多且結構完善的攝影組織、廣泛的群眾基礎中,攝影已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不斷轉化為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硬實力。而圖像、影像傳播呈幾何級數爆炸的數字時代,也急需成熟科學的攝影學科建設。中國高等攝影教育要順應時代做出科學調整,將之上升到學科而不僅僅是應用技術層面。
鄭更生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接軌國際,將攝影學列為一級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學科的必要因素,而攝影的技術知識體系、藝術知識體系均是扎實且穩(wěn)定的。二是樹立“大攝影”理念,將學科名稱確定為“攝影與影像學”。發(fā)揮高校專業(yè)性、前沿性優(yōu)勢,用跨學科、跨領域眼光擴大攝影外延,對攝影與影像做貫通式研究。這有利于生成影像視覺文化與藝術知識體系;有利于獲得更好的資源支撐,對攝影技術、藝術及兩者創(chuàng)新融合等領域從事專門研究;有利于催生更多的發(fā)現與發(fā)明,為藝術創(chuàng)作和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活力。
結合提案,《中國攝影》雜志已展開關于建立“攝影與影像學”一級學科提案的討論。
(四)攝影與中華美學精神的結合創(chuàng)作與研究成為熱點
2023年,攝影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體現中華美學精神的探索增多,不少作者著力于此,創(chuàng)作出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這與近幾年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討論、繼承與學習相關。2023年10月19日,首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頒獎典禮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開幕式在浙江美術館舉行,活動由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組委會主辦,浙江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fā)展促進會、浙江省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學會(臺灣地區(qū))、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中國攝影家》雜志社承辦。浙江省委常委邱啟文,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李文輝以及主辦、承辦、協辦單位領導,兩岸攝影界代表,臺商、臺青代表等200余人參加活動。邱啟文同志表示,在習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之際,設立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必將進一步打造更具辨識度的文化交流品牌。林政則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借助影像進行文化交流,通過一個個精彩瞬間,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交融和碰撞,這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開拓。影像的聯結不只是現實對應關系,就如同海峽兩岸的同胞一樣,我們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既有看得見的,又有看不見的,什么都無法改變我們是一家人、“兩岸一家親”的客觀事實。我們相信,以影像為媒,一定能夠賡續(xù)同胞血脈親情,增進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李樹峰表示,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是兩岸攝影藝術交流的新平臺,入選作品注重中華文化的文脈傳承,努力體現“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融合,關注影像的藝術表達和視覺創(chuàng)新,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同根同脈同視界”的視覺內容和光影魅力,更讓我們感受到海峽兩岸攝影家有一樣的砥礪前行的藝術追求,攝影以其技術性、現場性、瞬間性、客觀性、機遇性和選擇性等特性,把兩岸人民的生活連在一起,把兩岸攝影人的心連在一起。
首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獲得兩岸同胞積極響應,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收到3萬多幅作品,評選產生4個金獎,10個銀獎,112個入選獎。10月19日至11月1日,浙江美術館展出周梅生“天地紀·世界遺產在中國”作品展、林添?!鞍雮€世紀的愛”作品展、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獲獎作品展等展覽與相關賽事獲獎作品。
二、活動與問題
2023年的中國攝影活動,在視覺上花樣翻新,地域上遍地開花。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推出的“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庫斯科1895—1945年間的攝影”是國內首個高水平的南美攝影史展覽,具有出色的世界主義眼光;集美·阿爾勒攝影季推出的“影像策展人獎”公開招募方案展現了推進高質量學術性展覽的努力;成都國際攝影周的屏幕集群突出了數字時代的媒介導向;麗水國際攝影節(jié)不僅以900多個展覽在數量上繼續(xù)領跑全球,而且推出了獎金100萬元人民幣的麗水攝影大獎,獲獎攝影家斯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首次造訪中國并在麗水舉辦回顧展,成為當年重要事件;停辦一年的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于2023年及時回歸,在注重學術性的同時強化了傳播性和大眾性;第14屆中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則將萎靡難振的紀實攝影重新拉回人們的視野……回看2023年,中國的攝影活動可圈可點之處不少,但仍有一種憂慮揮之不去:同質性活動大量存在。換言 之,2023年的攝影活動不夠豐富。當下世界風云激蕩,攝影師貢獻了不少有影響力的作品,將強烈的現實感傳遞給公眾,使攝影活動在社會組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攝影活動的藝術現場與社會現場存在反差,影像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仍有疏離。
(一)影響力較大的15項攝影活動(按開幕時間排序)
1.第八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上海,2023年4月20日—23日)
2.第十四屆中國攝影藝術節(jié)
(河南省三門峽市,2023年6月18日—28日)
3.多彩貴州·第十六屆中國原生態(tài)國際攝影大展
(貴州省遵義市,2023年8月22日—10月8日)
4.第十屆大理國際影會
(云南省大理市,2023年8月31日—9月5日)
5.第二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山西省平遙縣,2023年9月19日—25日)
6.2023年沈陽國際在地影像藝術節(jié)
(遼寧省沈陽市,2023年9月27日—10月31日)
7.北京國際攝影周(北京,2023年10月21日—29日)
8.Top20·2023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
(浙江省杭州市,2023年11月4日—19日)
9.麗水國際攝影節(jié)
(浙江省麗水市,2023年11月6日—10日)
10.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
(云南省景洪市,2023年11月30日—12月5日)
11.第29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暨首屆廈門影像藝術周(2023年12月2日—2024年1月3日)
12.第十四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
(湖南省長沙市,2023年12月4日—6日)
13.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廣東省連州市,2023年12月8日—2024年1月12日)
14.第九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福建省廈門市,2023年12月15日—2024年1月21日)
15.第二屆成都國際攝影周
(四川省成都市,2023年12月30日—2024年1月6日)
(二)攝影活動中值得關注的焦點
第一,中國攝影展覽史上“大片時代”的開啟。三位享有國際知名度的攝影家的大型回顧展在中國舉辦,這些展覽不僅體量大、作品多、文獻全,且制作精良,策展水平和學術性較高,堪稱不折不扣的“大片”。這三個展覽提供了攝影切入藝術和社會的三種不同歷史視角。“劉香 成:鏡頭·時代·人”將劉香成1976—2023年中國攝影敘事的核心關注歸于中國社會的現代性進程,從而將現代性反思引入攝影與社會之關系;“永久的當下:斯蒂芬·肖爾回顧展”梳理了肖爾60年的攝影歷程,重建了20世紀60至70年代肖爾經典作品誕生的歷史語境,不僅引發(fā)了關于“新彩色攝影”這一世界當代攝影中重要現象的爭論,而且打通了理解當代西方攝影中一個重要美學傾向—從“垃圾美學”到“卑賤物美學”—的通道;“全域冒險—阿蘭·弗萊舍作品展”的創(chuàng)作媒介涉及攝影、視頻、電影、投影、裝置等多個領域,并往往與建筑、文學等形成強烈的互文關系,映射出后結構主義哲學色彩?!按笃墶闭褂[的舉辦拓展了攝影的文化視野,也吸引了數量空前的觀眾:“劉香成:鏡頭·時代·人”開展至2023年11月10日,購票入場觀眾已達到36萬人次,給未來更多“大片級”展覽的推出樹立了信心。
第二,AI影像在2023年4月之后井噴式涌現,相關展覽出現在國內多個攝影節(jié)并獲獎。關于AI圖像與傳統(tǒng)攝影之關系,AI圖像可否成為藝術、是否承載情感、是否具有個人風格、是否關聯特定時空,尤其是攝影師使用AI圖像軟件完成的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等問題引發(fā)了熱烈討論,北京互聯網法院還就AI圖像著作權的訴訟做出了全國首例判決,被稱為“中國AI圖像著作權第一案”。關于AI圖像的討論在藝術、哲學、法律等領域廣泛展開,2023年成為不折不扣的中國AI圖像元年。2023年4月,德國攝影師鮑里斯·艾爾達格森(Boris Eldagsen)被授予國際攝影界的著名獎項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創(chuàng)意攝影組冠軍,而他在頒獎儀式上以作品系AI生成為由放棄領獎,并希望以這一事件加速有關攝影與AI間復雜關系的討論。艾爾達格森棄獎事件引爆了國際攝影界、新聞界和公眾對AI圖像的高度關切,AI圖像在中國的井噴正與這一事件直接相關。另外,“中國AI圖像著作權第一案”及其引發(fā)的討論值得關注。在本案中,法院判決對原告通過提示詞對人物及其呈現方式等畫面元素進行設計、通過參數對畫面構圖等進行設置所體現的審美選擇和個性判斷予以支持,認為涉案圖片具備“獨創(chuàng)性”要件,是以線條、色彩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造型藝術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隨后,《中國攝影報》邀請多位法律專業(yè)人士做了進一步解讀,法律界人士的看法與法院判決相左,傾向于認為“AI生成的圖片沒有著作權”。趙虎律師認為,著作權的核心要素是獨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的第一層含義是獨立完成。AI圖片是攝影師輸入提示詞后由AI軟件生成,《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三條第二項規(guī)定:為他人創(chuàng)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物質條件、咨詢意見或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chuàng)作;因此AI圖像創(chuàng)作本質上屬于為他人提供“咨詢”意見和輔助工作,不應視為創(chuàng)作,AI圖片也就不享有著作權。豈肇彤律師引用美國相關案例為AI圖像著作權問題提供了國際參考:2023年2月,美國漫畫作者克里斯蒂娜·卡什塔諾娃為自己使用Midjourney創(chuàng)作的漫畫書作品向美國版權局提交版權注冊申請,被以“缺乏人類創(chuàng)意”的理由駁回,這是全球知識產權監(jiān)管機構中圍繞生成型AI作品做出的首個判例??傊M肇彤律師認為“北京互聯網法院對于涉案作品是否應該受到版權的保護,認定過程過于簡單”。(本文引用的趙虎律師和豈肇彤律師的意見,分別見趙虎的文章《AI生成的圖片沒有著作權》和豈肇彤的文章《法律應該是一門嚴謹的“藝術”》,兩文均發(fā)表于《中國攝影報》2024年1月2日第2版)兩位律師的觀點頗有啟發(fā),相信AI圖像著作權等問題將在2024年繼續(xù)熱議 不息。
第三,對攝影活動的管理和引導需要與時俱進,更加專業(yè)化。當前,展覽仍是作品呈現的主要形式,越來越多的展覽涉及跨學科背景和國際經驗,媒介形態(tài)更新很快。作為社會成員中感覺敏銳的群體,藝術家的理念和表達往往有悖常理,導致不少極富探索精神的展覽頻頻遭遇撤稿,若干照片(有時是核心照片或核心片段)被撤掉后,整個展覽便難以成立。建議在較重大的攝影活動中嘗試成立由藝術家和學者組成的專業(yè)委員會,對因實驗性與探索性較強而可能引發(fā)爭議的作品提供專業(yè)意見。
三、出版與研究
中國攝影界的出版情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出版的書籍,從內容來看,大致圍繞攝影理論、評論、隨筆、教育,以及相應的作品集展開;從國別來看,一方面是國內攝影研究人員對攝影史、攝影理論和當前攝影現象的分析和闡釋,以及國內攝影家所出版的各類作品集,另一方面是對國外優(yōu)秀理論書籍和畫冊的引進。二是攝影手工書,隨著幾大攝影展覽手工書單元的設立,興起幾年的手工書在2023年達到全面繁榮。同時,相關行業(yè)內的報紙雜志所刊發(fā)的各類研究文章與作品,共同構成了2023年出版與研究的整體面貌。
(一)視覺文化
隨著攝影外延的不斷擴展,攝影研究不再局限于靜態(tài)圖像。作為多媒體藝術的攝影、作為視覺文化的攝影、作為圖像研究的攝影,都在更廣泛的學術平臺上得到闡釋。當然,隨著藝術邊界的不斷模糊化,視覺理論對攝影研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重慶大學出版社的“拜德雅·視覺文化”叢書從2018年開始,到2023年,已出版了26種,對視覺文化研究做了系統(tǒng)引進。2023年出版的《看的權利:視覺性的逆向歷史》([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將現代性描述成視覺性與反視覺性(或“看的權利”)間的持續(xù)較量,解釋了視覺性如何將權威與權力縫合在一起并將其自然化。另外,《流動不居》([德]鮑里斯·格羅伊斯)、《消費圖像:當代文化中的風格策略》([美]斯圖亞特·埃文)、《21世紀圖像》([德]奧利弗·格勞、[奧]托馬斯·魏格爾)、《攝影的物理和藝術》([美]約翰·比弗,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等作品也頗具價值,此處不贅。
(二)攝影史論
攝影史、攝影理論始終是攝影研究的重點,2023年出版的相關史論書籍涉及攝影發(fā)展的歷史、門類史、地方史,與對攝影史的重要人物研究;攝影理論或評論則圍繞攝影的意義、攝影家的重要理念、攝影門類的探究、攝影作為表達的工具等方面展開。
攝影史方面,《孫明經紀實攝影研究—1944:重返茶馬賈道(I、II)》(孫明經攝、孫健三著,浙江攝影出版社)系統(tǒng)化記錄了這條在中國對外交流和古文明傳播中有重要作用的古道,以及川西以能源生產等方式支援抗日戰(zhàn)爭的情況?!度蛩囆g史:攝影術的發(fā)明》([意]費得利卡·穆扎雷利,河北美術出版社)追溯攝影技術逐步發(fā)展的歷史,并圍繞攝影史經典作品展開詳細闡述。林路《時尚攝影史》(浙江攝影出版社)是其攝影分類史系列的收官之作,對時尚攝影的發(fā)展歷史、表現風格與社會影響予以分析。《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紀實攝影的藝術》([英]喬納森·戴,浙江攝影出版社)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多方面文化現象對弗蘭克作品予以分析。
地方史與人物研究方面,《廣東攝影史:1844—2020》(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出版社)對廣東攝影各個歷史時期的攝影特點、創(chuàng)作規(guī)律、歷史影響等進行了系統(tǒng)性研究。該著作為地方攝影史模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赌角偕模憾°ず?0世紀藝術與文化》(顧錚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集結多位專家對海派視覺文化的先驅丁悚做出深入解讀,匯編了海報、圖書雜志、信件、照片、日記、畫作等1000余件歷史資料?!抖兰o前半葉浙籍攝影家研究》(董衛(wèi)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圍繞郎靜山、駱伯年、徐肖冰、高帆、陳嘉震等名家,以及魯迅“為人生”的攝影批判,從地域角度考量浙籍攝影家、批評家對中國攝影發(fā)展的獨特貢獻。
攝影理論、評論方面,《論照片:如何讀懂一幅攝影作品》([英]大衛(wèi)·坎帕尼,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對120幅經典照片予以闡釋,對照片的意義、攝影師的意圖對讀者理解照片的作用等問題作了解答。《論攝影:當下·無形》([英]戴維·卡帕尼,中國攝影出版社)對14位大師的拍攝理念、創(chuàng)意、拍攝故事等內容展開討論?!都o實攝影—方法與探索》(孫京濤,山東畫報出版社)在紀實攝影經典案例的基礎上,對其主題進行了理論兼顧實操的論述?!稊z影再現與重構》(邵文歡,浙江攝影出版社)是一本從藝術創(chuàng)作角度分析如何進行攝影藝術表現的作品。
(三)攝影教育
攝影教育、攝影創(chuàng)作、攝影研究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攝影教育能夠為攝影的未來發(fā)展培育后備人才,通過普及和提高兩方面工作,奠定攝影發(fā)展的基石。相關教材的出版無疑為更廣大的攝影愛好者經過學習加入攝影隊伍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2023年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攝影函授學院教材系列,共出版了《紀實攝影》(朱炯)、《藝術攝影》(于東東)、《風光攝影》(邵大浪)、《攝影基礎》(徐希景)等7部新作,對多方面的攝影基礎知識做了詳細講解。
此外,還有一些引進版的攝影書籍,其重點在于引導初學者開啟攝影創(chuàng)作,并在攝影創(chuàng)作上有所提升和收獲。如《攝影故事工作坊》([英]芬恩·比爾斯,中國攝影出版社)、《微距攝影:52個任務清單》([英]戴維·泰勒,中國攝影出版社)等。
(四)攝影畫冊
攝影作品是攝影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攝影畫冊是快捷了解攝影家拍攝風格、拍攝理念的一手讀物。對世界知名攝影家作品集的引進,始終是攝影出版的重要一塊,滿足了研究者的需求,也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兑娮C歷史:普利策新聞攝影獎1942—2015》([美]哈爾·比爾編著,光明日報出版社)精選了1942—2015年的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在直觀的影像之外,通過優(yōu)美的筆觸和詳實的史料,力圖借文字還原作品背后的歷史事件及拍攝經過?!都o實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巴黎》([法]羅伯特·杜瓦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呈現了法國攝影家杜瓦諾以巴黎為創(chuàng)作基地,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為拍攝對象的近百幅經典攝影作品?!对绱旱闹袊罚╗日]久保田博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精選了370多張馬格南攝影師久保田博二于1978—1985年走遍中國28個省份,所拍攝的展現中國人衣著、飲食、工作、旅行、娛樂等日常生活的照片,體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交織的中國風貌?!蹲蛱斓闹袊ㄔ鲇喺洳匕妫罚╗法]閻雷,貴州人民出版社)收錄了300幅閻雷的攝影作品,全面呈現1985—2000年間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的日常生活、經濟起飛和社會巨變。《現代生活的繪畫者:杰夫·沃爾》([德]斯特凡·格羅內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選取了沃爾的代表性攝影作品,探討其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對繪畫等藝術作品的多層引用?!杜腔簿茫壕弑静龜z影(1990—2021)》(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編,浙江攝影出版社)以藝術家早期作品“初始”為起點,梳理了其近30年來的13個代表性系列作品,展現他對生與死、永恒與剎那等命題的哲學思考。
國內攝影家在2023年也出版了大量精美的畫冊,它們既是某一階段的總結,也利于攝影思想和風格的傳播?!犊吹靡婏L景的房間》(藏策、牛恒立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囊括了郎靜山、邵度、駱伯年、馬六明、姚璐、高巖、張?zhí)m坡、繆曉春、王寧德、邵文歡等39位攝影家的作品?!吨袊敶鷶z影圖錄》第八輯(劉錚主編,浙江攝影出版社)呈現了胡武功、李百軍、曹奧林、龔劍等10位攝影家的作品?!断排c眷戀》(許海峰、呂正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展示了22位攝影師提供的關于上海的影像作品?!短K州河》(陸元敏,上海文藝出版社)包含146張拍于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河照片,展現了幾代上海人旦復一旦的歲月記憶。另外,本年度還出版了《銀漢紅墻入望遙:梅生攝影作品》(周梅生,中國攝影出版社)、《星月》(楊延康,UNICORN)、《銀鹽寫生》(付羽,Place M出版)、《中國農民》(逄小威,上海人民出版社)、《胡同里的日?!罚ㄉ芯x,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自拍者:尺箋傳影》(許雷、何博,La Maison de Z)、《家當:中國家庭生活的十年巨變(英)》(黃慶軍,中國畫報出版社)、《海岸線》(郎曉光,中國攝影出版社)、《九十年代老杭州》(薛華克,浙江攝影出版社)、《和光同塵》(劉昕,中信出版社)等畫冊。還有一些大型展覽配備畫冊,關注度也比較高,如《第29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作品集》(中國攝影出版社)、《第十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者攝影作品集》(中國攝影出版社)、《重塑附近:2023浙江紀實攝影大展作品集》(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等編,浙江攝影出版社)等。
國外有一些優(yōu)秀畫冊關注人與自然關系、自然界的動植物,以優(yōu)美而精彩的影像讓讀者回歸自然,并思考攝影作品及背后的意義。如《永恒的時光之旅(新版)》([日]星野道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植物的藝術》([德]卡爾·布洛斯菲爾德攝;[德]漢斯約爾格·屈斯特撰,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樹:天地之間》([美]阿特·沃爾夫攝、[美]格里高利·麥克納米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等。
攝影不僅可以記錄自然,發(fā)現自然之美,還可以記錄民俗與文物,為文物留影,發(fā)揮攝影的記錄性和文獻性。如《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瓜州東千佛洞》(4卷)(鄭炳林主編,安徽美術出版社)、《衣冠民尚:中國百年民族服飾與傳統(tǒng)工藝》(上海浦東碧云美術館編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豫鄉(xiāng)豫像續(xù)—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河南)》(何白鷗,大象出版社)、《高堂粉墻燭下見—中國山西鄉(xiāng)村古壁畫探幽》(楊平,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等。
(五)報刊出版
幾家行業(yè)內專業(yè)報紙雜志《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家》《大眾攝影》《攝影世界》等,延續(xù)以往風格,發(fā)掘和研究攝影史論,探討攝影當前問題,探索攝影未來新方向,并對國內外優(yōu)秀攝影家和優(yōu)秀攝影作品進行展示和研究,構成了豐富的業(yè)界生態(tài)。如《中國攝影》雜志的“南方寄意”“風起香江”“第七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影像的技術邏輯”等專題,以多篇文章和作品組成,篇幅較大,深度與廣度兼?zhèn)?,是對具體問題的集中探討?!吨袊鴶z影家》雜志致力于對作品成熟、風格明確的攝影家進行個案研究,探討其創(chuàng)作歷程和攝影觀點。2023年推出了羅紅、邵文歡、時新德、王昆峰、敖國興、申云峰、吳德、線云強、姚璐、許寶寬、潘科、阿音共12位成就斐然的攝影家,回顧其攝影生涯,整理其代表作品,為當代攝影研究提供了豐富可靠的資料?!巴ㄏ蛭磥硎澜绲挠跋瘛睂n}就科技與影像的話題展開討論,對DALL. E和ChatGPT參與影像生成與重構進行思考,分析NFT攝影的迷霧,試圖打通理解影像與科技互動關系的大門?!坝跋裰械墓诺涫澜纭睂n}探討古代經典的圖像闡釋,試圖架起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一窺古典世界的魅力。“攝影照見文物”專題選取了以文物為題的創(chuàng)作者,呈現其為記錄文物形態(tài)、挖掘遺產故事、講述中國文化、了解世界文明所做的探索與努力?!案咝z影專業(yè)創(chuàng)作談”專題探討高校攝影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方式和評價體系,同時遴選部分2023屆攝影專業(yè)畢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創(chuàng)作作品。“百年光社”專題在廣闊的參照系中考察光社,重新思考光社帶給當下的啟示與時代意義。這些專題的策劃、組織、刊發(fā)體現了攝影業(yè)界在學術探索上的努力,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也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打開了思路。
(六)攝影手工書
攝影手工書這幾年已經成為攝影人作品呈現方式的一種重要手段,相對于展覽而言,攝影書手工有其自主性、個性化等特點,在編輯設計印刷方面,攝影人可以加進更多匠心巧思,使手工書本身成為一件藝術品。2023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首次設立攝影手工書展單元,希望匯聚全球以攝影手工書為創(chuàng)作方式的人才和團隊,發(fā)現具有美學價值、閱讀價值、傳播價值、研究價值、市場價值五方面特質的攝影手工書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者,并予以扶持和推廣,使其成為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新的亮點?!凹埳峡臻g—集美·阿爾勒圖書展”持續(xù)聚焦近一年來的攝影圖書的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征集優(yōu)秀攝影書和理論出版物。同時,2023屆書展首度設立“集美·阿爾勒攝影手工書獎”,獎項面向尚未出版的攝影印刷樣書和手工制作的攝影圖冊,以鼓勵和支持藝術家基于攝影書的創(chuàng)作。2023首屆杭州·國際攝影手工書雙年展的目的是發(fā)現、扶持、培養(yǎng)以攝影手工書為手段創(chuàng)作作品的群體和個人,探討攝影手工書對影像本體的邊界拓展作用,以及跨媒介結合碰撞出的各種回響。這些手工書展、評選活動無疑將推動攝影手工書的進一步繁榮和發(fā)展。
(七)“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推優(yōu)
由中國文聯和中國評論家協會發(fā)起的“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推優(yōu)活動,旨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中央關于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精神,推出優(yōu)秀文藝評論作品,激勵文藝評論工作者,推進全國文藝評論創(chuàng)新和繁榮,促進文藝事業(yè)健康發(fā)展。2023年,邢千里《光影臆像到主觀現實—概念歧義化考古與中國當代攝影淺論》與陽麗君《AI語境下的攝影創(chuàng)作和批評》榮獲第八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優(yōu)秀作品。兩篇文章皆刊于《中國攝影家》雜志。
(本報告刊發(fā)時有刪節(jié),未刪節(jié)版請關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編的《2023年度中國藝術發(fā)展研究報告》,文化藝術出版社即將出版。)
實習編輯/鄭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