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工程美育教學實踐為切入點,探討了構建美育與德育、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以“科藝融合”為特色的工程美育課程教學實踐范式,即基于工程美育平臺“第二課堂”開展沉浸式美育教學的模式;以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為例,通過工程美育平臺,從行政班教室向美育平臺空間延伸,鏈接課程、教學、德育、資源等方面,發(fā)揮工程美育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作用。文章列舉了工程美育教育在不同學段的教學實踐形式,構建大中小學銜接的學習、交流、實踐的工程美育教學實踐范式,推動構建中國式藝術教育、美育教育和工程教育聯動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范式。
[關鍵詞]工程美育;美育平臺;“科藝融合”;學校美育;大中小學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24-0079-0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美育。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改進美育教育教學,同時要求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
課程體系建設是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F階段,美育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對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視不夠。在教學模式上,存在美育內容固化、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同時,藝術教育有著自身的培養(yǎng)目標,其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偏向藝術知識和技能,而不是美育。因此,實現美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推動新時代學校美育邁上新臺階,探討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背景下不同形式的美育模式,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美育提質培優(yōu)的重點策略與方向。
一、什么是工程美育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藝術教育與科學技術融通、建立“技術+藝術”的工程美育模式是可行的。工程教育重視科學素養(yǎng)和工程素養(yǎng),詮釋智育;美育注重人文和審美體驗。工程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審美體驗融會貫通、重視“智育”“美育”“德育”同心同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美育形態(tài)[1]。工程美育面向大中小學受眾,提高受眾的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工程素養(yǎng)、審美及藝術素養(yǎng),提高學生精神娛樂品位和整體素質。工程美育在教育形態(tài)、教育形式上與“五育并舉”的教育歸旨具有邏輯貫通性[2]。
二、“第二課堂”:基于工程美育平臺的沉浸式教學模式
工程美育是美育在新時代的分支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因此面向大中小學的工程美育課程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立足“工程”特色,上海理工大學建設了以“科藝融合”為特色,將美育與德育、教學與實踐結合,面向大、中、小學生受眾的機械藝術博物館,將“機械”與“藝術”有機結合,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先進的文化進行博物館策展展品設計,從而建立起以高校為主體,支持中學、小學美育協同發(fā)展的藝術教育和工程美育的文化場域,推動上海市學校美育、藝術教育和工程教育聯動發(fā)展。
(一)基于工程美育平臺的美育實踐
機械藝術博物館是為學生量身定制的美育新陣地、新平臺、新空間,具有實踐性、參與性、直觀性、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等特征。依托工程美育平臺,打通美育課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間的壁壘,使工程美育教育從行政班教室向美育平臺空間延伸,工程美育教具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變(如表1所示);工程美育的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工程美育平臺“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進行可觀、可感的實踐教學。
以工程美育平臺為場所,開展跨學科教學或“第二課堂”校外實踐,在方式上求變、內容上求活、手段上求新。基于工程美育平臺的課程設計,須根據工程美育展品的特殊性、差異性,因材施教,因物化人。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素質發(fā)展為中心,關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和體驗設計,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提供可觀、可感的工程美育實踐教學。在育人模式上,課程受眾成為美育課程的多元主體:既可以是參觀者,也可以通過參與設計、手工坊活動、志愿服務、現場講解、美育社團活動等方式參與工程美育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自主參觀實踐中感受工程美和藝術美,通過平臺手工坊的動手實踐感受工程原理。工程美育平臺通過設置更多有價值有趣味的體驗式項目,助推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工程美育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和工程素養(yǎng)為目標,讓學生在參觀實踐中感受工程美和藝術美,通過動手體驗式項目提升學生工程和科學素養(yǎng),促進美育學習和體驗方式的變革。
表1 課堂美育與基于工程美育平臺的“第二課堂”
[ 課堂美育 基于工程美育平臺的“第二課堂” 教育形態(tài) 系統化、課程化的知識技能教學。 采用參與、互動、建構的方法,讓學生以直觀感知豐富學習體驗,感受工程美和藝術美。 傳授方式 以說教、解釋為主的知識傳授。 通過立體式視覺置景、多感官沉浸具身體驗,參與、發(fā)現和交流的情境體驗和實踐,助推青少年工程素養(yǎng)、審美能力提升。 獨到之處 美育設計→實踐工作坊→動手體驗。 優(yōu)勢結合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囿于課堂教學。工程美育平臺與學生實踐活動對接,豐富工程美育課程的教學形式,形成良性互動的“美育平臺+大中小學”機制,拓寬美育的實踐路徑。 未來方向 美育場景情感關系:如同儕合作、親子關系,將美育、德育、勞育及家庭教育一體化構建。 ]
(二)基于EAI和STEAM教育理念的工程美育平臺教學
國家正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zhàn)略,需要積極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3]。新工科美育的基本邏輯在于將新工科建設規(guī)律和美育教育規(guī)律有機結合、深度融合,實現“科學與藝術協同發(fā)展”[4]。因此,打造高質量工程+美育協同供給體系,實現德育、美育與知識教育同向同行、協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程美育平臺教學基于EAI(Engineering,Arts,Innovation,即工程、藝術、創(chuàng)新)和STEAM(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Mathematics,即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如圖1所示,以EAI為主題,植入“工程”“藝術”“創(chuàng)新”理念,讓學生體會科學、工程背后的美,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和科學創(chuàng)造的興趣。以藝術之美點燃學生科創(chuàng)熱情,以文化人,以美蘊理,提高學生審美意趣。以STEAM多學科融合教學為理念,圍繞智能制造、工業(yè)設計等領域,重點打造工程和藝術相結合、科技與人文相洽通、科創(chuàng)教育與美育并行的教育教學體系,創(chuàng)設大中小學相互銜接而又循序漸進的階梯式、遞進式的課程模式。在課程體系上,構建主線貫穿、相互銜接、循序漸進的大中小學科創(chuàng)教學課程體系,融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學科知識。在活動載體上,以多樣活動為載體,形成“課—練—研—演—賽”“五位一體”的工程美育模式。在教學手段上,以項目式教學為手段,開設情景式教學課堂,推動教師和學生角色、指導和評價方式的雙向轉變,從而實現整合“產學研”各類資源,優(yōu)勢互補,協同育人。
(三)開展沉浸式美育
工程美育博物館作為大中小幼教育階段學生的美育實踐活動基地,拓寬辦學、實踐空間,可以提供優(yōu)質的美育內容和個性化的美育方式,培養(yǎng)美育對象的核心素養(yǎng)和審美意趣。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工程美育設計展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觸手可及的方式,讓工程美育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意工坊,支撐美育相關活動的開展和深化。上海理工大學研發(fā)了一系列相互銜接、循序漸進的美育課程。系列課程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授及其審美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融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等學科知識,形成基于設計美育理念的展示與教學體系;構建以大中小幼各學段教育內容縱向銜接,“第一課堂”、校內外“第二課堂”和網絡“第三課堂”橫向貫通的課程體系,將工程美育課程作為跨年齡、跨學段的有機整體,從幼兒園到大學縱向貫穿;以項目式教學為手段,開設情景式教學課堂,推動教師和學生角色、指導和評價方式的雙向轉變;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強調自主探究、任務驅動、團隊協作、思維鍛煉,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遷移和高階思維能力提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工程素養(yǎng)。
三、工程美育平臺:文化融合與具身認知
以工程美育博物館為核心的工程美育平臺作為“第二課堂”,通過形式多樣的設計展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觸手可及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具身美育體驗。在場館建設上,工程美育平臺可觀可感可觸摸,讓體驗具身化、實踐場景化,工程美育精準高效地服務認知和審美教育,彰顯工程美育、工程德育的特征。
在平臺建設、美育實踐中探索中華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傳承,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育,增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區(qū)域文化的內容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使美育與德育一體化推進。如圖2所示,展品設計結合中華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傳承,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育,將美育與德育相互結合。首先,立足“科學”“工程”特色,探索“機械”與“藝術”有機結合的形式;其次,挖掘本地區(qū)歷史文化內涵,凸顯美育內容“本地文化”特色;最后,展品設計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文化,體現當代美育教育的價值取向。
四、課程教學的工程美育植入
(一)基礎教育學段藝術課程融入工程美育
基礎教育學段要進行兒童友好型的美育課程設計,以實現精準美育。順應基礎教育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探索學生知識結構特點和美育教育的需求,將基礎教育學段音樂、美術等必修課程和舞蹈、戲劇、書畫等科目融入工程美育(如圖2所示)。探討在大中小學藝術課程中融入工程美育元素,探索改革現有美育課程,讓工程美育助力藝術課程工程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提升。
(二)通識課程中植入工程美育
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構建轉向質量提升:探索以限定性、任意性選修的通識課程開展工程美育的有效途徑;注重高等教育美育與基礎教育相銜接,注重校內校外教學實踐相銜接,打造“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美育課程體系。《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yǎng)相應專業(yè)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為此,要為學生設計“真實世界”,包括空間、場景、裝備、技術等。
美育平臺和場館為學生展示“科學+工程+美育”特色,探索“機械”與美育有機結合的通識教學“真實世界”,依托美育與德育、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面向大、中、小學生受眾的工程美育平臺,也是通識教育創(chuàng)新優(yōu)化和提質增效的深化和拓展。
(三)美育資源共建共享,打造美育學習共同體
落實校際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是構建通識教育學習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依托“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研學活動,通過校際協同,通過聯盟研學活動,為大學生工程美育提供了多選課、選好課的可能,讓學生根據興趣和需求選擇課程,擁有更多的學習、美育和跨學科學習體驗,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打造工程美育學習共同體平臺,實現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審美和能力提升需求。同時,將“研學游”與大中小學教學實踐相結合,構建德育美育勞育一體化教學體系。如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通過申報青少年科創(chuàng)教育基地等品牌開展“研學游”美育教學,組建起專職兼職結合的導師和教師隊伍,以工程美育平臺為試點開展課程教學和項目實踐,不斷提高知名度,優(yōu)化服務流程,改善受眾體驗。同時總結工程美育課程和項目式教學經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并持續(xù)改進的特色美育課程與項目。
五、結語
本文探索基于美育平臺的工程美育課程教學,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審美及藝術素養(yǎng),實現工程美育與價值引領、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依托開放式的工程美育平臺進行課程教學,讓美育展品“發(fā)言”,既能提高美育教學和實踐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又能讓參觀者更好地感受作品背后的工程運作機制,是提升大中小學生審美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有力舉措。
[ 參 考 文 獻 ]
[1] 孟軼,蔡錦達,史帥.2021年上海市學校美育評價優(yōu)秀案例研究成果匯編[G].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3.
[2] 孟軼,李景玉,史帥,等.工程美育:新工科美育的價值意蘊、理念闡釋與實踐范式[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增刊1):18-23.
[3] 胡波,馮輝,韓偉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綜述[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2):20-27.
[4] 王珊.理工類高校開展美育教育的方法與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20):62-64.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