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nèi)閣首輔徐溥,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xué)。26歲時在廷試中高中榜眼,入仕。后來,明孝宗即位,任命他為首輔。
明孝宗早年勵精圖治,取得了不錯的政績,但后來漸漸懈怠,沉迷于長生不老之術(shù)。徐溥看到皇上如此,憂心忡忡,接二連三地上奏,從唐宣宗偏信神仙方術(shù)服丹暴亡,到宋徽宗喜好道學(xué)以致亡國,引述史實,苦口婆心,說得明孝宗冷汗直冒,幡然醒悟。
徐溥雖大權(quán)在握,卻對同僚愛護有加,即使政見不同,也只就事論事,不打壓報復(fù)。戶部尚書葉淇主張變更鹽法,他表示反對。兩人在朝堂之上唇槍舌戰(zhàn)。后來,葉淇被人誣蔑貪污受賄,只有他站出來力證其清白。有下屬私下問他:“葉淇與你敵對,這不正是扳倒他的好時機嗎,為何要為他說話呢?”他正色道:“我與葉淇只是政見不同,并無其他嫌隙。怎可因一己之私而行不義之事呢?”
《明史》評價徐溥“凝重有度”,他宦海沉浮40余年,終以“四朝元老”的美名榮歸故里,一生善始善終。
徐溥之所以達到如此高的修為境界,實得益于他生活中的一個小習慣——數(shù)豆子。原來,從少年時代起,徐溥便效仿古代先賢,準備了兩個瓶子帶在身邊。每當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里投一粒黃豆,倘若做了錯事,便在另一個瓶子里投黑豆,晚上檢查瓶子里黃豆與黑豆的數(shù)量,以此來審視并反省自己。年長日久,黑豆越來越少,黃豆越來越多。憑借這種持久的約束和監(jiān)督,他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終于修成精金美玉的品質(zhì)。
(摘自《文史博覽》 江東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