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江蘇省課程游戲化改革以來,我們引入了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同時也鼓勵教師從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或兒童感興趣的話題中生發(fā)出班級課程,或根據園所文化或特有環(huán)境的頂層架構開發(fā)園本課程。這些幼兒園課程都能有效支持兒童活動,教師需要不斷轉變觀念,提高課程游戲化水平。
目前各省市區(qū)開展的幼兒園課程正在不斷生發(fā),無論是基于兒童興趣點開展的微小班本課程,還是在宏觀層面頂級架構的幼兒園園級課程,都展現出“做課程”這一項目活動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但課程的開展是否真正貼近兒童生活?是否基于兒童主動探索?是否真正做到以兒童為本?課程的真實性如何?在做課程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策略?結合兒童繪本閱讀經驗,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簡單闡述。
一、理念引領——讓教師意識轉變
(一)跟進兒童話題
課程的來源應該來源于兒童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教師主導的話題,兒童才是課程的主人。本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活動中更需要關注兒童本身。南京師范大學張俊教授說過:“不管你在做什么,你要思考兒童在哪里??吹搅藘和闹鲃有?,就是看到了兒童課程的起點?!贝_實,班級課程的生成不是刻意為之的,而是在兒童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發(fā)生的。
幼兒園班級課程開展時間短,目標性強,切入點小而靈活,十分貼近兒童生活。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帶領教師有意識地在一日生活中開展課程,讓兒童成為課程的主人。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今天,我們的晨間簽到、集體活動、自主進餐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慢慢發(fā)生改變,生成微課程的契機眾多,但似乎缺少了一些質量。在推動幼兒園班級微課程前進的過程中,如何追隨兒童思路,正確解讀兒童行為,有效支持兒童活動,值得我們思考。
幼兒園兒童對《小豬佩奇》十分感興趣,教師就可以抓住教育的契機,開展兒童繪本活動,如結合故事情節(jié)開展“親子共讀”“戶外讀書會”等活動,進而形成“親子劇表演”“配音活動”等系列游戲,自然而然生發(fā)出班級課程。有趣的課程不僅能讓兒童體驗到游戲的快樂,更能讓兒童學會結交新朋友,建立歸屬感。又如,在散步時看到花瓣飄落的場景時,兒童可以回顧《彩虹色的花》這本經典繪本,故事里的花用自己的花瓣幫助了許多動物朋友。借助這種方式,他們可以將掉落的花瓣采摘回去,運用滴蠟的方法制作花瓣標本,或將花瓣搗碎、濾汁和染色,讓掉落的花瓣發(fā)揮更大的用處,在滿足內心情感的同時,又能收獲不同的經驗。這樣貼近兒童生活、源于兒童成長話題、基于兒童情感體驗開展的課程,才是兒童自己的課程。
(二)把握意義課程
在兒童的世界里,有許多令人好奇的事物或現象,有些值得思考深入研究,有些只是一閃而過的話題,這就需要教師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課程,把握課程的意義。
以我園的海洋文化園本課程為例。我園北攬黃海,東接呂四漁港,轄區(qū)內還有自家漁人碼頭東灶港,天然礁島蠣蚜山,是一所集海洋文化資源、現代化濱海工業(yè)社會資源和濱海自然資源于一體的新區(qū)幼兒園。天然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讓海洋文化課程不斷生發(fā)。雖然活動內容大部分來源于兒童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企業(yè)大力發(fā)展落戶新區(qū),我園外來務工子女也越來越多,他們對“海洋”沒有任何經驗。因此,我們在實施園本課程時依然牢牢把握主導權,呈現教師發(fā)起活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現狀。如何走出這樣的尷尬局面?
我們以《第一無二的我》《勇敢做自己》《我是彩虹魚》等海洋類繪本為突破口,開展有意義的課程,選擇兒童感興趣的話題,確保課程有意義且對兒童有啟發(fā)性,能夠引起兒童深入思考和交流。這樣的課程才是有效的,兒童生活的班級才是生動的。但從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完整性、均衡性來看,我們需要將園本課程和基礎課程進行深度整合,而不是簡單疊加。在落實和推進海洋游戲園本特色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從課程建設的角度思考怎樣把這些“散點式”的活動和豐富的資源整合,融入幼兒園課程。在進一步審視和思考教學實踐后,我們認為要回歸辦園理念,回歸課程文化內涵,對園本課程進行理性思考和頂層設計。
由此我們確立了“容·樂”“容·雅”“容·融”的課程目標,以培養(yǎng)“好問、善思、樂于表達”的新時代兒童為目標,在游戲情境中實施課程,生成多元開放、自然靈動的海洋文化課程。
容·樂——通過開展海洋文化主題活動、節(jié)日活動、園外活動、親子活動,以及游戲區(qū)域、功能室的可選擇性活動,激發(fā)兒童積極主動探索海洋奧秘與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兒童具有好奇、求知及探索精神,滿足個性發(fā)展需求,樂在其中。
容·雅——通過外顯的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傳達幼兒園追求的精神與理念,提升教師的審美能力,為兒童提供顯性課程,增加兒童對海洋文化的體驗,使其積累豐富的海洋知識。
容·融——容納多方民俗,融合每一個兒童的特點,讓兒童形成珍惜海洋資源、關心和保護海洋的意識,以及熱愛人類生存空間的情感,認識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
(三)落實評價審議
在班級微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追隨兒童,把握好課程開展的意義,還要確保多方主體參與課程審議。具體包括:班級審議,教師之間相互配合,與兒童共同探討課程方向;年級組審議,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推動課程深入開展;園級審議,解決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用開放式的思維做課程,讓課程的開展更有意義。
此外,幼兒園課程評價也是幼兒園課程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之前的評價方法存在以下問題:過于空泛,沒有針對性;評價過程模糊不具體,形式零散;缺乏整體思考,關注結果大于關注“發(fā)展”等。如何完善評價體系?我們思考:組建課程管理小組,每一學期對小中大各年級課程方案交叉互評;以家長為載體,通過現場觀摩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現場互動式評價;以兒童發(fā)展為中心,班級教師結合日常開展的各類活動,有針對性地積累兒童發(fā)展信息,進行記錄、評價與梳理。以此實現課程方案評價、實施過程評價與兒童發(fā)展評價相呼應的評價體系。以我園的海洋文化課程為例。我們的兒童來自五湖四海,為了更好地完善課程體系,我們鼓勵兒童通過親身體驗與實際操作感受海洋的樂趣。例如,最近的熱點話題“日本排放核污水”是兒童關注的焦點,很多兒童很可惜地說我們不能再吃海鮮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生成了系列科學、愛國的活動,增加《沒有兒童不喜歡大?!贰妒澜缟献蠲利惖拇遄印返壤L本,讓兒童參與到審議活動中,真正發(fā)揮審議的作用,做到將基礎性課程與園本課程融合。
二、導圖協(xié)助——讓兒童學習更深入
(一)連接兒童經驗
思維導圖是一種思維工具,像一張巨大的網。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兒童會生發(fā)出眾多不同的分支,運用思維導圖就可以把這些分支相互連接起來。思維導圖讓兒童的課程各自分支又相互聯系,它用圖加文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讓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兒童思維變得具象、清晰,確保微課程更具條理,還可以引導兒童結合生活經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下一步要怎么做,對課程有更多的自主權,充分發(fā)揮主體效應。
(二)提升教師能力
思維導圖不僅有利于兒童經驗的提升,還對教師能力提升具有價值。教師可以從思維導圖中清楚地看見兒童學習的軌跡,分析他們目前經驗,思考后續(xù)課程的發(fā)展方向。對于兒童在班級微課程中提出的問題,不僅要充分挖掘還要深度研究。只有這樣厘清思路才能真正把兒童放在主體,讓兒童在自己的課程中不斷思考和探索,讓學習開花。
(三)引領課程建設
思維導圖可以被運用在兒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簽到墻、餐點角、植物角、游戲區(qū),將生活中的每一處進行逐步改變和完善,那么每一處都是兒童的有效學習區(q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有效利用圖文形式,將兒童在課程中發(fā)展過程經過提煉和總結展示出來。這樣墻面不再是教師的墻面,而是兒童自己的墻面;游戲不再是教師制定的游戲,而是兒童自己的游戲。整個教室就是兒童自己的教室,引領著課程的建設和未來實施的走向,讓班級微課程思路變得清晰。
三、資源互補——讓課程發(fā)展有保障
課程的開展需要資源的幫助,但教師對周邊資源利用率不高。為解決課程資源匱乏和資源拼盤化等現實問題,我們可以借助資源庫建設,以此為支撐豐富和擴展幼兒園課程內容來源,為教師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提供材料,為游戲活動和集體活動的開展等提供多樣化的支持。游戲類資源:故事傳說資源、語言繪本資源、戶外游戲資源等;活動類資源:半日游戲資源、集體教育資源、主題活動資源等;環(huán)境和材料資源:本土特色資源、幼兒園環(huán)境資源。
以我園班級繪本課程《風箏滿天飛》為例,我們建立了家庭、社區(qū)、園所、班級層面的四大資源庫。
此外,還可以將節(jié)日納為課程實施的資源之一。以我園的“四季”主題海洋文化園本課程為例。
春季海洋歌謠節(jié):我們的兒童總能聽到漁民趕海的打號聲,此起彼伏的喊號聲總能吸引一大波兒童跟唱。于是我們邀請老一輩走進幼兒園,共同演繹經典的通東號子,將現代歌謠與傳統(tǒng)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幼兒園特有的海洋歌謠會。
夏季海洋童話節(jié):關于大海的故事數不勝數,如經典的哪吒鬧海、凄美的人魚故事、勇敢的精衛(wèi),還有神秘的蠣蚜山。家長和兒童共同演繹海洋童話,造就出一場場盛大的童話故事會。
秋季海洋運動節(jié):以“趕?!睘槔?,我們會在農歷九月天觀察好潮汛,和家長一起參與“趕?!保诔跻恢脸跗叩娜兆永锍彼说每煊诌h,貝類海鮮行動遲緩,很容易被擱置在沙灘上,雖然新區(qū)的海域滿是泥漿,收獲也不豐,但大家依然興致高漲。
冬季海洋美食節(jié):肥美的海鮮總是讓人欲罷不能,親子合作共制的海洋美食色香味俱全,獨具特色的蠣蚜餅更是讓自五湖四海的家長兒童欲罷不能。
當然時代在發(fā)展,節(jié)日資源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結合全球海洋趨勢和四季繪本,我們后期還會形成以保護海洋為中心的海洋科技節(jié)等節(jié)日資源,和兒童討論污水凈化等話題,共同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美麗家園。
四、反思加持——讓課程走向更多元
(一)重視課程總結
課程實施后的總結能讓兒童的探究更多元。與課程的互動、在課程中收獲的經驗都能讓兒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實現自我發(fā)展,促進課程更深入地開展。課程總結還能幫助教師提升實施課程的能力,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缺點,為下一次開展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回溯課程本身
課程開展到一定程度總會有出現瓶頸,或有兒童對該話題不感興趣,或教師不知如何繼續(xù)深挖教育元素,這都是常見問題。如何繼續(xù)開展課程,保持話題的新鮮感?這時可以放慢腳步,只有不斷回溯課程本身,思考該課程最終走向對兒童經驗發(fā)展有何幫助,不斷反思,才能讓兒童繼續(xù)探究,收獲經驗。
五、結語
虞永平教授說:“課程游戲化的改革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幼兒學習特點,更貼近幼兒生活?!闭n程開展是一個持續(xù)性的研究活動,兒童在課程中的興趣也很高,尤其是在課程游戲化推進的當下,每個幼兒園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項課程。這就更需要教師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從生活中出發(fā)、從繪本中出發(fā)、從兒童本身出發(fā),注重兒童經驗的提升,注重課程總結和經驗積累,構建出適合兒童的課程,把握好課程的質量。希望在課程游戲化的當下,我們的課程能夠從在網絡教材中選擇內容,轉變?yōu)榻Y合園本實際;從只關注集體教學,轉變?yōu)殛P注區(qū)域、生活、游戲等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從以往的“拿來就用”,轉變?yōu)閷滩膬热莸膶徸h和調整;從虛構的幻想,轉變?yōu)橐岳L本經驗為抓手,讓兒童成為真正的兒童,讓兒童收獲自己的經驗,讓兒童看見自我成長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