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音樂記錄的形式——樂譜和五線譜對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影響。音樂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形式,通過樂譜得以記錄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樂譜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苗族結帶譜和西安鼓樂譜,及古琴的減字譜等,但這些記錄方式存在局限性,難以廣泛傳播和標準化。而五線譜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音樂記錄方式,促進了音樂的全球交流。其簡潔和科學的特性,使中國傳統(tǒng)樂譜記錄方式變得更加規(guī)范和統(tǒng)一,提高了音樂學習和傳播的效率,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國際化。
【關鍵詞】五線譜;中國傳統(tǒng)樂譜;音樂記錄;音樂教育;文化交流
一、前言
音樂十分美妙,它可以跨越時間,跨越空間,傳達無法言喻的情感和思想,引發(fā)每個人的共鳴。它承載了人類的情感,體現了人類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因此音樂是多樣的,它能夠包容各種音樂風格和各種音樂形式,從古典音樂的莊嚴和優(yōu)雅到搖滾樂的激情無限,從各地特有的民族音樂到全球流行現代音樂,每一種音樂都有其獨特之處。
那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在過去是怎樣被記錄的呢?世界各地記錄音樂的方式一樣嗎?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記錄的形式發(fā)生過怎樣的變化呢?作為現代一種記錄音樂的方式——五線譜,又是怎樣風靡全球的?五線譜這種記錄音樂的方式給世界音樂記錄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簡要介紹中國記錄樂譜的方式并分析其不足之處和五線譜是如何促進人類的溝通與交流的,并簡要分析現代五線譜對于中國傳統(tǒng)樂譜記錄方式的影響。
二、樂譜介紹
人們通過樂譜記錄音樂,使音樂得以永恒地保存。樂譜是音高、強度、時長、音色和節(jié)奏等相互關聯特征的視覺表示。表示音高選擇、音高持續(xù)時間和演奏方式的符號構成了被稱為樂譜的書面語言[1]。樂譜是按照一定的協議或慣例記下來或寫下來的音樂記錄[2]。因此,我們可以將樂譜視為記錄音樂的文字,它以符號、線條和數字的形式向聽眾傳達聲音的復雜之美。通過樂譜,音樂家可以表達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指揮家可以指導表演,學習者可以探索音符的奧秘,表演者可以將音樂變成動人的聲音。同時,樂譜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音樂遺產,在歷史長河中傳遞音樂和文化,連接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讓我們可以欣賞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作品。因此,用音樂符號記錄音樂是一種古老而珍貴的音樂記錄技術。它讓音樂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我們能夠與音樂家的靈感和情感相聯系,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無論是創(chuàng)作、演奏還是欣賞,樂譜都是音樂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我們帶來音樂永恒的美。
三、中國傳統(tǒng)樂譜特點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樂譜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這種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廣泛傳播和交流。中國音樂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各個歷史時期和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記錄方式,因此樂譜的積累十分豐富。
要探究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特點,就需要對中國傳統(tǒng)樂譜進行分類。薛宗明以中國古代樂譜的性質為基礎,將樂譜分為手法譜、音階譜、手法音階混合譜、線圖譜、總譜以及入傳樂譜[3]。陳應時以中國古代樂譜的形式為基礎,將樂譜分為:圖形譜、文字譜和文字圖形混合譜[4]。雖然他們的分類都是正確的,但是為了將中國傳統(tǒng)樂譜與五線譜進行比較,筆者將在這篇論文中按照與他們不同的分類方法將中國傳統(tǒng)樂譜分為另外兩類。第一種是按照它們出現的地區(qū)分類,第二種是按照不同的樂器分類。這兩種分類方法有助于探索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特點,并基于這些特點探索五線譜對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影響。
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有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傳統(tǒng),這也導致了不同地區(qū)記錄樂譜的方式不同,這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樂譜無法廣泛傳播。
苗族結帶記譜法是一種無文字記譜法,流傳于我國西南地區(qū)苗族聚居區(qū),如貴州、云南、廣西等地(見圖1)[2]。這種記譜方式是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布條纏在一條花邊帶上,分別代表六個不同的音高,用打結的布條之間的音程長短來表示音符的時長,同時用打結的金色布條來代替休止符,表示停頓。
通過在花邊帶上打結布條來記錄音樂的方式雖然簡單易懂,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打結的布段和布段之間沒有具體量化數據,例如1或2厘米,因此每個音的時值無法表示,同時不同的人對時值的把握也不同。除此之外,這種記錄樂譜的方式沒有辦法表示同一個音的高或低八度形式,例如,用藍線打結表示“3”,但是沒有辦法同時表示高八度的“3”,或是低八度的“3”,甚至是更高或更低的音。
這里還有另外一個例子,西安鼓樂譜。它是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記錄和編排傳統(tǒng)鼓樂的記錄方式,是一種文字譜,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安鼓樂通常在西安市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各種慶典、節(jié)日和婚禮等場合進行表演。它是鼓樂隊伍的演奏指南,包括了各種鼓樂器(如鑼、大鼓、小鼓等)的演奏技巧、編曲和節(jié)奏。這些樂譜通過一系列符號和標記,傳達給鼓手們如何協調演奏,創(chuàng)造出具有節(jié)奏感和旋律的音樂。圖2第三行為西安鼓樂譜,“l(fā)uo”一列(從左往右第十一列)第三行則為樂譜文字的變體[2]。同時,楊瀏蔭等人測出西安鼓樂譜對應的具體音高,并在五線譜上進行了體現[5]。
西安鼓樂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僅在西安及周邊地區(qū)的重要場合演奏[6]。而且,由于沒有鉛印印刷的統(tǒng)一譜子,它采用書面與口頭傳承相結合的方式流傳[7]。因此,在這種條件下,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書面樂譜變體。
此外,中國傳統(tǒng)樂譜還具有一器一譜的特點,這種特點其實不利于溝通與傳播。這里我們以古琴“減字譜”為例來說明。“減字譜”并不是用來記錄節(jié)奏和音高的,而是用來記錄指法的,及單個音是如何進行彈奏的。它一般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8]。
從以上中國傳統(tǒng)樂器古琴樂譜的例子中,與地域性極強的西安鼓樂相比,古琴的學習者遍布中國各地,有些學習者在文化背景相近的國家[9],而非某個省或市內特定的小區(qū)域。但是,古琴仍然難以在世界各地傳播,因為古琴樂譜的編排復雜,有許多不同的排列組合,難以理解和記憶。正因如此,學習古琴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古琴發(fā)展至今,學習者多為文人,也就是那些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會選擇學習古琴[10]。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tǒng)樂譜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時還具有一器一譜的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導致中國傳統(tǒng)樂譜在傳承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傳統(tǒng)樂譜的學習傳承通常局限于少數特定民族或地區(qū),無法廣泛傳播,導致文化傳承與交流受限。其次,缺乏標準化,無法像西方音樂那樣采用標準化的符號體系進行記錄,因此往往只能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傳承,導致信息傳承出現錯誤甚至不完整。此外,中國傳統(tǒng)樂譜還面臨一些文字上的限制,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主要書寫方式,但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表現形式,有時很難用文字準確地表達音樂的情感和演奏技巧。最后,傳統(tǒng)音樂中有一些非常復雜的演奏技巧和和聲結構,很難用傳統(tǒng)的書面方式準確記錄,因此可能會出現藝術表現力的喪失。
四、五線譜
是如何加強人類溝通與交流的
五線譜通過創(chuàng)建國際音樂標準,加強了人類在音樂及相關領域的交流。西方音樂的記譜方法清晰高效,兼具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促進了西方音樂的迅速傳播。
首先,五線譜提供了頻譜統(tǒng)一的樂譜系統(tǒng),使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和作曲家能夠使用相同的記譜法來表達音樂思想,消除語言障礙,使音樂能夠被廣泛理解和傳播。
其次,它準確地表示音高,使音樂家能夠準確地演奏和演唱音樂。這對于合唱團、交響樂團和其他擁有多名演奏者的音樂團體至關重要,因為它確保所有演奏者都演奏相同的音高。除此之外,在五線譜上,每個音符都有精確的時值,這使音樂家能夠以精確的間隔演奏音符,從而實現節(jié)奏的一致性。這對于協作演奏和合奏非常重要。
最后,五線譜通過可視化音樂結構,如小節(jié)、節(jié)拍和樂譜的整體布局,幫助音樂家更好地理解音樂的組織和形式,從而更好地表達作曲家的意圖。同時,通過音樂教育,五線譜的相關知識可以被全世界的人學習,這有助于促進人類在音樂領域的學習與交流。英國的音樂教育曾進行過這方面的探索,加強了學校音樂與“更廣泛的藝術世界”之間的聯系[11]。
五線譜同樣可以借助一些現代存儲技術手段,例如圖像識別、錄音、錄像等方式促進世界范圍內的音樂交流。光學音樂識別(OMR)是計算機對打印樂譜掃描頁的自動識別。它可以對樂譜圖像進行處理,識別音樂信息,用于處理樂譜圖像,然后識別五線譜、條形線、音高、音符值、譜號等。最后將樂譜圖像的音樂信息以MIDI格式存儲,這是信息時代的傳播形式之一[12]。
首先,作曲家通過五線譜將他們的創(chuàng)作以可視化形式記錄下來。這為現代存儲技術提供了指導,使存儲工程師和音樂家能夠準確地演奏和錄制作曲家的作品。存儲技術能夠保留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意,使之可以在不同時間和地點傳播和演奏。
其次,存儲技術使音樂研究者能夠記錄和分析五線譜中記錄的表演細節(jié),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并與五線譜上的音樂表示相結合,幫助音樂學者研究音樂的演變和演繹方式。
最后,存儲技術可以用來保留歷史上的音樂表演和音樂家的演奏,這有助于傳承音樂遺產,音樂家可以錄制他們的演奏,以確保它們被保存下來。這種方式可以延續(xù)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和世界各地的音樂傳統(tǒng)。
綜上,五線譜在促進人類音樂領域交流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過創(chuàng)立國際音樂標準加強了全球音樂交流。五線譜消除了語言障礙,促進了音樂的廣泛傳播。它準確表示音高和時長,有助于多人協作共同演奏。通過可視化音樂結構,幫助音樂家理解音樂組織和形式,更好地表達作曲家的意圖。
其次,對五線譜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聽覺技能、音樂理論知識,鼓勵學習者與音樂團隊合作表演,促進音樂學習與交流。最后在現代存儲技術領域,五線譜為音樂創(chuàng)作、記錄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作曲家可將音樂創(chuàng)意記錄下來,存儲工程師和音樂家能夠準確演奏和錄制作品,音樂研究者可以記錄和分析表演細節(jié),幫助音樂學者深入研究音樂演變。此外,存儲技術有助于保留歷史音樂表演和傳承音樂遺產,延續(xù)不同的音樂文化。
五、五線譜對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古代,中國音樂的記錄方式并不像現代這樣便捷統(tǒng)一,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但隨著五線譜的引入和發(fā)展,這對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記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接下來將探討五線譜對中國傳統(tǒng)樂譜記錄的影響,并分析其對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作用。
五線譜是起源于西方的樂譜系統(tǒng),根據現存的文字記載,五線譜于清朝傳入中國[2]。五線譜的傳入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記錄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隨著時間的推移,五線譜在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應用方法。
五線譜與中國傳統(tǒng)樂譜記錄方式的結合,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使用的獨有的五線譜,這有助于記錄方式更加統(tǒng)一和規(guī)范。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記錄方式多種多樣,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樂譜的傳承和學習困難。利用五線譜改造中國傳統(tǒng)樂譜,使得樂譜的書寫和閱讀更加方便和統(tǒng)一,便于交流和理解。五線譜在傳入中國并在使用和演變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改變,為了適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點,在樂器演奏和聲樂演唱中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技術符號,表現出中西融合的特點[13]。20世紀以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也開始用簡化譜、五線譜等西方記譜方法改造古琴譜[14]。
五線譜的簡潔直觀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學習和傳播更便捷。與其他記譜方法相比,五線譜更具有科學性、便捷性和藝術性,在現實生活中的音樂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5]。與傳統(tǒng)的音節(jié)記譜法相比,五線譜的音高和節(jié)奏表達更加清晰,可以快速地掌握樂曲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此外,五線譜的易傳播性也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和推廣,讓更多的人接觸和欣賞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之美。
五線譜的傳入和使用,使中國接觸了更多的西方音樂文化,幫助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五線譜的國際性,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能夠更好地與世界各國音樂進行交流和融合。五線譜作為一種通用的音樂符號系統(tǒng),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對比和學習更加容易,促進了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綜上所述,五線譜對于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記錄方式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使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記錄更加規(guī)范統(tǒng)一,提高了樂譜學習和傳播的便捷性,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世界音樂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五線譜也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保護與機遇。
六、總結
中國傳統(tǒng)樂譜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時還具有一器一譜的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導致中國傳統(tǒng)樂譜在傳承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五線譜的出現在促進人類音樂領域交流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中國傳統(tǒng)樂譜的記錄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里德·加德納.音樂符號:現代實踐手冊[M].紐約:塔普林格,1979.
[2]王耀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樂譜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M].臺北: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4]陳應時.中國的古譜及其分類法[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5(04):1-5.
[5]楊蔭瀏,孟杰,蘇琴,等.陜西的鼓樂社與銅器社[R].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聯合西北藝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前身),1953.
[6]劉瀟.西安鼓樂:在創(chuàng)新演繹中傳承千年遺音[N].新華每日電訊,2022-08-02(006).
[7]程天健.西安鼓樂記譜法及其讀譜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報),2010,29(02):61-65.
[8]銘樂堂.古琴減字譜對照表[EB/OL].[2024-08-20].http://www.bj-myt.com/zx/xuexi/630.html.
[9]廖忠揚.古琴的國際傳播初探——基于受眾的AMO分析[J].絲綢之路,2017(14):13-15.
[10]許珩哲.古琴受眾拓展淺思[J].大眾文藝,2014(20):159-160.
[11]斯蒂芬妮·皮茨.機遇與選擇:探索音樂教育的影響[M]//機會和選擇.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12]陳根芳,夏順仁.印刷樂譜識別的研究與原型系統(tǒng)[C]//2003年神經網絡與信號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南京: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2003:1002-1008.
[13]丁娜.記譜法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J].新課程學習(下),2011(07):6-7.
[14]李德敬.古琴記譜法的重大改革——評古琴五線記譜法[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7(01):66-72.
[15]王瑋.民族器樂的五線譜應用問題探究[J].藝術百家,2006(05):191-193.
作者簡介:
朱嘉樹(1998-),男,漢族,陜西西安人,悉尼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