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唐〕戴叔倫《蘇溪亭》
自古以來,晶瑩剔透的雨水,折射出的不僅是人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更是人與自然朝夕相處的時光。
仔細觀察“雨”的字形變化,我們會發(fā)現甲骨文“雨”的共同點是都用“一”字代表天空,短豎代表下落的水滴。尤其是第一種,直觀地呈現了雨的本意;后面的字體中,“巾”代表著權杖。遠古時期的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yōu)榱似砬箫L調雨順,就經常進行祈雨儀式。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動就已風行。殷商卜辭中曾有“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東南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的記錄,可看作最早的祈雨咒文;而著名的“商湯祈雨”的故事,更是言之鑿鑿,有史為證。故而“雨”體現的更多的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雨寄托著人們對豐收的渴望。為了根據雨勢進行生產勞作,人們便根據雨的形成原因、狀態(tài)大小等進行分類總結,創(chuàng)造了很多和“雨”相關的詞語,比如雷雨、地形雨等。他們還以“雨”為部首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漢字,如“霄”“霰”“霧”等。由于雨水從天空落下,滋潤萬物,因而又多了一些引申義——“下落”和“滋潤”。雨除了直接影響農業(yè)勞作和人們的生活外,還引發(fā)了人們無窮的聯想和想象。由于雨滴都是密集下落的,所以“雨”又有了“密集”的含義。人們甚至把密集下落的物體也加上“雨”,比如“流星雨”“槍林彈雨”等。
古人之所以喜雨,一方面因為人們把豐收的希望寄托于祈雨的儀式,決定了雨在藝術世界永葆生機的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雨有應時而降、無聲潤物、煥發(fā)生機等特征。與凄涼蕭索的秋雨相反,春、夏之雨滋潤萬物,洗滌出草木的鮮亮、空氣的清新,能帶給人喜悅和希望。俗話說: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及時的、溫潤的,能帶給人希望的。故“喜雨”大多情況下指的是“春雨”。如絲的細雨常常承載著人們的愁情。“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丁香空結雨中愁”之類的名句,比比皆是。
愿我們都能與“雨”成為知己,和諧共處。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