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描寫是為文章增光添彩的好幫手,它不僅為讀者描摹出天地山水、蟲魚鳥獸等美麗景物,還能起到渲染環(huán)境氛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那我們應如何多角度地描繪景物呢?
一、定格畫面,主次有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被蚋╊?,或仰望,或遠眺,或近觀,或平視,或側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景物,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
寫作順序同樣重要,或從遠及近,或從前到后,或從里到外,或從整體到局部,景致所呈現的特點也不盡相同。
寫作時,可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從與其相關的次要景物寫起,從側面凸顯景物的特點,同時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還可以兩種方法結合使用,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在這幅山上冬景圖中,小山是主要景物,薄雪、矮松、樹尖、藍天、陽光等都是局部景物,從側面凸顯了濟南小山的秀氣。
再如蘇軾的《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傲謹嗌矫髦耠[墻,亂蟬衰草小池塘”一句,先寫了遠處森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墻頭,小池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一句,先寫天上的飛鳥,再寫水中的荷花,由高到低,井然有序,景物特點自然鮮明。
二、調動五感,視聽交融
余光中先生曾說:“我們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味、有光?!睂懽魑囊彩侨绱恕R胱プ√卣骷氈旅枘【拔?,就要善于調動自己的五感,捕捉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氣味等方面的特點,這樣才能讓讀者身臨其境。
朱自清的《春》便是多感官描寫景物的典范。文中,“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觸覺;“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是嗅覺;“鳥兒的喉嚨”,是聽覺;“繁花嫩葉”,是視覺。這樣通過調動多種感官描寫春天,便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湛秋也是此中高手。在《雨的四季》中,“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是視覺;“發(fā)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是聽覺;“呼吸變得暢快”,是觸覺;“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是嗅覺。調動感官參與描寫景物,可達到“沉浸式”體驗的目的。
三、運用聯想,虛實相生
“實”景,即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的景物;“虛”景,即未出現之景,也就是聯想或想象之景?!疤搶嵪嗌?,指由眼前之景聯想到已逝之景或未來之景,將不同時空領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進行描述,再造出新的畫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自清的《春》:“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弊髡哂裳矍暗拇夯ㄦ弊湘碳t,鼻尖縈繞著花朵香甜的氣息,不由得馳騁想象:樹上已經果實累累,從未來的角度渲染了春花的美麗。虛實結合的運用,不僅拓寬了描寫的視野,而且升華了文章的主旨——在盎然的春意中孕育秋的收獲。
四、借助人物,景中含情
朱自清寫《春》,離不開“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老舍寫冬天,要寫“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也要寫充滿煙火氣的“小村莊”。寫雪的時候是不是雪中無人?當然不是。他把山上的矮松比作“看護婦”,把草色比作“帶水紋的花衣”,都直接關聯到了人。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自然也寫到了人在雨中的情景:“淋濕的頭發(fā)、額頭、睫毛滴著水,擋著眼睛的視線,耳朵也有些癢癢的”。人物,讓景物有了靈魂;寫人,為景物“點睛”。
說到底,不管選擇哪種角度來描寫景物,最終還是要與文中的人物或是我們的性格、感情和志向緊密相連。當我們賦予這些景物以情感和思維時,它們才會有動人的內核,才可以真正激發(fā)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