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底,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頒獎環(huán)節(jié)上,來自陜西省咸陽市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師楊景龍收獲了一枚獎牌——“全國技術能手”。
最初得知自己獲得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項目一等獎時,楊景龍很激動:“這是對我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肯定。”
在楊景龍的修復室,近50平方米的房間,四周墻面上掛滿了各種壁畫的線描圖、病害圖,地上靜置著不同時期的待修文物,實驗臺上擺放著各種試劑和儀器設備,修復桌上的手術刀、油畫刀、竹簽等工具一應俱全。
“文物修復需要萬分細心,一毫一厘地清理、加固、補配、全色,同樣的動作需要重復無數遍。”楊景龍說,“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活,現代文物修復需要多學科的知識?!?/p>
考古、歷史、物理、化學、美術、環(huán)境氣候、地質、氣象、計算機等,樣樣都要學;古人的制作工藝及材料、考古發(fā)掘現場情況、出土時的環(huán)境、地質情況、后期保存的環(huán)境及管理,樣樣都要懂。“真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具備全才的能力,才能為文物延年,并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楊景龍說。
多年的專業(yè)訓練,讓楊景龍有了一雙巧手。一個四象陶質彩繪罐文物,交到他手中時是一堆碎片,還有缺失,看不出原件。方案設計、技術路線、實驗、拼對、粘接、補配、做舊、封護,耗時8個月,這件文物在他的“指尖”重獲新生,走進大眾視野。
在一次次修復工作中,看到一件件文物在自己手中重新煥發(fā)活力,楊景龍對從事文物修復的認知也在慢慢發(fā)生變化——從一份職業(yè),到一份意義非凡的事業(yè)。
“文物修復是繼承前人的智慧,將幾千年文明的風采展示給現代人。”楊景龍說,“文物活起來,首先得‘站’起來。經過我們的手,這些古老的文物重新煥發(fā)活力,走進展廳、走近大眾。作為咸陽師范學院的兼職教授,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課都能給孩子們帶來知識,讓年輕人愛上文物修復,切實擔當起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重任,樹立起為文物保護事業(yè)奮斗的目標。”
(選自“光明網”2024年1月11日,有刪改)
●素材解讀
默默無聞、甘于寂寞,用巧手和慧眼、匠心和熱忱,化腐朽為神奇,讓無數破損、殘缺的文物重獲新生,文物修復師用智慧和技藝,延續(xù)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物質傳承。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他們用匠心和情懷,守護著沉睡的歷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