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情感體驗三層次理論,探討博物館如何構建滿足兒童情感體驗的設計策略,以更好地實現(xiàn)其文化傳播和兒童教育的職責。首先分析兒童的情感特征及情感體驗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意義,再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為例,通過觀察兒童在博物館中的觀展行為,總結該博物館的主要問題,探索適合兒童情感體驗的展示設計策略。從感官認知、互動體驗和情感記憶三個方面,提出博物館兒童情感體驗設計策略:豐富多感官體驗,激發(fā)認知能力;強化互動性體驗,提升參與度;增設創(chuàng)新體驗活動,維持情感記憶。
關鍵詞:兒童;情感體驗;博物館;展示設計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承擔著展示歷史文物、傳播科學知識、弘揚民族文化等多重職責。在當今社會,博物館的功能逐漸擴展,不僅是成人學習和參觀的場所,更是兒童教育與成長的重要空間。隨著社會對兒童發(fā)展的重視,博物館越來越關注兒童群體的情感體驗需求。然而,我國兒童博物館發(fā)展緩慢,數(shù)量有限,分布不均,許多大眾型博物館缺乏專門面向兒童的互動性展覽、教育項目和參與活動。兒童作為特殊的參觀群體,其認知水平、情感體驗與行為特征都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博物館應著重研究如何通過展示設計來滿足兒童群體的情感體驗需求,增強他們的參觀興趣和學習效果,使博物館成為他們喜愛且富有教育意義的場所。
一、兒童情感體驗概述
(一)兒童情感特征
兒童情感是指兒童與客觀事物接觸時形成的認知和態(tài)度表達,如喜愛、厭惡、高興、害怕等,是兒童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兒童情感體驗是指兒童主觀感受和體驗各種情感的過程,包括他們對自己情感狀態(tài)的認知和理解。兒童情感特征是多樣而豐富的,通常表現(xiàn)為情緒表達豐富、情感反應靈活、情感交流直接、易受外界影響以及個體差異大等特點。兒童可能會經(jīng)歷多種情緒,并通過面部表情、聲音、身體語言等方式進行表達。兒童的情感反應通常比較靈活,他們可能會對外界的情境和事件產(chǎn)生即時而多樣的情感反應,但同時也可能因為年齡和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而缺乏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兒童通常比較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并且個體之間的情感發(fā)展速度和特征存在較大差異,受到遺傳、環(huán)境、個體經(jīng)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針對兒童群體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應充分考慮兒童情感的特點,以優(yōu)化展示策略。
(二)情感體驗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意義
情感體驗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產(chǎn)生的主觀感受和情感反應。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將情感體驗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1]。在博物館體驗中,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著感官認知、互動體驗和情感記憶(如圖1)。
本能層是情感體驗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層次,指的是人們對外界刺激的即時感官反應和直覺感受。這些反應通常是快速且無意識的,主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采用獨特設計要素吸引觀眾,引導其與展品進行互動,達到情感體驗的目的。表現(xiàn)在博物館體驗中利用吸引人的色彩和造型設計,提供豐富多彩的展品和觸感體驗,以及利用音效、動畫等增加趣味性,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積極情感體驗。行為層:通過引導用戶體驗導覽設備、互動裝置等工具,在互動過程中激發(fā)用戶的想象和情感反應。表現(xiàn)在博物館中,通過為兒童群體提供探險游戲、模擬體驗、互動展示、角色扮演、解謎游戲以及親子互動等體驗,讓他們能夠自主探索學習,獲得有趣而具有教育意義的觀展體驗。反思層:情感體驗達到更深層次,涉及個體對情感和經(jīng)歷的深度思考和認知反應。表現(xiàn)為兒童通過互動學習對展覽內(nèi)容進行深度思考和個人關聯(lián)。他們不僅僅是被展品所吸引,而是通過與自己的情感、興趣或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形成更持久和有意義的記憶。這種深層次的反思會促進他們認知和情感的發(fā)展,有助于個人成長和對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三個層次相互聯(lián)系且呈遞進關系,引導兒童從生理體驗的表面層次逐步提升到更深層次的心理情感體驗。情感體驗設計并非旨在強迫性地改變?nèi)藗兊墓逃兴季S或行為習慣,而是在人們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多樣化滿足[2]。因此,博物館展示設計利用情感體驗理論能夠滿足兒童情感體驗需求,促進兒童的情感共鳴、互動參與和愉悅感受,有助于增強其學習興趣和認知能力,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在兒童社會教育中的作用。
二、博物館展示設計發(fā)展現(xiàn)狀和案例分析
(一)博物館展示設計發(fā)展現(xiàn)狀
目前,博物館展示設計正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階段。隨著科技和創(chuàng)新的不斷推進,展示設計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許多博物館開始采用交互式展示、虛擬現(xiàn)實技術和增強現(xiàn)實等先進技術,以提升參觀者的互動體驗。例如,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重點放在讓觀眾參與其中的展示設計上,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和沉浸式體驗,讓觀眾的參觀方式由被動地觀賞轉變?yōu)橹鲃拥鼗雍吞剿?。但對于兒童受眾來說,學術界在兒童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主要集中在數(shù)字化互動展示、教育性內(nèi)容的整合、情境化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等方面,但對于參觀者的主觀情感體驗研究尚顯不足,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和實踐。我國對于兒童博物館的體驗方面關注較晚,現(xiàn)有的兒童博物館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還遠不能滿足社會的期望和需求。我國首家兒童博物館是1996年建成的上海兒童博物館,該館的展覽和活動以兒童為核心,注重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展覽內(nèi)容生動有趣,互動性強,旨在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但是,上海兒童博物館的展陳方式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展示和多媒體形式,雖然具備一定的互動性,但仍依賴于靜態(tài)展示、音頻和視頻播放。兒童在參觀時常常只能被動觀看和聆聽,未能充分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和觀眾的多樣化期待,需要進一步提升觀眾體驗和參與度[3]。總體而言,我國兒童博物館的發(fā)展較為滯后,起步相對較晚,很多二、三線城市甚至缺乏兒童友好型的博物館。因此,如何在大眾型博物館創(chuàng)造出具有兒童關懷的展示設計,并滿足他們的情感體驗需求變得至關重要。
(二)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案例分析
1.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概況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新館總建筑面積為27187平方米,是目前國內(nèi)同類博物館中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以“自然和諧與科學發(fā)展”為主題,有六個常設展廳,分別是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恐龍廳、礦物巖石廳、資源與環(huán)境廳。此外,館內(nèi)還設有4D科普電影院、臨時展覽廳和戶外景觀區(qū)。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深入挖掘地學內(nèi)涵,面向公眾特別是兒童群體舉辦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如主題科普講座、日常互動體驗、研學旅游和節(jié)日特別活動等,因而在社會上獲得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吸引了更多兒童和家庭前來參觀學習。
2.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展示設計問題分析
本次研究以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為案例,利用觀察法記錄兒童在博物館中的行為和互動。結合家長和館內(nèi)解說員的訪談意見,了解兒童整體的參觀體驗和學習效果。分析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現(xiàn)存問題和優(yōu)化方向,尋求設計機會點,保證兒童在整個觀展過程中收獲良好的情感體驗。
第一,館內(nèi)展示設計主要采用實物、模型配合圖文或視頻語音講解的方式,對于兒童而言,這種知識傳遞方式過于抽象,展品和解說可能過于專業(yè)難以理解。并且大量的文字和重復播放的科普視頻容易使兒童感到疲倦,難以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館內(nèi)觀展路線缺乏適合兒童理解的指引,導致兒童的參觀體驗呈現(xiàn)片段化、不連貫的現(xiàn)象,難以保持興趣和集中注意力,無法充分理解和吸收展覽內(nèi)容,從而降低參觀的教育效果和體驗感[4]。
第二,館內(nèi)二層恐龍廳中央展示9具巨型恐龍骨架(如圖2),同時使用紅色砂巖、仿真動植物模型營造遠古恐龍時代場景,側面設置大屏幕播放科普影片,呈現(xiàn)恐龍的生活場景,并配有間歇性的恐龍鳴叫,為觀者帶來真實的視聽體驗。但是館內(nèi)缺少可供兒童觸摸的展品,這不利于兒童通過實際接觸進行感官學習和體驗,限制了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
第三,館內(nèi)常見的數(shù)字化交互設備包括觸摸屏信息臺、虛擬現(xiàn)實體驗設備、互動投影和多媒體展示系統(tǒng)等。四層有游戲互動裝置(如圖3),把專業(yè)的恐龍科普知識融入游戲互動中,讓兒童在游戲玩耍中學到知識,寓教于樂。但多數(shù)游戲裝置設計為單人游玩,缺乏與同伴、家長進行互動的機會,限制了參觀者之間的互動體驗和社會交流。并且,部分游戲互動裝置操作復雜,需要一定的技能或操作指導,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可能存在難度,降低了參與度和體驗質量。在調研期間,部分游戲互動裝置由于維護和更新不及時,出現(xiàn)設備故障和內(nèi)容陳舊的問題,這樣就完全失去了其促進展覽信息傳遞的意義,影響了游客的使用體驗和滿意度。
第四,博物館在兒童參觀之后未能給予后續(xù)的互動活動或者教育項目等持續(xù)性體驗,可能導致兒童將所學知識逐漸遺忘,形成信息斷片。博物館未提供參觀者與館方之間的交流和反饋渠道,無法及時了解兒童對參觀體驗的反饋和需求,也無法及時調整改進相關的展示和活動。
基于上述問題,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可以采取以下改進措施:包括采用更生動、直觀的展示方式,增設個性化的參觀路線規(guī)劃和富有趣味性的參觀引導,增加互動性和參與度;提供可觸摸的展品,促進兒童的實際感知和學習興趣;改進數(shù)字化交互設備的設計,增加多人互動功能,并保持設備的及時維護和更新;此外,后續(xù)應開展與兒童情感需求相匹配的體驗互動活動和教育項目,建立反饋渠道,以持續(xù)提升兒童的情感體驗和知識記憶。
三、基于兒童情感體驗的博物館展示設計策略
(一)本能層:豐富多感官體驗、激發(fā)認知能力
本能層是兒童對展品和展示形式的直覺性和自動化情感反應,這些反應源自多維度的感官刺激,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通常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得到廣泛運用[5]。多元化的感知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增強其參與意愿,使他們在觀展過程中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1.引入人工智能,增強觀展體驗
據(jù)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大型實物模型和利用聲音、燈光和電子技術的展品能夠為兒童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樓地球廳的入口處有一個直徑為4米的曲面LED地球模型(如圖4),采用多媒體視頻介紹地球形成、構造和演變的過程,形象生動的畫面和動聽的聲音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吸引剛入館的兒童駐足觀察,激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后續(xù)的探索。然而,地球廳后半部分的展示形式較為單調,主要采用大段文字、圖片和實物展品,缺乏與兒童的互動,導致兒童缺乏耐心,難以仔細觀察,觀展路線混亂,使得兒童的參觀體驗呈現(xiàn)片段化、不連貫的現(xiàn)象。因此,可以在展廳中引入IP形象的智能機器人進行導覽[6]。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的IP形象“小石頭”可愛有趣,具有親和力,使兒童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和情感聯(lián)系,成為他們觀展時的同伴(如圖5)。智能機器人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展品介紹和互動體驗,引導兒童參與展覽內(nèi)容的探索和學習。兒童也可以向智能機器人提出問題,機器人會根據(jù)預設的知識庫和算法回答問題,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展覽內(nèi)容。
2.注重觸感體驗,激發(fā)探索欲望
兒童對未知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由于兒童的知識理解能力尚未發(fā)展成熟,他們對文字講解或語音導覽的理解能力和深度不及成年人。因此,博物館展示設計需要更加關注兒童的觸感體驗。實體觸摸能夠提供更為真實的體驗,通過觸摸展品并與其互動,能夠增強兒童對展品的直觀理解和深入記憶,激發(fā)他們的探索和學習興趣。例如,費城專門為兒童設立的“觸摸博物館”,鼓勵兒童觸摸展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7]。在“河流探險”項目中(如圖6),兒童可以放置小船,并通過操作閘門和堤壩調節(jié)水流,探索水的特性,了解環(huán)境科學,提升創(chuàng)造性思維。盡管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目前尚未設置可觸摸的展品,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博物館應增設仿制的礦石、化石等標本,讓兒童可以自由觸摸和探索。這些仿制標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質和觸感,如塑料、陶瓷、樹脂等,以實現(xiàn)多元的感官認知體驗。
(二)行為層:強化互動性體驗、提升參與度
行為層一般是指用戶在交互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用戶在博物館參觀中的情感互動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人與展品之間的互動,人與人的社交互動。這兩種互動關系各自具有獨特的特點,并且相互融合。
1.人與展品互動
兒童與博物館展品之間的互動是最主要的互動形式,也是博物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這種互動不僅包括與展品的直接接觸,還涵蓋了各種互動游戲和活動,通過這些方式,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信息。在觀察兒童觀展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游戲互動裝置操作復雜,需要一定的技能或操作指導。部分游戲互動裝置的知識點不成體系,有些知識點過于枯燥,缺乏吸引力,導致兒童無法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為此,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可以打造一場“地質探險之旅”,讓兒童身臨其境地探索冒險。以“地質探險隊”為故事背景,兒童化身“小探險家”,在IP角色引導下完成任務卡上的各種挑戰(zhàn),如“尋找稀有礦石”“解開恐龍化石之謎”“探索地球結構”等。每個展廳或展示區(qū)結合展品的知識設計成有趣的游戲情節(jié),兒童在游戲情節(jié)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地質知識,完成任務后會獲得探險勛章,可用于兌換精美的禮品。整個過程通過有趣的游戲情節(jié)和成就獎勵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理解展品傳達的信息,從而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
2.人與人社交互動
除了人與物之間的互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能快速傳遞信息。在兒童理解信息并形成觀念的過程中,家長是至關重要的參與者,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觀展過程中,家長通過展區(qū)的影視資料和文字信息率先獲取知識,再向孩子傳授知識。然而,家長作為知識傳遞者可能出現(xiàn)信息傳遞不完整或失真的情況,影響孩子對地質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缺乏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索的體驗,錯過親子一起成長的機會。為此,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可以組織親子手工活動,如制作化石模型、繪制地質地圖、體驗考古發(fā)掘等,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創(chuàng)作,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豐富參觀體驗,還能更有效地向兒童傳遞博物館的教育理念。兒童與同齡人的互動也至關重要,研究表明,他們通常擁有相似的知識和經(jīng)驗,更容易找到共同話題。對于兒童來說,與同齡人一起學習玩耍也是情感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可以設置需要團隊協(xié)作的互動裝置,如解謎游戲、多人參與的觸摸屏任務和虛擬現(xiàn)實體驗,這些活動鼓勵兒童共同探索和分享發(fā)現(xiàn),有助于兒童建立友誼和社交關系,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同時,博物館需要確?;友b置定期更新和維護,以保持其新穎性和吸引力,為兒童提供優(yōu)質的參觀體驗。
(三)反思層:增設創(chuàng)新體驗活動、維持情感記憶
反思層是情感體驗的最高層次,是參觀者體驗之后的情感感受。盡管觀展已經(jīng)結束,但情感體驗并不會立即停止,而是持續(xù)影響著參觀者。例如,觀眾對所見所聞進行深度思考、反思與回憶,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感悟。兒童由于認知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在這個層次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影響效果。因此,博物館在設計兒童參觀體驗時應特別關注并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8]。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可以繼續(xù)推進“小小講解員”的活動(如圖7),鼓勵兒童將所學知識與觀點分享給其他參觀者,從而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拓展。兒童的語言更具感染力和想象力,他們的視角為展覽內(nèi)容注入童真,提升了展覽的趣味性和易懂性。以兒童為主講人的展覽不僅可以提升參觀者的興趣,還有助于加深兒童對博物館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兒童的人際溝通能力和自信心。此外,博物館還可在出口處設置留言板,讓孩子們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感想、體會或問題。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定期整理并解答問題,通過線上公眾號展示,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視和回應,從而持續(xù)提升兒童的情感體驗和知識記憶。
四、結語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針對兒童群體的博物館展示設計,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本文以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根據(jù)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不足和潛在改進空間,歸納出適合兒童情感體驗的展示設計策略。博物館應該從情感體驗的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三個維度出發(fā),以豐富多感官體驗、強化互動性體驗和增設創(chuàng)新體驗活動來滿足兒童的情感體驗需求,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進而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諾曼.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M].何笑梅,歐秋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6-45.
[2]李云.產(chǎn)品設計中的情感因素[J].包裝工程,2021(14):318-320,328.
[3]唐佩璐,武月琴.基于兒童認知的博物館展示設計[J].中國藝術,2018(C1):54-61.
[4]鄧郁馨,陳香.博物館兒童情境互動體驗設計研究[J].設計,2021(11):92-96.
[5]王洋,樊強強.基于認知心理的兒童博物館體驗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2(A1):133-139.
[6]楊靜,張嘉敏.基于兒童認知的博物館交互體驗設計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21(8):57-62,92.
[7]陶佳怡.博物館兒童教育的情境體驗設計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3.
[8]張啟源,王佳.基于兒童美育視角的博物館體驗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23(1):40-42.
作者簡介:孫慧,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