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農民群眾生存的基礎。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進程中,面對因土地引發(fā)的各種糾紛,派出所民警如何妥善處置,做到維護秩序與保障民生“兩手抓”,是值得思考、探討的問題。本文以成功處置的一起土地賠償糾紛為例,談談從中獲得的幾點啟示。
一、案例簡介
2022年年初,為提高區(qū)域用水保障水平,重慶市開州區(qū)重新啟動20世紀70年代停工的梨坪水庫工程,以徹底解決登云、大義兩村的用水問題。2023年年底,梨坪水庫的工程主體基本完成,但施工方卻遇到了難題。原來一處管道安裝現場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崖,管道施工須經過一周姓人家的土地,且無法改道。經協商,工作組的方案遭到周家人拒絕,工程一度停工。后迫于工程進度,施工方準備私自施工。在施工現場,周家人與施工方發(fā)生爭吵,后雙方發(fā)生肢體沖突,派出所接報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解決。
二、處置過程
早在第一次停工后,為有效化解矛盾,派出所便積極協助政府部門、村委會等開展工作。協商過程中,工作組提出多套方案,但無論是征地、換地,還是提供租金,均遭周家人拒絕。
工程進度受影響,施工方迫于壓力準備私自動工。后工人在施工現場與周家的老人發(fā)生口角、拉扯。民警迅速趕往現場處置。到達現場后,民警一邊協助送傷者就醫(yī),一邊開展調查取證工作,事態(tài)被快速控制。所幸未造成嚴重后果。民警對當事人雙方進行了談話。鑒于周家的老人年事已高,其小兒子的情緒比較激動,民警決定轉變思路,協助工作組對老人的大兒子開展工作。后經多方協商,周家與工人及施工方的矛盾一步一步得到化解,最終簽訂了調解協議,梨坪水庫如期完工。
三、經驗啟示
1.抓好調查
對于雙方沖突的行為,民警必須增強證據意識,控制現場后要快速取證,做好證人的登記、視頻的調取等工作,避免各類證據因取證不及時而流失。離開現場后,民警要及時詢問當事人、證人等,深入開展走訪工作,查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等,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查清真相后,若雙方態(tài)度好、愿意調解,民警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可聯合政府部門、村委會開展調解工作。若調解不成功或雙方不愿意調解,民警可根據調查結果依法進行處置。
2.穩(wěn)住形勢
在這起糾紛中,特別是沖突發(fā)生后,矛盾有了變化,既有周家與工人的矛盾,也有周家與施工方的矛盾。對于前者,周家與工人在沖突后處于氣頭上,急于讓雙方見面易適得其反,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對于后者,周家索要遠超規(guī)定標準的賠償費,這樣的行為是不應該鼓勵的。若工作組為了解決問題,急于讓雙方協商,容易在工作中陷入被動,也會滋長不良的社會風氣。只有為雙方留下時間、空間,待雙方穩(wěn)定情緒、厘清思路后,再開展工作。
3.轉變思路
因周家的老人年事已高,傳統觀念重,土地意識強,對其宣傳法律、講解政策難以收到好的效果。但深入分析,不難發(fā)現老人“漫天要價”,其實質是想幫兒子要錢,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其兒子身上。因老人的小兒子在之前態(tài)度強硬,經與村委會溝通,民警得知老人的大兒子較為隨和,遂轉變工作思路,協助工作組對老人的大兒子開展工作。老人的大兒子來所后,民警耐心向其講述事情的經過,分析各方對錯及水庫對兩村用水的重要性。經過工作,老人的大兒子認識到了自家的問題,表示愿意協商解決分歧。
4.分步解決
經過談話,工人及施工方認識到了錯誤,表示愿與周家協商。老人的大兒子回家做了工作,家里的態(tài)度有了改變,愿意進行協商。后民警聯合政府部門、村委會組織各方進行協商,周家與工人就打架一事達成和解,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但因周家經濟來源有限,而土地的賠償又有規(guī)定的標準,雙方在賠償金額上存在差距。后民警多次協助工作組做工作,在集體利益面前,周家最終在賠償金額上做出了讓步,與施工方達成一致意見。之后,周家再未與工人、施工方發(fā)生矛盾,梨坪水庫重建工程如期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