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對脊柱手術術后患者排便狀況的影響,為提升患者術后的臨床護理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2例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脊柱手術,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飲食護理、腹部按摩及健康宣教等術后基礎護理)和觀察組(41例,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7 d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排便相關指標,干預前及干預4、7 d后的便秘癥狀評分,以及干預前和干預7 d后的肛腸動力學指標。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及每次排便耗時均短于對照組;與干預前比,干預4~7 d后兩組患者的便秘癥狀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觀察組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與干預前比,干預7 d后兩組患者的直腸靜息壓和肛管收縮壓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直腸初始感覺容積均縮小,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均Plt;0.05),但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jié)論 相較于術后基礎護理,在脊柱術后患者中應用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的臨床療效顯著,患者術后排便效果更為理想,有利于緩解便秘癥狀,促進直腸動力恢復,促進疾病轉(zhuǎn)歸。
【關鍵詞】脊柱手術 ; 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 ; 排便 ; 直腸靜脈壓 ; 肛管收縮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4.013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4.041
脊柱手術后的患者由于術后活動功能受限,腸道蠕動性減弱,容易發(fā)生排便次數(shù)減少、便秘等排便障礙,會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影響。排便障礙的發(fā)生往往與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疼痛及長期臥床等因素有關,若未及時干預,容易引發(fā)腹痛、腹脹癥狀,嚴重者甚至會發(fā)生腸梗阻,對患者的預后產(chǎn)生不利影響[1]。臨床對此類患者主要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通過對癥干預、營造排便環(huán)境等開展臨床護理,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但由于護理措施缺乏全面性,且對個體差異關注不足,因此整體療效仍有待提高[2]。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可通過多途徑、多層次對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管理,以改善患者術后排便狀況,促進患者正常排便,滿足患者實際護理需要,有利于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改善患者預后[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對脊柱手術術后患者排便狀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2例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脊柱手術,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38~67歲,平均(52.89±2.40)歲;疾病類型:胸椎骨折20例、頸椎骨折15例、腰椎管狹窄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38~68歲,平均(53.05±2.31)歲;疾病類型:胸椎骨折18例、頸椎骨折16例、腰椎管狹窄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與《中國脊柱手術加速康復:圍術期管理策略專家共識》[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⑵術前排便功能正常;⑶生命體征穩(wěn)定。排除標準:⑴既往存在慢性便秘史;⑵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⑶有精神疾病史;⑷存在慢性腹瀉。本研究經(jīng)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術后基礎護理,合理安排患者飲食,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患者積極溝通,明確預防便秘的重要性,協(xié)助患者適應床上排便,避免患者主觀延遲排便的發(fā)生,并進行排便練習,重視臥床后首次排便。每日清晨對患者進行按摩,以臍部為中心,沿結(jié)腸走向,由升結(jié)腸向橫結(jié)腸、降結(jié)腸進行按摩,15 min/次,3~4次/d。待身體狀況恢復穩(wěn)定后,每日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盡早下床。觀察組患者應用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內(nèi)容如下:⑴早期評估。對患者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現(xiàn)病史、既往史、既往飲食及排便習慣等,根據(jù)患者情況評估可能出現(xiàn)的排便異常情況,并進行排便訓練、飲食等方面的干預。⑵叉腿提肛運動。幫助患者雙腿交叉,通過夾緊臀部和大腿,進行提肛運動,每次進行5組訓練,每組持續(xù)5 s,3次/d。⑶腹部按摩。按摩前先囑咐患者排空膀胱,隨后對患者腹部進行按摩,由右向左依次對升結(jié)腸、橫結(jié)腸等進行環(huán)形按摩,按摩時力度以下壓1.0 cm為準,按摩時患者需同步進行肛門收縮,以促進腸道蠕動,5 min/次,2次/d。⑷抬腿運動。指導患者坐起后將兩腿懸空,讓大腿同軀干成直角,在患者可耐受的情況下盡可能將兩腿抬高,5 min/次,1次/d。⑸模擬排便。每日吃完早餐后30~60 min,不論患者是否有便意,均進行模擬排便,5 min/次,以養(yǎng)成排便反射,因患者早期無法下床,可指導患者在床上排便,排便時構(gòu)建隱私環(huán)境,減少環(huán)境對患者排便的影響,患者逐步恢復后,幫助患者過渡到衛(wèi)生間排便。⑹飲食護理。術后根據(jù)患者自身需要及疾病情況,幫助患者制定食譜,前期以流食為主,后期逐漸增加固食,保證飲食富含高蛋白,每日適當增加粗纖維攝入量,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膩、容易產(chǎn)氣的食物,并多飲水。兩組患者均接受7 d的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參考《中國成人慢性便秘評估與外科處理臨床實踐指南(2022版)》[5]評估干預7 d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排便順暢,糞便柔軟,每日排便1次;有效:排便需用力,糞便略微干燥有裂痕,每1~2日排便1次;無效:每周排便未達到3次,有便秘癥狀??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⑵排便相關指標。干預7 d后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首次排便時間、兩次排便間隔時間及每次排便耗時。⑶便秘癥狀評分。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4、7 d后采用Wexner便秘評分表[6]對兩組患者的便秘情況進行評估,該評分包括8個條目,各條目分值為0~4分,總分為3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便秘癥狀越嚴重。⑷肛腸動力學指標。于干預前及干預7 d后采用消化道動力檢測儀(合肥凱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型號:XDJ-S8G)測定兩組患者的直腸靜息壓、肛管收縮壓、直腸初始感覺容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S-W檢驗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但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排便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及每次排便耗時均較對照組更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4~7 d后兩組患者的便秘癥狀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觀察組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7 d后兩組患者的直腸靜息壓和肛管收縮壓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直腸初始感覺容積均縮小,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脊柱手術后由于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活動受限,這會減緩腸蠕動,容易造成排便障礙。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術后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患者術后康復發(fā)揮積極作用。常規(guī)護理是通過飲食護理、排便訓練等常規(guī)護理方式對術后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常規(guī)護理缺乏對患者便秘風險的早期評估,護理措施不夠全面系統(tǒng),整體療效仍有待提高。
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即在術后盡早評估患者的排便功能,可實現(xiàn)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并能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飲食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調(diào)整,通過腹部按摩多種途徑促進患者排便,繼而降低排便功能異常可能對患者產(chǎn)生的影響[7]。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及每次排便耗時均較對照組更短,這提示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脊柱手術后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的早期排便,促進疾病轉(zhuǎn)歸。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中,叉腿提肛運動能鍛煉患者盆底肌,增強盆底肌肉力量、協(xié)調(diào)性,定期訓練有利于加強患者肛門括約肌和相關肌群,以緩解排便困難;腹部按摩則能通過機械力作用于腸道,以此促進腸蠕動,加快腸內(nèi)容物推進速度,進而增加排便頻率,改善患者便秘癥狀;抬腿運動能增強下肢、腹部肌肉力量,間接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模擬排便則能幫患者恢復排便反射,有利于患者重建排便反應,以減少排便困難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排便,減少排便耗時[8]。
本研究中,干預4~7 d后兩組患者的便秘癥狀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觀察組各時間點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與術后基礎護理相比,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對于脊柱手術后患者便秘癥狀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分析原因在于,早期系統(tǒng)性干預能從整體出發(fā),強化對患者腸道的機械刺激,促進患者腸道蠕動,且適當?shù)挠柧氂欣诖龠M機體血液循環(huán),在良好的血液循環(huán)支持下,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更為理想,另外通過模擬排便訓練,能不斷加強患者對排便信號的敏感性,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從而促進患者排便。直腸靜息壓能反映直腸壁的張力和彈性,高直腸靜息壓下患者排便更為順暢;高肛管收縮壓下能避免術后患者大便失禁;低水平的直腸初始感覺容積提示患者對直腸內(nèi)壓力變化敏感,且能更好地感知排便信號,繼而避免便秘發(fā)生[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7 d后兩組患者的直腸靜息壓和肛管收縮壓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直腸初始感覺容積均縮小,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這提示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脊柱手術后患者的肛腸動力學指標。腹部按摩能疏通經(jīng)絡,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術后腹部肌肉緊張狀態(tài),有利于提升直腸靜息壓,減輕患者術后排便的不適感,而借助模擬排便訓練,能幫助患者在術后早期即開始逐步恢復對排便過程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肛管收縮壓,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10]。此外,配合飲食護理,有利于幫助患者補充纖維素和水分,幫助軟化糞便,有利于增加患者糞便體積,強化直腸對糞便的感知能力,以此來降低直腸初始感覺容積,促進患者術后排便功能的康復。
綜上,相較于術后基礎護理,在脊柱術后患者中應用早期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的臨床療效顯著,有利于緩解便秘癥狀,促進直腸動力恢復,促進疾病轉(zhuǎn)歸,但本研究仍存在單一中心研究、缺乏遠期療效觀察等局限性,有待后續(xù)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以獲得更為全面準確的研究結(jié)果。
參考文獻
《老年脊柱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常見問題多學科管理指南》工作組,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骨科醫(yī)師分會頸椎學組, 中國醫(y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脊柱醫(yī)學分會, 等. 老年脊柱手術患者圍手術期常見問題多學科管理指南[J]. 中華骨與關節(jié)外科雜志, 2023, 16(11): 961-980.
關萬香, 邱思, 譚群芳, 等. 腹部穴位按摩結(jié)合提肛運動治療脊柱骨科臥床便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J]. 黑龍江中醫(yī)藥, 2022, 51(1): 205-207.
陳華莎. 系統(tǒng)性護理在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24, 36(2): 179-182.
孫天勝,沈建雄,劉忠軍,等.中國脊柱手術加速康復:圍術期管理策略專家共識[J].中華骨與關節(jié)外科雜志, 2017, 10(4): 271-279.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jié)直腸外科學組. 中國成人慢性便秘評估與外科處理臨床實踐指南(2022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22, 25(1): 1-9.
王海峰, 董秋安, 李健, 等. 補腎健脾和胃法聯(lián)合西藥治療老年頑固性便秘效果及對Wexner便秘評分、腸道菌群的影響[J]. 解放軍醫(yī)藥雜志, 2022, 34(2): 104-107.
陳艷輝. 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在早期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中的應用[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9, 40(5): 644-646.
李林儒, 高春媛. 早期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zhì)疏松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康復的影響[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1, 37(2): 407-409.
朱芳蕓, 胡桂蘭. 耳穴壓丸聯(lián)合穴位貼敷在腰椎骨折術后便秘的護理應用[J]. 光明中醫(yī), 2023, 38(22): 4473-4475.
楊璐, 衣欣, 王曉寧, 等. 便秘推拿聯(lián)合穴位按摩治療老年氣虛血瘀證心力衰竭患者便秘效果[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0, 40(7): 1359-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