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康復鍛煉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腦卒中后偏癱的臨床康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選取2022年11月至2024年4月無錫嘉仕恒信醫(yī)院收治的81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基礎治療和常規(guī)康復鍛煉)和觀察組(40例,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電刺激療法)。兩組患者均治療8周。對比兩組患者治療8周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前與治療8周后的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表面肌電圖指標和生活質量變化。結果 治療8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上肢動作研究量表(ARAT)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評分和功能獨立性測量(FIM)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伸腕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肌電均方根(RMS)值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康復鍛煉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療效顯著,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受損肌肉功能恢復,進而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 ; 偏癱 ; 電刺激療法 ; 康復鍛煉 ; 肢體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4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4.008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4.026
腦卒中多由腦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其發(fā)病多與大腦供血障礙所致的功能區(qū)受損有關,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具有突發(fā)性,常致一側肢體無力、麻木甚至偏癱,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驟降。傳統(tǒng)康復鍛煉可通過逐步刺激神經肌肉促進神經突觸的再生和重建,增強肌肉力量,但其局限性在于難以全面激活并重塑受損的神經肌肉網(wǎng)絡,整體療效有限[1]。腦卒中后偏癱是由于大腦損傷影響了神經信號的傳導,使肌肉無法正常收縮。而電刺激療法可通過促進肌肉快速有效收縮、顯著增強肌肉力量及優(yōu)化神經傳導路徑等發(fā)揮治療作用[2]。鑒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探討電刺激療法與康復鍛煉協(xié)同作用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1月至2024年4月無錫嘉仕恒信醫(yī)院收治的81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52~75歲,平均(67.13±2.58)歲;病程15~110 d,平均(52.54±12.05)d;腦出血15例,腦梗死26例;左側偏癱21例,右側偏癱20例;合并高血壓21例,合并糖尿病2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51~73歲,平均(66.13±2.07)歲;病程15~115 d,平均(53.62±12.38)d;腦出血18例,腦梗死22例;左側偏癱23例,右側偏癱17例;合并高血壓19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guī)范共識2018》[3]相關診斷標準;⑵經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⑶病情穩(wěn)定,對電刺激及康復訓練耐受性良好。排除標準:⑴有既往腦部手術史或體內有金屬物植入;⑵合并臟器重度功能受損或惡性腫瘤;⑶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本研究已通過無錫嘉仕恒信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穩(wěn)定斑塊及針對患者個體情況控制血壓及血糖等,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北京太洋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2080,規(guī)格:25 mg/片),10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珠海同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108,規(guī)格:10 mg(以阿托伐他汀計)/片],20 mg/次,1次/d。對照組患者在基礎治療上增加了康復鍛煉方案。方案包括:⑴體位管理。強調健側臥位與定期翻身,避免偏癱側受壓;⑵被動運動。通過頭部按摩、上肢揉捏、肌腱彈指法及關節(jié)活動進行,1次/d,30 min/次,逐漸遞增至3次/d;⑶結合患者肌力恢復狀況。實施從臥位開始,逐步過渡至站立及行走的主動與輔助訓練計劃,輔以強度適宜的支撐與指導;⑷主動康復鍛煉。鼓勵患者進行從“假想運動”至阻力運動,逐步增強肌力與平衡能力,1次/d,5次/周,連續(xù)治療8周。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引入電刺激治療。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廣州品智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PZ-2108),在患者卒中受損側的額葉背外側皮質區(qū)貼上陽極電極貼片;同時,在健康對側框上緣對應貼上陰極貼片。參數(shù)設置:頻率2~14 Hz,電流強度2~19.5 mA。1次/d,20 min/次,5次/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 治療8周后依據(jù)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級[4]進行評估,分別為:顯效(治療后下肢Brunnstrom分級較治療前提升 ≥2級,下肢運動功能顯著改善)、有效(下肢Brunnstrom分級提升1級,患者肢體控制能力增強)、無效(下肢Brunnstrom分級無變化或降低,癥狀未改善)??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⑵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采用Berg平衡量表[5](BBS)評估患者肢體平衡狀況,共56分,得分與患者肢體平衡功能成正比;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6]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共100分,得分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采用上肢動作研究量表(ARAT)[7]評估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程度,共57分,得分與患者上肢功能成正比。⑶表面肌電圖指標。在治療前、治療8周后,應用表面肌電分析系統(tǒng)(思維技術有限公司,型號:SA7550)評估患者的肌肉功能。評估過程中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雙前臂旋前并置于大腿上,常規(guī)消毒后于上臂選取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及伸腕肌最凸顯處貼上電極片,沿肌肉走向放置3枚電極片,每塊肌肉均進行3次測量,每次動作持續(xù)3~5 s,間隔放松5~10 s,取平均值。系統(tǒng)收集數(shù)據(jù)后,自動計算出各肌肉的肌電均方根(RMS)值。⑷生活質量。在治療前、治療8周后,通過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8]與功能獨立性測量(FIM)量表[9]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S-QOL總分49~245分,得分與生活質量成正比;FIM量表總分126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8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BBS、MBI和ARAT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表面肌電圖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伸腕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RMS值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SS-QOL、FIM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因腦血管破裂或阻塞,切斷大腦血氧供應,致神經細胞受損死亡,患者易出現(xiàn)偏癱,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其康復治療是研究熱點與難點。傳統(tǒng)康復鍛煉可增強肌肉力量、促進關節(jié)靈活,但難以深入神經層面,恢復進程較慢且效果有限。
隨著醫(yī)療技術進步,電刺激療法在腦卒中康復中展現(xiàn)出獨特優(yōu)勢,其可直接作用于受損肌肉組織引起收縮,增強肌肉力量,刺激神經末梢恢復神經傳導功能,改善肢體協(xié)調性與平衡能力;且與康復鍛煉聯(lián)合有協(xié)同效應,能加速肌肉和神經功能恢復,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10]。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8周的治療,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BBS、MBI和ARAT評分均較對照組更高,這提示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康復鍛煉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體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治療8周后的FIM評分和SS-QOL評分及伸腕肌、肱三頭肌和肱二頭肌RMS值相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這提示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康復鍛煉能有效激活并增強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受損肌肉的收縮能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電刺激療法通過外部電流直接作用于神經肌肉系統(tǒng),刺激肌肉產生收縮,能夠增加肌肉的收縮力量,改善RMS值,進而提高整體生活質量[11]。
綜上,電刺激療法聯(lián)合康復鍛煉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療效顯著,且在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方面展現(xiàn)出更為顯著的效果,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受損肌肉功能恢復,進而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受限于樣本規(guī)模,其結論的廣泛適用性尚需通過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同時也需要深入探討電刺激療法的具體作用機制,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指導。
參考文獻
王曉芳, 張秀娟, 張雅中. 鏡像療法聯(lián)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功能恢復及肌電圖的影響[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3, 20(5): 41-44.
陳本梅, 蔣理想, 仇慕磊, 等.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lián)合鏡像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神經電生理的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23, 29(10): 1201-1207.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腦卒中臨床研究規(guī)范共識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4): 247-255.
蒲秀玲. Brunnstrom分級針刺運動療法聯(lián)合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臨床觀察[J]. 陜西中醫(yī), 2024, 45(5): 704-707.
金冬梅, 燕鐵斌, 曾海輝. 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3, 18(1): 25-27.
王賽華, 施加加, 孫瑩, 等. 簡體版改良Barthel指數(shù)在腦卒中恢復期中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 中國康復, 2020, 35(4): 179-182.
趙江莉,毛玉瑢,徐智勤,等.中文版上肢動作研究量表在早期腦梗死患者中的效度[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9, 25(8): 946-955.
岳艷靜, 付曉蕾, 閆君. Orem自理模式結合康復訓練對于高血壓腦卒中患者恢復期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21, 30(32): 6118-6121.
周青青, 施加加, 倪波業(yè). 擴展Barthel指數(shù)與功能獨立性量表在評定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等級中的對比分析[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21, 43(7): 602-606.
單玲玲, 王鵬飛, 杜信. 靳三針聯(lián)合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肌電圖、肌力及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23, 30(9): 1366-1371.
丁彬鴻, 冒文靜, 吳素青, 等. 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Bobath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22, 30(6): 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