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文化名流的先后到訪,為掩藏于幽靜之中的留馀堂帶來了一波意料外的關注。留馀堂坐落于鈕家巷3號,為清乾隆五十八年狀元潘世恩的故居。故居的西路是蘇州狀元博物館,中路和東路合為太傅第,這片中式古典民居,不僅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姑蘇古城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代表典范。如今,老宅保留舊時廳堂園林的古韻,融合文化創(chuàng)生理念,通過空間新式改造探索適應時代的活化模式,引得陳奕迅、馬家輝等文藝大咖紛紛造訪。
在地文化的深度體驗,是物質與精神的閉環(huán)
留馀堂的活化利用,背后是扎根戲曲文化,“擅曲唱戲”的印象百戲??偨浝韺O彩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打了7年交道,近4年則不斷接觸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項目。多年空間營造的經驗積累,讓她總結出了最重要的一條創(chuàng)業(yè)心得,古宅的活化利用,歸根結底是在地文化的深度體驗,且一定要與本地生活息息相關。既是要落腳于生活,那必須先滿足體驗者吃穿住行等物質層面的需求,再拓展觸摸精神世界的交互,“如果只是單純精神層面的體驗,不落地,沒有形成閉環(huán)。”
以外來者、旁觀者的視角反復琢磨蘇州,孫彩云深有感觸。她分享道,蘇州人骨子里的習性,來源于蘇州獨特地方文化的滋養(yǎng),比如蘇州自古出文人,而文人總是欲說還休,表達上習慣以隱藏為顯露,行事章法明明內有乾坤,在口頭上卻偏向含蓄內斂,這就形成了“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作風。而這些,本地人可能不自知,卻正是她作為地方傳統(tǒng)文化活化的參與者所需要覺察的。
以飲食文化舉例來說,蘇州人不時不食。然而一到季節(jié),菜市場里的時鮮貨一定被蘇州人一搶而空。再說蘇州宴席上的壓軸菜三件子、五件子,上桌看似不過雞鴨蹄髈無甚講究,實際上可得師傅在背后下足苦工。雞鴨首先要排酸,排完酸,再小火慢燉足足8個多小時,燉至肉質酥爛而湯色清亮。這還只是其中兩例,蘇州人對美食的講究可萬萬不止這些。從言語表達,到這注重品食材本鮮與烹飪技藝的飲食文化,城市生活的日常背后,是與蘇州文士精神一脈相承的精神光譜。
挖掘地方文化,要與當下的人產生鏈接
古建老宅到底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關聯(lián),以創(chuàng)造基于在地風俗的深度體驗,孫彩云的結論是把人們的五感全部打開。
狀元府所打造的在地文化深度體驗,就是想要將蘇州的精神內核以可觸摸的形態(tài)傳達給到蘇州來的客人,概括起來就是“以園棲身,以曲悅耳,以味酬身”,面向廣泛地展示蘇州人講究的品位。在狀元府中,昆曲是流動的園林,園林則是凝固的昆曲,逛園、賞曲、聞香,在流動中將感官與身心相連,從藏盡平生意的昆曲評彈中體會蘇州的那種小而精、微而特、細而雅。
與此同時,當代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懷也在覺醒。人們已經意識到,在物質層面的滿足之上,精神層面也向往著治愈的生活方式。“大家普遍有這種精神層面的需求,然而又沒有辦法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實現(xiàn)。”于是才需要有空間提供能讓大家暫時放慢腳步,用文情雅意融化焦慮的獨特體驗。
恰好每個地方的地方文化,特別是藝術形式,最能充分詮釋此方生活情態(tài)。對于蘇州來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昆曲就是書寫姑蘇生活故事的絕佳體裁。詞美、曲美、身段美的昆曲,集蘇州文化之大成,對才子佳人深描盡寫,雖唯美的結果或與歷史不符,卻表達了對美好終點的憧憬,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孫彩云還強調,要活化使用潘世恩故居,就從了解“主人在那個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開始,不為挖掘文化而挖掘文化,更要與當下的人產生鏈接。于是,探索的落腳點放在潘家家風上?!百F潘”以一狀元、兩探花、八進士、三十六舉人享“天下無第二家”之譽,潘世恩能成為蘇州文人的代表,四朝元老,都與潘家家風有關聯(lián)。蘇州自古出狀元,向來崇文重教。狀元府的文化就是地方文化的濃縮概括,以潘家為代表、做切口,是為了挖掘出蘇州文人的生活方式、讀書文化,也是為了汲取今天的生活主張。
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與內容相關
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與內容息息相關。對一所古建老宅的文化認知是在反復的推敲理解中慢慢生發(fā)出來的。對宅子越了解,就會有越多適合它的內容去發(fā)展、植入。正因此,對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必須持續(xù)投入,不能按照常規(guī)的租賃周期去規(guī)劃籌謀。這是一個細水長流、循序漸進的過程?!爱斘覀冇辛艘欢ǖ娜松啔v和資本后,更多時便不以賺錢為目的,而是認為應該去做一件有意義、向內求的事情。成功時,會在精神層面獲得更大滿足?!睂O彩云說,這是她覺得可以做一輩子的事兒。
孫彩云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傳承,中國人都應該有責任有義務盡一份力。過程當中需要這種文化業(yè)態(tài),而在具體操作、執(zhí)行的時候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否則純文化模式很難持續(xù)。對她來說,附庸風雅是一個褒義詞,人一定是得“附庸”風雅開始,耳濡目染接收傳統(tǒng)文化從形式到內核的熏陶滋養(yǎng),才能慢慢成為真正風雅之人。
如今的文旅業(yè)態(tài)應該集中于呈現(xiàn)在地文化沉浸式的體驗。孫彩云說,印象百戲宗旨就是深度挖掘地方戲曲和地方人文關系,通過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呈現(xiàn)形式,讓更多人能更深度地了解中國戲曲、地方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