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羅斯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伊萬·布寧與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張愛玲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但在所處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的獨立性方面擁有相通之處,并且對愛情主題的書寫在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都占據重要位置。本文基于對伊萬·布寧小說《暗徑》與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分析,嘗試從平行研究視角,對兩位作家作品中的愛情觀進行對比與辯證闡釋?!栋祻健泛汀秲A城之戀》的故事不同,但都傳達出愛情與生命、愛情與存在的復雜關系,在愛情觀的傳達上既有相異之處,也有相通之處。理解愛情與生命、愛情與存在的復雜關系,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兩篇經典作品的主題,也有助于對比闡釋兩篇作品的愛情觀。
[關鍵詞] 愛情觀" "生命" "存在" 《暗徑》" 《傾城之戀》
伊萬·布寧(也譯作伊凡·蒲寧)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他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自身早年的莊園生活經歷,不僅對作品的背景環(huán)境與抒情氛圍進行帶有追憶色彩的深情刻畫,更在此基礎上對作品的人物心理及性情予以細致入微的動人捕捉,從多樣化視角闡釋內涵豐富的俄羅斯人的性格特征。生活在戰(zhàn)爭、革命時代,伊萬·布寧更執(zhí)著于經典文學傳統(tǒng)中的永恒主題,試圖從中找到對人與世界的深刻洞察。愛情一直是布寧諸多作品的核心主題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集《暗徑》被譽為“愛情百科全書”[1],小說集中多種多樣的愛情故事,不僅呈現(xiàn)出各具特色且擁有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更借助百轉千回的故事揭示了愛情的內涵與永恒的哲理。這部小說集收錄的同名短篇小說《暗徑》篇幅簡短,卻以意味深長的人物對話和出色的個性雕琢,成為研究布寧小說愛情主題的核心文本之一。
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作家張愛玲與伊萬·布寧雖然在創(chuàng)作生涯與人生歷程中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有一些偶然的相通之處。張愛玲也是一位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的作家,并且也曾面臨社會動蕩。此外,在創(chuàng)作方面,愛情也是張愛玲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秲A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一篇代表性作品,讀者從這篇小說中能看到她對人性與愛情的深刻洞察。
本文對伊萬·布寧小說《暗徑》與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進行分析,嘗試從平行研究視角,對兩位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愛情觀進行對比與辯證闡釋。
一、《暗徑》中的愛情:錯過的永恒
伊萬·布寧的小說《暗徑》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一位老軍人尼古拉與一家驛站的女主人娜杰日達。年少時,娜杰日達曾在尼古拉家里做女仆,兩人相戀,后來,尼古拉選擇拋棄娜杰日達。三十年后,在娜杰日達經營的驛站中,兩人偶然的相遇引發(fā)了男女主人公對那段共同過往的回憶,體現(xiàn)出他們對愛情和人生的不同態(tài)度。
男主人公因為自己當年選擇拋棄娜杰日達而心有愧疚,羞于承認曾經與她的這段戀情,更為了避免陷入悔恨,在多年之后對這段戀情表現(xiàn)出某種否定的意味,認為即便自己當時沒有選擇拋棄娜杰日達,他們的戀情也依舊不會得到圓滿的結局。這種否定也許既有基于現(xiàn)實的理性判斷,也帶有自我安慰的意味。拋棄深愛他的娜杰日達之后,尼古拉的愛情與婚姻也不美滿。尼古拉得知娜杰日達多年來的痛苦與艱難,請求她的寬恕卻被否決后,說:“不過我要告訴你:我始終生活得不幸福。別以為我幸福。”[2]事實的確如此,他雖然結婚了,一度深愛他的妻子,但他的妻子卻背叛了他,并一如當年他拋棄娜杰日達那般,他的妻子同樣決絕地拋棄了他。不僅如此,他曾對兒子寄予厚望,卻難以阻止兒子最終成為令他徹底失望的惡棍。他對愛情與青春只剩下無奈的喟嘆,“一切都會過去,我的朋友”“愛情呀,青春呀,——一切,一切。這不過是一樁平平常常的丑事。一切都會隨著歲月流逝”[2]。
三十年后,當再次遇見娜杰日達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深處仍有不小的起伏,并且真切感受到自己當年與娜杰日達的愛情經過這么長時間居然并未消失,甚至一度感到遺憾,并不自覺地想,如果當時自己沒有拋棄娜杰日達,是否今天的彼此會變得更好。當他與女主人公相認后,就很快離開這家驛站,乘上馬車時,他心中未必真的沒有遺憾,只是對他而言,自己的生命已有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無暇顧及這份情感,更無力承受自己做錯決定的后果。尼古拉希望自己從未來過這里,這一心理活動體現(xiàn)了其倉促離開驛站時更深層次的復雜心情。
對娜杰日達來說,她被尼古拉拋棄,并在尼古拉父親的幫助下得到自由,離開尼古拉一家之后,她對這段感情難以釋懷,一直沒有再嫁。尼古拉也對此感到吃驚,他知道以娜杰日達的姿色,嫁人不成問題,不明白她為什么選擇獨身至今。這份吃驚本應讓娜杰日達更加失望透頂:她對曾經那段愛情的忠貞與守護在男主人公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但娜杰日達只是淡淡地回道:“有什么好解釋的。也許您還記得,那時候我多愛您??!”尼古拉聽到之后,苦笑道:“你總不能一輩子愛我吧?”娜杰日達繼續(xù)平靜地回應:“看來我能?!辈⑶艺f:“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想當初我稱呼您為尼古林卡,您叫我——還記得嗎?還總念詩給我聽,講的都是‘暗徑’什么的?!盵2]說完這些,娜杰日達冷笑了一下,這既是對多年之后依然未真正理解她的尼古拉的冷笑,也是對執(zhí)著于這份感情的自己的冷笑。
尼古拉提起娜杰日達當年的美貌與熱情,娜杰日達也回憶起尼古拉當年的英俊,他們的一問一答,再次證明了兩人愛情觀念的差別:“唉,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能忘掉?!薄耙磺卸紩^去,可不是一切都能忘掉。”[2]記憶越是深刻,往事越是難忘,就越可以間接證明在當年被拋棄之后,娜杰日達痛苦至今。這么多年里,她沒有回避這段感情,而是直視現(xiàn)實,也許她早已看透自己的這份守護對尼古拉來說毫無價值,但她也只是忠于自己的內心、忠于自己對生命和愛情的理解而已。為了維持生計,她開了一家驛站,并經營得當,驛站到處整齊干凈、井然有序。娜杰日達的生活似乎慢慢歸于平靜,卻在與尼古拉相認的瞬間,心中再起波瀾,一如當年。但她從未逃避過自己心中割舍不斷的愛戀,而且也沒有隱藏自己心中的怨恨,她選擇勇敢、坦然地告訴尼古拉:“既然說到我們的感情,我就照直說吧:我始終不能寬恕您。不論是當時還是后來,對我來說,世上沒有什么比您更珍貴的了。就因為這個我不能原諒您。好啦,回想往事有什么用,人死了哪能再活過來?!?[2]由此可見,娜杰日達雖然早已對昔日戀情再不抱期待,以自己的方式獨自慢慢封存往事,開始新的人生,但內心多年如影隨形的傷痛導致她依舊無法原諒尼古拉,最終兩顆受傷累累的心并沒有能夠靠在一起互相取暖。
作者也并沒有為這對昔日戀人強加美好的結局,這段愛情在三十年后仍然無疾而終,一如這次偶然見面后的倉促告別一樣。
二、《傾城之戀》中的愛情:亂世中的彷徨與掙扎
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小說《傾城之戀》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對亂世中的戀人。女主人公白流蘇是出身封建沒落貴族的舊式世家女子,在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后,由于女子依附男子的封建思想束縛,仍舊希望可以擁有另一段婚姻。男主人公范柳原是一位華僑富商的私生子,父親去世后,家族繼承人的身份導致他受到父親原配以及家族的排擠。
從范柳原的角度而言,他出身富貴人家,長年在國外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由于他并非父親原配夫人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后,他經過一番周折,終于獲得了繼承權。所謂的家庭幸福,對他而言是陌生的概念,拈花惹草是他習以為常的愛情游戲,對白流蘇自然也是如此。范柳原起初對白流蘇的好感也只是因為白流蘇符合他所喜歡的世家女子的一些特征,他習慣性地準備與白流蘇開始一段風流韻事,并沒有與她走進婚姻、結為終身伴侶的準備。小說中提到,“范柳原從英國回來的時候,無數的太太們急扯白臉的把女兒送上門來,硬要挜給他,勾心斗角,各顯神通,大大熱鬧過一番。這一捧卻把他捧壞了。從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腳下的泥”[3]。結合范柳原的身世來看,他之所以會有那樣的心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當時的白流蘇正處在低谷中,離婚后居住在娘家,備受兄嫂嘲諷冷落,一心渴望逃離困境,但又受制于主客觀情況,她不得不通過婚姻來脫離困境,改變其在家庭中的邊緣地位。在白流蘇看來,“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3]。白流蘇陪白寶絡相親時,得知范柳原在這場相親局里看上的并不是寶絡而是自己的時候,心里已經開始觀察和估量。白流蘇深知范柳原并非把自己當作真愛,“他對她說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對女人撒慣了謊的。她不能不當心——她是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3]。可以看出,白流蘇和范柳原一開始就各有所圖,后來的交往也并非情到深處的自然結果。再到后來,當白流蘇知曉范柳原故意施計,導致她不僅名聲盡失,而且與范柳原更加難以修成正果時,她沒有向范柳原硬要一個結果,而是毅然決然地離開范柳原,直到范柳原帶著令白流蘇相對滿意的條件來求和。雙方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造成了一種相互博弈的局面。張愛玲用大量筆墨描寫二人的互相拉扯,將世俗算計殘酷地剖開給讀者看,愛情是兩人謀求個人利益的棋子?!翱梢哉f,張愛玲的小說基本上是圍繞著人性的問題、人究竟是世俗的這一看法展開的,這是張愛玲的小說和散文中最深層的意義的內核與凝聚點?!薄澳切┚哂休^多的人性,講求實效和世俗的算計,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性的目的而奮斗的人構成了張愛玲小說世界中的城市俗人群。”[4]《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和范柳原正是這樣的形象。
當張愛玲筆下的男女主人公在各自的利益驅使下展開一步步博弈,當讀者對二人的博弈結果越發(fā)好奇的時候,出人意料的外部因素影響了兩個人的抉擇。日軍侵占香港導致范柳原再赴英國的計劃無法成行,正如他所說:“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 盵3]
在時代洪流之下,金錢、權力、世俗眼光,這些曾經一再左右個人選擇的因素一夕之間崩潰,白流蘇和范柳原終于明白,命運是他們無法掌控的,而只有自己面前的人是可靠的,可以抓得住的踏實感讓二人在周圍的一切正在被摧毀的時候,共同建立起一個家庭。
三、兩篇小說中的愛情觀對比
《暗徑》的作者布寧一生的愛情經歷未能如理想中那般簡單美好,無論在戀愛階段,還是在婚姻階段,都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他嘗盡了愛情中的苦澀和疼痛。正是由于這樣的人生經歷,布寧對愛情的真諦有著更加深入的思考與闡釋?!栋祻健分?,讀者從娜杰日達的身上可以看到愛情的永恒持久,愛情無關社會身份和價值評判標準,因此娜杰日達的形象散發(fā)著生活本身賦予的源源不斷的力量。相較而言,尼古拉卻顯得蒼老,這種蒼老不僅體現(xiàn)在其神態(tài)上,更體現(xiàn)在其精神及心理層面。
《傾城之戀》的作者張愛玲也不斷為尋求和堅守真愛而飽嘗痛楚,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其對愛情的復雜體悟?!秲A城之戀》中,女主人公白流蘇迫于環(huán)境的壓力,小心翼翼地籌謀著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經不起再一次失敗的婚姻。而男主人公范柳原一開始就已經洞悉了白流蘇內心的想法,盡管如此,他還是對白流蘇感興趣,不想輕易放棄這場愛情游戲。小說最后的結局也反映出作者對時代洪流下是否存在真正純粹的愛情這一問題的觀察與思考。作者在故事尾聲寫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3]無條件的純粹的愛情是否存在,城市瞬間傾覆,人在城市傾覆瞬間的心理變化,有時竟決定了一段愛情是否能修成正果。
四、結語
《暗徑》和《傾城之戀》的故事不同,但都傳達出愛情與生命、愛情與存在的復雜關系,在愛情觀的傳達上既有相異之處,也有相通之處?!栋祻健返膼矍楣适码m然沒有圓滿結局,甚至男主人公不愿再面對這段愛情,但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堅定信仰使他們的愛情得以在記憶中永存。愛情雖然已經逝去,但成就了永恒的記憶,成為女主人公余生的生命力源泉?!秲A城之戀》中,男女主人公在愛情的博弈中各有所求,都沒有表現(xiàn)出對純粹愛情的信仰,但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他們的愛情竟出人意料地有了所謂圓滿的結局。純粹的愛情雖然逝去,但以愛情的名義組成的家庭為男女主人公在亂世中提供了一些穩(wěn)定感。本文探析愛情與生命、愛情與存在的聯(lián)系,以期幫助讀者理解兩篇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愛情主題。
參考文獻
[1] 馮玉律.跨越與回歸:論伊凡·蒲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 布寧.布寧文集 2[M]. 陳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 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4]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xiàn)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特約編輯" 劉夢瑤)
作者簡介:鄒佳林,浙江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化學院。
張芳麗,浙江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化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