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優(yōu)化教學方法與手段,還要多方面開發(fā)與挖掘教育資源。歷史教學中,圖像史料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其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將其運用于教學中可以實現(xiàn)對文字史料的補充,創(chuàng)設出更加具備吸引力的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歷史思維以及觀察辨別能力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诖?,簡要分析了圖像史料的概念及特征,并重點闡述了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圖像史料的教學功能,實現(xiàn)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高中歷史;圖像史料;教學實施
作者簡介:張麗麗(1982—),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證大中學。
一、圖像史料的概念與特征
(一)圖像史料的概念
對于圖像史料的概念,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沈敏華在《歷史教學中的圖像史料及其運用》一文中指出,圖像史料主要指地圖、圖片等適用于歷史學科的視覺圖像,若是從更加寬闊的視角分析,圖像史料還包括紀實片,影視片,以及文物、建筑、遺址等的圖像,它們作為視覺感知材料,可以傳遞特定的歷史知識和理念。陳仲丹在《中學歷史教學圖像史料信息解讀方法淺議》一文中提出圖像史料是非文字類的史料,包含畫像、實物、照片、漫畫、圖表等,可以用于歷史教學以及歷史研究中。由此可見,圖像史料并非圖片史料,其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包含了一切圖像資料。開發(fā)與使用圖像史料,可以豐富歷史教學的素材。
(二)圖像史料的特征
與常規(guī)的歷史教學資源相比,圖像史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直觀性。歷史教學中,由于某一歷史事件與學生的生活距離久遠,大部分學生無法對其產生深切的感悟,也就無法深入理解其的意義和價值。而圖像史料通過形象的語言以及直觀的材料展示,可以觸發(fā)學生的感性認知,讓學生對史實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利用圖像史料開展教學活動,能夠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以及情感上的震撼,能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與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1]。
第二,形象性。形象性是圖像史料的又一個顯著特征。圖像史料可以將某一歷史人物的精神、某一歷史事件生動地展示出來,這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比如,漫畫歷史材料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xiàn)歷史史實,其大多詼諧幽默,具有諷刺意味,將其用于教學可以引發(fā)學生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思考,促進學生歷史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第三,真實性。彼得·伯克認為圖像史料在非文字領域為史學家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證據(jù)。當文字史料缺失時,圖像史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文字史料的不完善,幫助人們了解真實的歷史。圖像史料的真實性特點,決定了其在歷史研究中能保證歷史事件的準確性。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圖像史料,可以更好地證明歷史的真實性,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真相[2]。
第四,時代性。教師運用圖像史料展開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把握某一時代的主題,這就是圖像史料的時代性特點。比如,教師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圖像史料,可以讓學生明確這一階段的時代主題是反對侵略、反對戰(zhàn)爭。
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立足教材使用圖像史料
高中歷史教材中編排了許多圖像史料,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不能根據(jù)教材內容合理選擇圖像史料,歷史教學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抓住學習重點。對此,在使用圖像史料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與使用圖像史料,避免亂用、濫用圖像史料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首先,教師應有選擇地使用圖像史料。通過對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情況分析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并不能夠正確使用圖像史料開展教學活動,他們或過度使用圖像史料,或完全不使用圖像史料,這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此,教師運用圖像史料時需遵循適量性原則,能夠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圖像史料,實現(xiàn)圖像史料與文字史料的相互補充,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次,使用圖像史料應遵循針對性原則。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關注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基于此有針對性地運用圖像史料,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知識。比如,在教學與紅軍長征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選擇的圖像史料應能夠引領學生了解紅軍長征的過程,能使學生從圖像史料中了解到紅軍長征的艱難,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最后,在圖像史料的選擇與使用中,教師需要堅持客觀性原則。教師應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歷史知識的講授者,更是歷史事實的傳播者,如果自己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錯誤的知識,將會影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對歷史事件價值的判斷。因此,教師應精心挑選圖像史料,確保圖像史料的客觀性[3]。
(二)利用圖像史料導入新課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夠體現(xiàn)教師的智慧。一堂高質量的教學課堂是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完美融合,而精彩的課堂導入是構建高質量課堂的基礎,其能帶領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知識學習中,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新課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運用圖像史料導入新課是一種較為新穎、直觀的方式,其能給學生帶來視覺、情感上的震撼,在短時間內將學生帶到特定的歷史情境中。
如在《全民族浴血奮戰(zhàn)與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借助圖片導入的形式展開教學,選擇“中國戰(zhàn)區(qū)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等圖片,并讓學生觀察、分析圖片,能讓學生了解此歷史事件。而教師根據(jù)圖片向學生提出“你對抗日戰(zhàn)爭了解多少?我國在此次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探索與抗日戰(zhàn)爭有關的知識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此外,教師運用其他圖像史料展示與抗日戰(zhàn)爭相關的事件,如播放相關影視片段,能促使學生發(fā)揮視覺、聽覺等感官的作用全面了解抗日戰(zhàn)爭。運用圖像史料導入新課并提出問題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活學生的歷史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4]。
(三)分析圖像史料構成元素
教師運用圖像史料展開教學,并不能只是為了呈現(xiàn)歷史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解讀圖像史料信息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學生分析圖像史料的構成元素,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分析圖像、圖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意識到圖像是圖像史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圖像細節(jié),找到并標注圖像中的關鍵信息,使學生能從中了解到反映出的人物形象、歷史事件、歷史場景以及多個歷史事件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圖名即圖像的名稱,其是對圖像史料內容的高度概括,通過對圖名的分析可以了解圖像表達的大致信息。如在《當代中國的外交》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選取“周恩來率團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日內瓦會議”的照片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圖像、圖名,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會議地點、參會人員等關鍵信息,使學生了解到新中國的外交智慧以及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第二,分析圖注。圖注的主要作用是解釋、說明。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圖像史料,應指導學生關注并仔細閱讀、分析圖注,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在《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對“牛耕圖畫像石”圖片的圖注(1950年江蘇徐州睢寧縣雙溝出土。高80厘米,寬106厘米。畫面分3層。上層為仙人異獸圖,中層為人物送別圖,最下層為牛耕圖。牛耕圖中主要雕刻的是二牛并抬犁架,拉轅犁一張,后有一穿戴小衣小帽者,扶犁驅牛犁田,一兒童緊隨其后,提籃播種。遠處一人挑著擔子,一端籃子,一端水壺;另一人正在鋤草或翻地。田頭角隅有一輛雙轅車,三鳥棲車上。)展開分析,讓學生分析圖注中的犁耕方式,使學生了解“二牛抬扛”的犁耕方法,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
第三,分析圖例。圖例是圖像史料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運用一些特殊的符號解釋說明圖像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會分析圖例,從圖例中獲取歷史信息,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相關示意圖。例如在講解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西周分封示意圖”,此圖像主要反映的是西周時期土地分封的情況,其用不同數(shù)量、顏色的圓圈分別表示不同諸侯國的分封情況,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示意圖中特殊符號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周時期土地、人口的分布情況,增加學生對特定歷史時期土地分封制度的了解。
(四)引導學生探索圖像史料
研讀圖像史料是高中生必備的學習能力之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促進學生深入解讀史料內容。提高學生研讀圖像史料的能力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對圖像史料進行探索與解讀,讓學生從中總結出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歷史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在歷史習學中獲得長遠發(fā)展[5]。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背景入手分析圖像史料。圖像史料的背景可以分為創(chuàng)作背景、傳播背景以及歷史背景三個方面,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指導學生對圖像史料的某種或者多種背景進行研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要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圖片,讓學生探究此圖片的背景,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抗美援朝時期我國人民不畏艱險、不懼犧牲、保家衛(wèi)國的偉大精神,讓學生在分析圖像史料的背景信息中掌握歷史史實的概況。
從目的入手分析圖像史料。不同類型的圖像史料有著不同的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探索圖像史料的目的,了解圖像史料中包含的豐富信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神舟一號”成功發(fā)射、“神威”計算機、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的圖像資料,并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從目的入手分析這些圖像史料間的相似之處,找出這些圖像史料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讓學生了解到這些圖像史料都是為了記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卓越成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圖像信息解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結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圖像史料,符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所提出的要求,能夠促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教師應善于挖掘與運用圖像史料,將圖像史料巧妙地滲透到歷史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識圖、讀圖能力,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提升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呂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圖像史料的應用價值及策略研究[J],教師,2023(5):69-71.
石玉潔.圖像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趙源.圖像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陳仲丹.中學歷史教學圖像史料信息解讀方法淺議[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2):58-67.
黃牧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