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1894年11月21 日,遼東半島小城旅順口淪陷。日軍對旅順口展開4天3夜的血腥屠殺,2萬多名同胞遇難。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的萬忠墓,經(jīng)數(shù)次修建后,成為祭奠遇難同胞、激揚民族精神的場所。請看——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024年11月21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中日甲午戰(zhàn)爭旅順大屠殺殉難同胞130周年公祭日。那凄苦的冬雨,如同知曉人間的悲慟,帶著無盡的哀思瀟瀟而下,如泣如訴。
在冬雨飄零的日子里,我懷著沉重而崇敬的心情,佇立在旅順萬忠墓前,任冰冷的雨滴浸濕衣衫,寒意透骨。我的思緒穿越百年的時空隧道,走進那段鮮血與屈辱交織、殺戮與抗爭并存的歲月。
時光回溯。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把遼南軍事重地旅順口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座原本安寧祥和的小城,在戰(zhàn)火紛飛中,成為日寇虎視眈眈、覬覦已久的目標。英勇無畏的愛國將士和手無寸鐵的群眾奮起抵抗,他們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道捍衛(wèi)家園的防線。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后,1894年11月21 日,旅順口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淪陷。自此,這座小城便墜入了無盡的黑暗深淵。
日寇仿佛是從地獄沖出的惡魔,瘋狂闖入這座毫無防備的小城。他們對手無寸鐵的旅順口百姓,展開了一場長達4天3夜的血腥屠殺,其殘暴行徑令人發(fā)指。街頭巷尾,躺著的尸體慘不忍睹。有的婦女抱著自己的孩子,眼神中滿是驚恐與絕望;鮮血匯聚成的溪流,在石板路上緩緩流淌。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身懷六甲的少婦、咿呀學語的孩子,都未能幸免于難。2萬多無辜同胞慘死在日寇的暴行之下,他們的生命,化作了萬忠墓里那一抔抔黑色的泥土。
那場大屠殺之后,日本政府的野蠻行徑更是令人發(fā)指。伊藤博文面對大屠殺的事實置之不理,陸奧宗光在《蹇蹇錄》中厚顏無恥地狡辯,試圖掩蓋他們的滔天罪行。然而,歷史的真相又怎能被輕易掩蓋?那些戰(zhàn)地記者的報道,那些親歷者的哭訴,都是一個個鐵證,控訴著那段黑暗的歷史。
萬忠墓,便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它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彼時,甲午戰(zhàn)爭的傷痛仍在人們心頭縈繞。顧元勛主持整修墓地,建亨殿草房三間,并親題 “萬忠墓” 三字,這是對遇難同胞的一種慰藉與銘記。
后來,旅順口各界民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進行多次修繕。每一次修繕,都是在時代的浪潮中,人們對那段歷史的再度審視與堅守,它承載著的不僅是兩萬多同胞的遺骨,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帝斗爭精神。這種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像一盞明燈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
走進旅順口萬忠墓紀念館,凝重、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這里,通過沙盤、繪畫、雕塑、示例圖、老照片等,將半部中國近代史以不同的樣貌呈現(xiàn)在觀者面前。從甲午戰(zhàn)爭前旅順口的寧靜到戰(zhàn)爭中的慘烈,從百姓的抗爭到日軍的暴行,每一個細節(jié),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那些珍貴的文物,如濟遠艦身份牌等,更是真實地見證了那段悲壯的歷史,它們無聲地訴說著悲傷的故事,讓前來參觀的人們深切感受到歷史的沉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站在萬忠墓前,我心中如波濤洶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這場大屠殺,雖然已過去130年,但它留下的傷痛,如同一道深深的疤痕,永遠刻在了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永遠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銘記那些在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旨在激勵后輩勿忘國恥、奮發(fā)圖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劉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