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中,梔子總是蘊(yùn)含著相思之情,有著愛意綿綿的意象。施肩吾這樣寫梔子:“憐時魚得水,怨罷商與參。不如山梔子,卻解結(jié)同心?!眲⒂礤a寫道:“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薄霸教摇奔礊闂d子的別稱。
nbsp; 歐陽詢在其皇皇巨著《藝文類聚》里,專門辟有“梔子”一節(jié),除了介紹梔子的源流和藥用知識外,還引南朝詩人謝朓、梁簡文帝蕭綱詠梔子的詩,所引之詩都在“素”上做文章。梔子花潔白、素雅,“潔”與“素”也寄寓著人生理想。
" 杜甫在《江頭四詠》里特地為梔子造像:“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于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紅取風(fēng)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后人把這首詩看成是詠梔子詩中的翹楚。明代內(nèi)閣大學(xué)士李東陽甚至認(rèn)為,被杜少陵詠過后,梔子都不開花了:“抽黃媲白總稱才,誰遣山梔入畫來?似為詩家少知己,杜陵吟罷不曾開。”
每年農(nóng)歷四月中旬,梔子花開始從青綠厚實的葉片中探出頭來,現(xiàn)出潔白的身姿。而后,從暮春到初夏,梔子花蓬蓬勃勃、熱熱鬧鬧地開放著,一直開到盛夏。它們是炎炎酷暑中的一抹清涼。
(摘自《光明日報》6.21 劉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