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字在百度漢語解釋為“漫無邊際地閑談”。在我看來,“扯”同閑扯、東拉西扯、扯謊、扯燴面一樣,是一門功夫,簡稱“扯功”,是增加印象、獲取信息的簡便方法。
扯功用途廣泛。普通人閑聊,從BAT到陶朱公,從魯智深到李師師,會有效拉近距離、增加心理認(rèn)同?;鶎痈刹扛筋^百姓閑聊,從三駕馬車與國貨崛起,到社會民生與時事政策,會被贊曰:“平易近人,知識淵博?!?/p>
扯功可用于摸底。全國公安系統(tǒng)二級英模陳曉磐就是在與群眾的親切溝通中,發(fā)現(xiàn)隱患,排查矛盾,調(diào)解糾紛,破獲案件,他稱之為“深接地氣、巧解疙瘩”。很難想象,一個不會拉家常,只會照本宣科的干部能做好群眾工作。
扯功可以用于破案。有個縣官,提疑犯過堂,并不問案件,而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疑犯也隨口胡謅。縣官讓人伏于屏風(fēng)之后,將其信口雌黃之語記錄下來,幾番閑聊,疑犯露出破綻,無法自圓,不得不從實招來。
由此可見,扯功并不是漫無目的地胡扯,而是像寫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而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比如司馬懿接待來訪的蜀軍使者時,沒有問軍事,而是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瑣事,從中挖掘重大情報,“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堅定了固守不戰(zhàn)的策略,繼而熬死諸葛亮,為滅蜀計劃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而最能展示扯功之處的是酒桌。出于加深印象增進(jìn)了解的社交需要,能多扯就多扯一會兒。眾所周知,“一寸光陰一寸金”,我把如此寶貴的光陰交付予你,足以看出我對你是非常重視的,所謂以時間換友情。“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你可別很快就把我忘了喲。如果只是吃飯,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一二三買單,未開扯就結(jié)束,達(dá)不到預(yù)期目的,于是人們就擺上酒,觥籌交錯之際,將內(nèi)心所想徐徐拋出。
操練扯功有幾個誤區(qū)。誤區(qū)一是泄露隱私被人利用。一老嫗被慫恿去算卦,一報八字,不需多言,半仙就把家中情況說得頭頭是道,令老嫗驚嘆“真乃神人也”,于是入彀被騙。老嫗就是之前操練扯功時沒有防備,被人將家底摸得一清二楚。誤區(qū)二是收放不自如,俗稱“扯遠(yuǎn)了”。二十世紀(jì)四五十年代,各地開辦掃盲班,一個干部扯癮犯了,從猴子進(jìn)化講起,后來有人提醒時候不早了,他趕忙快進(jìn)到馬克思。有個婦女就聽不懂了,問道:“猴兒還沒講完,怎么就開始講馬了?”誤區(qū)三是一天到晚閑扯,不知道“言而當(dāng),知也;默而當(dāng),亦知也”的道理。閑人有大把時間和一顆無處安放的心,而閑扯是其消磨時間最簡便、最高效的方式,也是社會矛盾產(chǎn)生的重要方式。多少恩怨都因為說閑話,多少矛盾都源自論是非。依鄙人愚見,要減少社會矛盾,先要減少說閑話的人,讓其忙碌起來,比如組織其跳廣場舞。誤區(qū)四是言惡不言善。扯功好的人,也大多思維奔逸,善于負(fù)面聯(lián)想。群聊時,若說起勞動模范,都噤若寒蟬,鴉雀無聲,而說起丑聞緋聞,馬上就都口沫橫飛,興致勃勃。這種習(xí)慣是普遍的,但對社會風(fēng)氣的健康向上是有害的。我素來不喜閑扯,奉行“不說無益虛妄之言,言不求勝,亦不朋黨,所言柔和,不失時節(jié),言不虛發(fā),是為言清凈”的原則。既無話癆之咎,亦無熱情之譽,但不得不時常因公陪聊。以前在鄉(xiāng)下工作時,群眾來辦事,常常是不看表的—看日頭。夏天早早地“一唱雄雞天下白”,我就得開門接客了;直到“一輪紅日西墜”,還有人流連忘返。遇到屁股沉的,有事沒事東拉西扯,而我有一句沒一句,態(tài)度明顯敷衍。后來領(lǐng)導(dǎo)就提醒我,要跟群眾打成一片。領(lǐng)導(dǎo)說得也對。對于說話不著邊際、沒有條理的人,我缺乏耐心。實習(xí)時,有個婦女來報案,說得云遮霧罩,讓人不知所云。最后,我終于聽明白了,壓縮成六個字:冒雨步行前往。無奈,我只得啰啰唆唆地記上。
因扯功不濟(jì)而苦惱的不單有我。過年時,七大姑八大姨都來了,問年輕人,漲工資了嗎?有女朋友嗎?買房子了嗎?諸如此類。不善言辭的年輕人畏親如虎。不過還是好人多,有網(wǎng)友就支招,可以反問她們,股票解套沒有???今年生意咋樣?。繙p肥效果如何???云云,反正是哪兒不癢往哪兒撓,哪壺不開提哪壺,把話題引向她們,從而解放自己,此乃“圍魏救趙”是也。
今番在此閑扯,諸位看官中意的抬手賞個贊;看得瞌睡的請速速就枕,幫助入眠也算小可功德一件。
三分之二愁滋味
背著“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讀著“太陽他有腳啊”,唱著“再見啊,我們的青春啊”,日子匆匆地流逝。就像雪花落進(jìn)水里,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一過四十,越發(fā)覺得日子過得飛快,跟高鐵一樣提速了。如灰鼠過隙,迅速而安靜,吱溜聲都未聽到,就已絕塵而去;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來不及細(xì)細(xì)品味就已過去,連渣都不剩。
年少時,盼望過生日,可以收禮物、吃大餐;而越上歲數(shù),就越厭倦過生日,但又不得不過,總不能隔過去。再過若干年,可能要害怕過生日了,真不知道那時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還是日薄西山、日暮途窮。過生日時,照例又要唏噓一番,發(fā)發(fā)感慨、談?wù)勅松?。名士說過,只有兩種人喜歡談人生,一種是中學(xué)生,喜歡說“人生的風(fēng)帆啊”;另一種是街頭的老大娘,喜歡說“人這一輩子啊”。其他人談人生,感覺不咸不淡、半生不熟,所以我也就不咋發(fā)感嘆了,而是以制定目標(biāo)為主。正如歌中唱的“小小的我,有大大的夢”。也是大領(lǐng)導(dǎo)說的“追夢人”。不幸的是,年齡越來越大,目標(biāo)越來越小。像那種“先掙兩個億”的小目標(biāo),我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那都是云彩影兒里的事,我總是腳踏實地。而到了下一個生日時,感覺一切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說起“追夢人”,就想起“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發(fā),讓它牽引你的夢”,就想起《我的未來不是夢》《你的柔情我永遠(yuǎn)不懂》……如果你很麻溜地憶起了這幾首歌,甚至捎帶著勾起了絲絲縷縷如夢如煙的往事,說明你也跟我一樣老了。
佛家說,世人所處的是“娑婆世界”,意思是充滿煩惱、常令人發(fā)愁的世界。作為一個活人,有一樣?xùn)|西是無法避免的—“愁”。愁,常指煩惱,是需要花費一定心理能量去處理的事情,通常都不是稱心如意的。作為一個“70后”,小時候愁吃愁穿,上學(xué)時愁考試,隨后愁工作、愁老婆、愁孩子、愁孩子的孩子……這個愁,不是“離人心上秋”,而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剛過四十三歲生日就說“識盡愁滋味”,有點兒吹牛,畢竟有些愁尚未品嘗,比如兒子找工作、討媳婦之愁,我媳婦跟兒媳婦相處之愁。但好歹有些滄桑,扮嫩又不老相,稱之為嘗了“三分之二愁滋味”還算恰如其分。多數(shù)人都在愁柴米油鹽、封侯拜相、桂子蘭孫、兒女情長,均是自己的私事。而“詩圣”杜甫在自家茅屋被秋風(fēng)刮破后,不為自己上愁,卻為別人操心,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絕響,令人高山仰止。
如何排遣憂愁大抵可以分為幾個流派:一是江湖派,此派大碗喝酒,一醉解千愁,“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二是雅士派,此派種忘憂草,“一叢萱草,數(shù)竿修竹,幾葉芭蕉”,在這里吟詩作賦、鼓瑟吹笙;三是靈山派,此派在心地上下功夫。觀察煩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凡夫?qū)ο矏鄣南胝加?,對厭惡的想回避,未能如愿就會心生煩惱。如果能“外不著相、?nèi)不動心”,對好壞境遇不起分別心,多少憂愁都能拋到“十”霄云外。愁歸愁,生活還得繼續(xù)。用接地氣的話說:“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庇酶叽笊系脑捳f:“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的人?!痹儆么鬅o畏的話說:“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彼餍跃汀搬嚲婆R江,橫槊賦詩”,直面剩下那三分之一愁!